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立意常用的几种方法
文章的审题立意,是作者在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话题(包括材料)的基础上,提炼文章的主题意蕴并选择最佳表现方式,以指导写作实践的创造性总体思维过程。
“意犹帅也”,因此,审题立意成功与否是决定文章质量高低或成败的关键。
那么,作文构思立意常用的有哪几种方法呢?
一、追本溯源法
成功作文的立意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深度。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事物的本质或富有哲理性的东西,常常掩盖在生活的表象下。
文章立意要深,必须透过表面的人或事,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深入思考与分析,发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鲜明个性。
追本溯源法,它往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一层比一层更接近事理本质。
这一层与下层的关系就像逻辑链条一样紧密相连,使说理更加充分。
文章的结构对行文的各层先后顺序有严格要求,鱼贯而行,环环相扣。
这种立意的方法,在以写人为主的文章里,要求将主题放在揭示人物的思想境界上,即找出人物思想性格和行为形成的真正原因。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写了书堂站战斗和马玉祥烈火中救朝鲜儿童之后,又写了志愿军战士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的艰苦生活片段,这样,文章不仅写出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行为和国际主义精神,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他们之所以具有这种行为和精神的原
因:因为他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的人民。
在以记事为主的文章里,要求立意在揭示事件发生、发展或结局的原因上。
成功要写出依据,失败要写出理由,即写出事件的“所以然”。
如,写景,许多同学只是绘声绘色,停留在表象层次上,而这几句话则不然:“这几株长在砖缝里的小草的确不简单。
因为这砖缝里没有足够的水分和土壤,也接受不到充足的阳光,可他们居然顽强地生长起来,真了不起!”显然,作者超越了绘声绘色的表层描写,而透过现象,把握了小草的精神气质,写出了其神韵,自然出手不凡。
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性文章,作者只有挖掘出事物的本源,所确立的主题才更具有真理意味,写出来的文章也才更有说服力。
在议论文中经常运用“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这种常见的递进式思路。
二、多角度立体法
顾名思义,多角度立体法,就是多角度地去认识同一则材料,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在多种观点的优劣比较中来提炼主题的方式。
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说明这个问题。
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种:
1.顺向立意法。
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
如,2003年高考作文,依据《智子疑邻》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凭感情
亲疏远近认知事物,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
2.逆向立意法。
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
如,2003年高考作文,也可这样立意:感情是促进人正确认知事物的催化剂,正是人有了感情亲疏,才能加深和促进对事物的认知。
3.辩证立意法。
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
这是一种辩证思维。
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
如,论述学习“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
“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
吃不着苦的苦比吃着苦的苦还苦,是心灵之苦。
这样认识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
三、高屋建瓴法
所谓“高屋建瓴法”,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
要有高远的立意也就必须有才识。
有了才识,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的能力;有了才识,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能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
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
一些同学立意不高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
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
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
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
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民族→国家→人类宇宙。
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
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
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2.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
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
“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
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
“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
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四、画龙点睛法
作文时,在关键地方,或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用一
两句话点明主旨,这就叫做“点睛明旨法”。
从作用看,一是向读者阐释了开篇背景描写的深刻含意;二是点破题目,明确主旨;三是留下深长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
有点睛,文章便生动精警,不点睛,便呆板平滞。
从句式上看,点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议论句式。
如《过秦论》的最后一句:“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前四段叙史实,末段发议论。
这样写,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避免了议论的空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从位置上看,点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
它可以置于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由此写出了内心苦闷和出游的原因,引出他来到荷塘排遣烦恼。
它也可以置于文中,如莫泊桑的《项链》,在写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赔项链而十年苦斗、备尝艰辛时,作者描述了玛蒂尔德的向往并进行了评论:“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种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点睛之笔,揭示出人生遭遇的不确定性。
它还可以置于文末,即“卒章显志”,如前面提到的《过秦论》便用了此法。
因此,何时点睛,并无一定之规。
关键在于你能否把“点睛”处写深写透,使重点突出,主题突出,人物性格活灵活现。
五、反弹琵琶法
“反弹琵琶”指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
为了实现某项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
科学地“反弹”可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升到较高档次,会给人一种创新的感受。
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任选其一写议论文,后者就是对前者的“反弹”。
“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
因为“名师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气向行家学习,让他们指点迷津,一定会进步很快;而“无师自通”要走好多弯路,想成功是非常困难的,甚至会形成永远在低层次徘徊、最终难以登堂入室的局面。
“艺高人胆大”的道理不言自明,而“胆大人艺高”更有道理,因为胆大的艺人会勇敢地向高难动作探讨,不断创出新招。
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品格,将使我们的作文出现新机制,创出新境界。
使用得巧,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
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论要经得起推敲。
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
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
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作者单位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