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非政府组织的界定与特征联合国的NGO是指,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志愿性公民组织。
我国政府管理角度看,指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指依法建立的,相对独立于国家政府系统,以社会成员的资源参与,自我组织,自主管理为基础,以社会公益活动或者互益活动为主旨的非营利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的一类组织。
名异而质同的若干概念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公共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草根组织民间组织人民团体中介组织社会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
非政府组织的一般特性1.非政府组织具有正规性(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需要获得合法的组织身份)2.非政府组织具有非营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进行剩余分配;组织终止时禁止资产私分)3.非政府组织具有独立性(非政府支配;非政党支配;非宗教支配)4.非政府组织具有公益性或互益性(非政府组织是一种社会性组织;非政府组织是一种服务性组织;非政府组织是一种公开透明的组织)5.非政府组织具有志愿性(组织成员的使命感是组织的精神支柱;志愿者和社会捐赠是组织的关键资源)第二节有关非政府组织的分类非营利组织国际分类体系ICNPO分为12个大类文化与娱乐教育与研究卫生社会服务环境发展与住房法律与政治慈善与志愿行为鼓动国际性活动宗教活动与组织企业与专业协会,学会其他组织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分类参考美国的分类:互益性组织:主要目的是为成员提供活动公益性组织;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公益性服务。
日本的分类公益法人社会福利法人学校法人宗教法人医疗法人特殊法人公益信托基金共同组合市民团体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分类社会发展家庭及儿童服务康复服务安老服务过犯及释囚服务学龄儿童及青年服务长期病患者服务其他对象服务辅导服务台湾的分类台湾的非政府组织称为人民团体。
(职业团体,社会团体,政治团体)国内的主要分类探索实证角度的分类来自政府的分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各类公益性基金会学界的分类:根据其法律地位分为法人团体和非法人团体根据组织使命分为公益性团体和互益性团体根据便于管理的需要分为行业组织,学术组织,慈善组织,社区和农村基层服务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公民权益保护组织非营利性咨询服务组织同人团体国外海外在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规范角度的分类清华大学的分类:第一类是会员制组织。
对于会员制组织,根据它们所体现的公益属性的类型,将其划分为互益性组织与公益性组织。
互益性组织,按照它们所体现的经济社会关系的性质,进一步分为经济性团体和社会性团体;公益性组织,按照其会员的成分,将其区分为团体会员型组织和个人会员型组织。
第二类是非会员制组织。
依据组织的活动类型,将非会员制组织区分为运作型组织和实体型社会服务组织。
按照其运作资金的性质和类型,进一步将运作型组织区分为运作型基金会和资助型基金会;对于实体型社会服务组织,则根据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或所有制,区分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国有事业单位。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部分类:NGO分为互益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互益性组织分为经济性互益组织和社会性互益组织,公益性组织分为会员制公益组织和非会员制公益组织,其中会员制公益组织组织分为团体会员组织和个人会员组织,非会员制公益组织分为实体型组织和基金会组织。
第三节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作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社会多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元2.吸引和整合各种资源的途径3.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机制4.政府职能转变中一些公共职能的承接者5.增加社会凝聚力的粘结剂6.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使者7.培育公民精神和自治能力的重要场所需要注意的消极因素1.以个别利益挤压公共利益2.以错误的方式进行社会活动3.成为消极政治势力的工具第二章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动力因素第一节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必然性寓于人的社会属性中的必然性人的属性中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动物性特性;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
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人之所以为人,主要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
因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和体现者。
人的社会活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交往的活动。
它改变着周围的物质世界,也在改变着人类自身,是人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
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本质属性,而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社会交往关系,既区别了人与动物,又把不同组合的人群区别开来。
交往,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本质。
人是追求交往和组织性生活的。
人渴望交往与寻求归属和交往的本质。
原因有五1.人是情感动物2.人是脆弱动物3.人是惧怕孤独的动物4.人天生具有自尊倾向5.人有理想寓于正确利益观念中的必然性非政府组织的核心价值在于体现公益或者互益性的利他。
在奉行利己主义的同时关系公益,并感到必须不断地互相协力去实现公益,这就是维克托尔所谓的“正确理解的利益”贝拉,马德森所著《心灵的习性》显示告诉人们:个人的自我是在通过公共对话组织起来的社会生活中,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的。
这种必要的对话,只有通过某种共同体才能得以维持。
