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经营者与消费者权利义务之关系

论经营者与消费者权利义务之关系

论经营者与消费者权利义务之关系摘要:消费社会中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分离、利益对立以及消费者的弱势性,导致经营者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消费者权利作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手段,成为法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对消费者权利及其法律保护进行了法理学上的探讨。

即从平等的视角出发,结合人权的平等观和平等的正义理论分析了消费者权利产生及存在的正当性,系统探讨了消费者权利保护中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基础以及国家干预的具体方式,揭示了消费者法律人格的确立对私法变迁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出平等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是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构建及适用的支点。

对于消费者权利及其保护所做的法理学上的系统研究对于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营者消费者权利义务消费关系行业规范Abstract Operators and consumers in the consumer society, the interests of confrontation and isolation of consumers vulnerable, resulting in damage to the interests of consumers operators become a widespread social problem of. Consumer rights as the legal mean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consum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legal researc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jurisprudence on the consumer rights and legal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ation of equality, human rights equality and equal justice theory to analyze the consumer rights and legitimacy of the system, discusses the consumer rights protection of Chinese family intervention in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theory and state intervention, reveals the impact of consumer legal personality of private law changes, 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equality as a basic value pursuit, is the fulcru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consumer protection. Study on the system of jurisprudence for consumer rights and protection on th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and perfect the legal system of consumer protection.Key words: operators,consumers,rights,duties,consuming relations,industry regulations目录论经营者与消费者权利义务之关系 (1)1绪论 (3)1.1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含义 (3)1.2现有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前提 (4)1.3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5)2经营者与消费者权利和义务的正当性与平等性 (5)2.1经营者与消费者权利和义务产生的社会条件 (5)2.2经营者与消费者权利和义务的产生 (6)3论经营者与消费者权利义务之关系 (7)3.1权利与对应义务的关系实为权利与权利的关系的表现形式 (8)3.2权利与对应义务的关系只是全部法律关系的一部分,而且不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8)3.3权利与对应义务的关系的实质是公民等社会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9)3.4权利与对应义务性质相反,绝对值相等。

(9)3.5权利与对应义务在法律生活中可以分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很难完全不分离 (10)3.6人民权利本位或社会权利本位 (11)4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3)1绪论马克思曾经把再生产的过程归结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他指出:“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也不能停止生产”。

可以说,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导致了消费者与经营者两大社会群体的产生。

由于消费者与经营者各有各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因而天然地存在着利益冲突。

所以商品交易的互动过程,实质上就是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博弈的过程。

当今社会,商品流通量剧增,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因为权利冲突而对簿公堂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法制观念的深入,诸如此类的消费纠纷不断发生,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我国法律在这方面规定的缺失,不仅引起社会公众的众说纷纭,也使法官在判案时产生巨大的分歧。

因此,明确经营者是否拥有选择权是解决消费纠纷的关键,这对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推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1权利和义务的基本含义权利和义务在当今我国的法理学中所占的位置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将今天居于主流地位的法理学称之为权利义务法理学,也决不会显得过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人们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并不深入。

因此,概括这些认识的理论观点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经不起认真推敲,其中有的根据不足,有的停留在归纳现象层面,有的似是而非,有的明显错误。

为深化对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的认识,本文拟对我国法学界目前通行的关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本观点做些具体分析,然后正面谈点一管之见。

本文的立论,建立在严格区分权利与广义的权利的基础上。

所谓广义的权利,从内容上看就是权利与权力之和,即我早已进行过较深入考察并用社会权利(社会整体权利的缩写)一词加以标志的那种法现象或法学分析单元。

由于现有法学理论既没有研究过/广义的权利,也未接受直接标志广义的权利的社会权利概念,而对象要确定、概念要明确对于科研工作者又是最起码的要求,故本文只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而一般不涉及广义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2现有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前提对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法学界多有论述,近十年间则更趋系统化,其基本理论观点可概括如下。

1.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

资料表明,这种观点在我国最早出现于30年代,当时的提法是:权利义务,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在法律上具有相互之关系,故权利之所在,即义务之所在,义务之所在,亦为权利之所在。

到40年代,话就说得更明了一些,有学者引用了西方学者波洛克所说的权利与义务不可分离,有如机械之有主动与反动(作用与反作用)一语来证明。

同一法律规则,创造权利,亦即产生义务。

创造义务,亦即产生权利»这些文字表明,权利义务不可分的观点在我国至迟形成于30~40年代,而且很可能是转述的西方法学家的观点。

无论如何,权利义务不可分的观点不是当代中国法学的首创,是可以肯定的。

当今我国法理学对这个问题有代表性的提法是: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在这句话中,/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0重新肯定了我国30~40年代在相同问题上的观点,其余部分则源于1864年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写的协会临时章程。

2.权利与义务对立统一。

按这种观点,/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权利和义务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即对立统一的。

从对立统一角度来说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倒是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新做法。

3.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在一个社会,无论权利和义务怎样分配,不管每个社会成员具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怎样不等,也不管规定权利和规定义务的法条是否相等,在数量关系上,权利和义务总是等值或等额的。

4.法以权利为本位,不以义务为本位。

关于法的本位问题,早在30~40年代就在法学界多有论述,当时有学者指出,是德国学者最早/倡导法学是权利之学,倡导权利本位说。

还有人认为,与以义务为本位的个人不自觉时代不同,及个人自觉时代,法律之观念,以权利为本位。

•我国内地近十多年来兴起的权利义务法理学鉴和演绎了以上各家的观点,提出/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现象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基本粒子,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蕴含着法律现象内部一切矛盾的胚芽,法律领域的一切矛盾、冲突、纠纷、斗争皆导源于权利和义务的对立。

1.3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消费者合同制度和产品责任制度作为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私法理念的变迁。

消费者合同制度是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交易平等的保障。

其中针对经营者的合同附随义务规定的消费者的知情权成为保障消费者平等法律人格的基础性权利。

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具体适用中,基于保障消费者和经营者交易平等的价值取向,应该认可知假买假者的消费者地位,对欺诈做有别于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的解释,规定惩罚性赔偿的最高限额。

产品责任制度为消费者受到损害后获得救济提供了平等的保障。

其中应该基于平等的价值追求,从平衡消费者和生产者、销售者之间的利益角度出发,理解产品、认定缺陷。

严格责任作为产品责任的基本归责原则,成为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侵权行为法的发展。

2经营者与消费者权利和义务的正当性与平等性虽然人类从产生之初,就一直进行着消费活动,但消费者权利的提出却并非是与人类的消费行为同步发生的。

消费者权利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表现为:消费者问题的发生和消费者保护运动的开展。

消费者问题的普遍化以及消费者自身争取权利的运动是消费者权利产生的社会条件。

消费者问题的普遍化反映了在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营者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双方主体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消费者在交易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不平等使生产者、经营者具备了损害交易对手——消费者利益的可能性,而在利益的驱动下,这种损害就变成了现实。

通过消费者保护运动的开展,消费者向国家提出了权利保护的要求。

消费者权利作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法律手段,其产生体现了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是人权平等观和平等的正义理论的体现,具有正当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