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课堂PPT)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课堂PPT)


为核心”?
1.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审美的学习环境。
2.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
材料。
3.音乐学习的过程也应是一个审美的
过程。
4.学生在进行音乐实践的时候,要始
终坚持一定的审美标准。
10
为什么要把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音乐课 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应当如何激发和培养 学生的音乐兴趣?
培养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推动 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音乐 的终身热爱,也是音乐学科的基本目标和 神圣任务。 1.要用“美的音乐激活学生的兴趣。 2.要尊重学生自身的音乐兴趣,并充分利 用,将之转化为学习音乐的动力。
6
音乐课程的价值 1.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 2.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 3.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 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 4.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 会的构建
7
第一部分 前言
3.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所调整
8
9
在音乐教育中,应如何体现以“审美
15
第一部分 前言
4.原版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调整为“课程设计思路”
16
17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第三点“知识与技能”由原版的
四点,综合为三点。
18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二、学段目标
㈠ 针对1—2年级学生,新版是“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 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比原版多了一个“等” 字。 ㈡ 针对3—6年级,增加了三条内容: 1.要求增加合唱的分量; 2.有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 3.要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同时修改了一条内容:原版“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新 版改为“乐于参与演奏及其他音乐表现、创造活动。
19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二、学段目标
㈢ 7—9年级 1.原版“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 要求,应注意嗓音保护。”新版拿掉了“要适当减少唱歌的 数量要求”这句话。 2.原版第3条内容是“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而新版更加细 化,扩充为“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 造活动,发展音乐表现力”。
11
3.引导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还要 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主动学比被动学更 有趣;熟悉的比陌生的更有趣;让我实 践比听你说更有趣;受鼓励比挨批评更 有趣;多点趣味化和游戏化的教学活动 更有趣; 4.构建一个充满音乐的大环境,增加学 生与音乐的接触,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音 乐的兴趣。
12
特别强调:
1.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中的兴趣爱好, 应该是指向音乐本身,而不是音乐之外的 东西;
4
为什么说音乐课程有“实践性”的性质?
音乐课程各领域教学的主要实施形式是
“音乐实践“。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表演的艺术,是
时间的艺术。音乐的这些特征,使得音乐
学习应该在聆听,表演,创作的实践过程
中进行。
2.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抽象性,音乐学习
就无法依靠讲授进行,必须通过亲身实践
才能体验。
5
音乐学习的过程应该就是学生 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学生在多样 的音乐实践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体 验,掌握音乐的知识与技能,丰富 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2.激发并维持学生兴趣的因素,更多 地应该是音乐的美,是“以音乐审美为核 心的,实现兴趣理念的方法途径,也要更 多地采用音乐的,而不是非音乐的。
13
鼓励音乐创造
1.鼓励学生在参与演唱演奏活动的
时候,能有富于个性的艺术表现;
2.鼓励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能积
极地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形成
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30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27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3—6年级】 三、创造 (变化) ㈠ 探索音响与音乐 ㈡ 即兴创编 ㈢ 创作实践
28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3—6年级】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变化) ㈠ 音乐与社会生活 ㈡ 音乐与姊妹艺术 ㈢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29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7—9年级】 一、感受与欣赏 ㈠ 音乐表现要素 (变化) ㈡ 音乐情绪与情感 (变化) ㈢ 音乐体裁与形式(变化) ㈣ 音乐风格与流派 (变化)
义务教育
(2011年版)解 读
1
第一部分 前言
1.课程性质单独列出来 (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
2. 课程的价值
2
音乐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 哪些方面? 1.民族性 2.时代性 3.传承性
3
音乐课程性质的”审美性”内涵 是什么? 1.以美育人,以情感人 2.音乐审美的非功利性和超功利 性 3.以音乐为本,从音乐中来,到 音乐中去
3.鼓励学生在进行音乐创编(即兴
创编和创作)和音响音乐探索等活
动的时候,能积极参与、大胆尝试,
求新求变。
14
强调音乐实践 三种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的运用, 对强调与纽约实践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1.练习法 2.律动教学法 3.游戏教学法 这些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都是以音乐 实践活动为主,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亲 身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形成与完 善音乐技能、技巧,发展音乐表现力, 演唱 (变化) ㈡ 演奏 (变化) ㈢ 综合性艺术表演(无变化) ㈣ 识读乐谱(无变化)
23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1—2年级】 三、创造 ㈠ 探索音响与音乐 (无变化) ㈡ 即兴创编 (变化) ㈢ 创作实践(变化)
24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1—2年级】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变化) ㈠ 音乐与社会生活 ㈡ 音乐与姊妹艺术 ㈢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25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3—6年级】 一、感受与欣赏 ㈠ 音乐表现要素 (变化) ㈡ 音乐情绪与情感 (变化) ㈢ 音乐体裁与形式(变化) ㈣ 音乐风格与流派 (变化)
26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3—6年级】 二、表现 ㈠ 演唱 (变化) ㈡ 演奏 (变化) ㈢ 综合性艺术表演(变化) ㈣ 识读乐谱(变化)
20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中的领域三 “创造”,新版用“即兴创编”替代了 原版的“即兴创造”。
21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1—2年级】 一、感受与欣赏 ㈠ 音乐表现要素 (变化) ㈡ 音乐情绪与情感 (无变化) ㈢ 音乐体裁与形式(变化) ㈣ 音乐风格与流派 (无变化)
22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