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导学案(两课时)编制:殷盛雯审核: 2011年11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和难点: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与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内容: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把握意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学习过程:一、独立自学,合作探究(B级)1、阅读“赏析指导”,理解“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内涵。
2、知识链接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
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遵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的思维流程进行。
意象①什么是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通俗地说,意象即带着有色眼睛看到的物象。
②为什么要从意象入手?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将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一种艺术形象。
③意象的情感色彩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客观物象原本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
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2彩的词修饰后,藤是 的,树是 的,,鸦是 ,桥是 ,道是 。
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④意象的类别(一)象征性意象:诗人通过象征体的运用,使思想感情具体化,引起读者深思,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 “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客舍青青柳色新。
答:“朝雨”还烘托出 之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 “杨柳”象征 ,折柳相赠表示 , 西出阳关无故人。
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二)比喻性意象:它借助鲜明、生动的喻体形象,使情思具体化,从而增强诗的表达效果。
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喻为一江春水。
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楼上眺望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
这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因此该句遂成流传千古的名句。
七步诗 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描述性意象:指对形象作具体描述,从而使感情具体化,当然,描述不是客观的,而是渗透了主体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的。
如: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四)通感性意象:即用通感形象使情具体化,从而获得一种新奇的艺术感觉。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它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绘写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
意 境① 什么是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图景。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意象意境=意象+氛围A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的意象有:。
它们营造出的意境。
表现了游子的感情,B“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了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的悲哀。
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绘深秋旅人之感.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的意境和诗人对塞外风光的赞美。
抓住意象,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②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题思路】鉴赏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景,离不开情。
有如下步骤可以借鉴:①、看诗歌标题、注释,首先获取一个总体印象。
②、找出诗中写景、物、人的词语,注意修饰语。
③、借助想象和联想,根据诗歌中的画面,明确那是怎样一幅图景,即诗歌描绘了什么或写了什么。
④、根据景物的特点,感受那种情境下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就是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问题示范】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示例】: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步骤一)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步骤三)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3一般表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③、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诗不象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想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联想的渠道有“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利用我们头脑仓库中所存储的已有的信息构筑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如果在读诗的过程中,能进行联想和相象,调动个人感受和体验,把文字作为媒介和通道,还原诗人所处之境,体会诗人所抒之情,再假以各种方法,如改写、仿写、续写等,玩味把玩诗句的妙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会逐步提高,审美体验会逐步丰富。
小结:古诗鉴赏要求理解词义、句义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古诗鉴赏鉴赏把握意境(景、事、情)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巩固检测1、掌握常用表述意境的术语幽清明净沉郁孤愁雄浑壮丽和谐静谧高远辽阔开阔苍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读诗歌,回答问题:倦夜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找出这首诗的主要意象,说说这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4附:意象的特定意义1、树木类●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竹子: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如:“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于潜僧旅筠轩》)可见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了。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中谈经论道。
●柳树: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对分别的眷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起情。
”“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情。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杨柳依依的岸边,离别之情油然而起。
●柳絮: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易引起离别者的愁绪。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选“杨花”“子规”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跃然纸上。
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
”●梧桐: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凄凉悲伤)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就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