而这个过程所体现的就是“正确理解的利益”的实质,因为只有当人们自愿而不是被迫承担公共义务的时候,才能感受无私带来的真正快乐。
寓于公民社会本质中的必然性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本质是一个国家的民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自由组织方式,广泛参与到公共问题的解决当中去。
公民社会的反面就叫“子民社会”1.子民社会的王权或者统治权力是通过世袭或者争斗或指定接班的方式获得,公民社会中政府是经过公民的决定和遵从公民的意志产生运行的2.子民社会的民众对于王权或者国家专权只有义务没有权力,是权力与义务的失衡,而公民社会的民众相对于宪政国家而言是既有义务也行使权利,是权力和义务的对等3.子民社会中附庸性的民间小社会无处不受制于专制性的全能国家权力,两者势若水火,而公民社会中追求自治的民间大社会,却能够与民主法治的有限政府,在管理与服务功能上互为补充,互为支持,互为依赖。
非政府组织的趋势是:从一般趣味爱好的组织走向社会信念组织,从随意组织走向更加规范的组织,从少量组织发展到更加普遍的组织,从个别利益关怀的组织发展到更加具有利益关怀的组织,从经济权益诉求组织发展到社会权益诉求的组织。
寓于多元治理结构要求中的必然性行政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方向是从政府一元管理,走向由政府主导下,由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共参与的多元化治理模式。
能力促进性国家1,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向民间提供公共服务转型2,从国家直接拨款支持向国家间接支出转型3,从劳动力非商品化向商品化转型第二节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合理性政府与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一般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因素。
从而为政府干预寻找理由政府失灵:从政府机构和官员能力局限造成的公共政策的低效甚至失效,从政府及其官员人性和道德局限造成的公共权力寻租和腐败方面,揭示了政府管理的先天不足。
从而为市场主义寻找依据。
伯顿韦斯布罗德:任何个人都有对于共同消费物品和私人消费物品的选择,政府,市场和非营利部门都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
正是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导致了对非营利部门的功能需求,这是非营利部门存在的主要原因。
不满公共物品的消费者有几种不同形式替代性选择移民,形成较低层次的政府有助于私人市场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合约失灵理论汉斯曼提出合约失灵理论即如果生产者没有遵守协议,可以获得赔偿。
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上述条件完全成立,如较低的交易成本等,但是在有些领域,消费者与生产者在关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营利性企业很可能利用自己在信息不对称中所占的优势地位欺骗消费者,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导致合约失灵。
非分配理论:指非营利组织不能把获得的净收入分配给包括组织成员,管理人员,理事等。
组织的活动如有有剩余,必须用于组织使命规定的事业,用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方管理理论第三方管理理论(萨拉蒙)又称为志愿失灵理论非营利部门的固有局限性1,慈善资源的供给不足2,慈善实施的局限3,慈善捐助者干预4,慈善的业余性政府—NGO关系理论吉德伦,克莱默和萨拉蒙提出的。
福利服务中两个关键要素:1服务的资金安排和授权2服务的实际实施。
政府和非营利部门的四种关系模式1政府支配模式 2第三部门支配模式 3两者并存模式 4合作模式三部门相互依赖理论罗伯特伍思努提出的理论(政府,市场志愿部门相互依赖)两维度四组合的理论现代国家政府:以强制求公益传统国家权力:以强制求私益NGO组织:以志愿求公益企业商业组织:以志愿求私益第三节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合法性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自由结社的社会组织形态,不仅具有外在的工具价值,即人们可以通过组织的集体行动,来实现个人行动难以实现的公共目的,而且具有自在的人文价值,本身就是人权追求的重要目标。
国际法与地区性盟约对于结社的保护。
各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第三章国外非政府组织发展第一节国外非政府组织的起源达米尔基金会始终为麻风病人服务的机构。
亨利杜南与《日内瓦公约》艾格兰泰恩杰布《儿童权利公约》“无国界医生”“乐施会”安德鲁卡内基是美国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慈善家之一。
第二节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阶段自然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成熟和垄断阶段)1致力于扶贫济困2致力于维护生存权3致力于战争人道救援4致力于慈善基金的建立5致力于慈善和人道传播特征1.民间组织的地域有限2.民间组织的活动领域有限3.民间组织的意识比较朴素4.民间团体活动的影响有限国际间的扩张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非政府组织开始涉足国际事务2.各种社团在战后重建中应运而生3.人权非政府组织展开工作4.保护和平的非政府组织不断壮大5.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崭露头角6.研究性非政府组织开始形成并发挥作用特征1,其活动领域以国际性议题为主2,其活动方式以国际合作为主3,其发展已经受到自觉意识的主导4,其影响已经由地域扩展到全球全球普遍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1.导致NGO全球发展的时代因素(全球化付NGO全球发展的影响,世界性公共行政改革的影响,发达国家NGO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2.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3.“全球结社革命”的时代到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里都有非政府部门,第三部门在不同国家间发展是不平衡的,第三部门中各个不同领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第三部门资金来看各占比不同)4.非政府组织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政权性质法律制度发展程度社会异质化程度宗教慈善传统)第三节非政府组织的国际事务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非营利,非暴力,非政党,非经政府间的协议而设立,以及不刻意干涉某国的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