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草案一、海珠区概况海珠区地处广州市市区南部,被珠江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一个“岛区”,土地总面积约92.09平方公里。
“江、涌、围、园”的江岛生态格局,为海珠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东南部的“万亩果园”是广州的“南肺”,对改善广州整体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本轮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积极把握机遇,在分析海珠区土地利用特点基础上,以上位规划为指导,严格落实《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各项分解指标,探索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及基本农田、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与保护“万亩果园”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机制;同时,在“保护果树,高效利用东部产业用地;优化结构,改善提升西部民生环境”的土地利用战略指导下,探索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实现机制,优化布局,调整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海珠奠定基础。
二、规划基本情况(一)规划目的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确定海珠区土地利用战略,统筹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引导土地高效利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构建“五彩海珠”提供有力保障。
(二)规划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重点将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保护“南肺”万亩果园,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围绕“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区”城市发展目标,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充分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规划原则1、加强农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2、坚持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土地。
3、坚持保障重点、统筹安排各类用地。
4、坚持规划协调。
(四)规划依据1、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1月1日);《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2008年11月28日);《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2002年1月25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号);《广东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技术指引(试行)》(粤国土资规保发[2008]251号);《广东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审查要点》(粤国土资规保发[2008]401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43号令);《广东省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审批办法》(粤国土资规保发[2009]198号);《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规保电[2010]30号);《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2、相关规划《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广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年)》;《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海珠区果树保护区总体规划》;《广州市海珠区城市建设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纲要》;《广州市海珠区分区规划》;《广州市海珠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其他各类规划和计划、研究报告等。
3、规划参考《海珠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海珠区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果树保护区现状调查及规划实施建议》;《海珠区“万亩果园”整体征用涉及相关经济联合社留用地方案》。
(五)规划范围与期限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海珠区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为9209.28公顷。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9年,近期规划年为2015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三、土地利用战略在分析海珠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和问题基础上,针对现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和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海珠区城市发展战略指导下,依据《广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的相关要求,制定海珠区土地利用战略。
针对海珠区现状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西部(广州大道以西)城市用地结构失调,东部(广州大道以东)保护和发展存在矛盾等问题,立足于“江、涌、围、园”的江岛生态格局,根据海珠区城市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出“保护果树,高效利用东部产业用地;优化结构,改善提升西部民生环境”的土地利用战略。
“保护果树,高效利用东部产业用地”是指在正确处理果树保护区保护和海珠东部地区开发的关系基础上,通过征收国有、专项经营、立法保护等措施,促进果树保护区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琶洲、官洲岛等周边地区产业用地的土地利用效率,落实“东部重在创业”的海珠战略目标。
“优化结构,改善提升西部民生环境”是指通过工业用地置换、旧城改造、控制住宅建设等措施改善区内交通环境、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城市公共绿地,优化西部城市用地内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改善民生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落实“西部重在宜居”的海珠战略目标。
四、土地利用布局(一)总体空间布局在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指导下,对海珠区土地利用布局进行调整。
海珠区未来的土地利用布局依托现有“江、涌、围、园”的生态格局,以轨道交通为主要发展轴,形成东西两片,并将城市与近郊的自然生态融为有机的统一整体。
全区按地域布局为“一区两片”,东片为会展商贸、信息及相关产业、生态组团,西片为居住与商业组团。
东、西片功能组团是未来全区生产力布局及土地利用布局的主要空间基础。
(二)建立生态安全格局总体构筑“绿肺+绿廊+蓝网”的楔形生态格局。
果树保护区为海珠区乃至广州市的绿肺,绿廊和水网则包括环岛生态绿廊、沿涌生态绿廊和人工生态绿廊。
通过“绿肺+绿廊+蓝网”的生态布局,结合城市公园、花园式居住小区和示范单位建设,构筑海珠与广州市常年主导风向一致的“城市风廊”,为海珠和广州旧城区源源不断输送氧气。
(三)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区内建设用地布局,调整旧城区城市用地结构,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完善改善道路交通、落实水利用地、提出留用地建议等,将海珠区建设成为广州中心组团南部的信息产业与教育科研基地、商贸中心、生态之岛。
规划期末,海珠区主干路网结构为“三横五纵三个半环”。
“三横”为宝岗北路、昌岗——新港路、南洲路,“五纵”为工业大道、江南大道、广州大道、江海大道、科韵路,“三个半环”为内环路南环、东晓路、新滘南路——华南路形成的快速半环、环城高速南环。
在保持河流水面现状格局基础上,落实分区规划、水利设施规划以及海珠区新发展思路,确保海珠湖、龙潭涌连通水道、康乐瑞宝涌连通水道等用地需求;扩建污水处理厂1座、管道62公里以及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完善海珠水利设施布局结构。
五、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一)耕地保护1、耕地保护目标根据上位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海珠区2020年耕地保有量为300公顷。
2、耕地保护原则(1)强化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引导非农建设少占耕地(农用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2)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耕地保护的方向发展,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土地耕作层,通过经济补偿手段提高耕地保护效益。
(3)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提高土地复合利用程度。
3、耕地占补平衡海珠区将采用收取耕地开垦费的形式,由广州市统筹进行易地开发补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二)基本农田保护1、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规划期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为300公顷(4500亩)。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区条例》等规定,严禁违法占用基本农田。
2、基本农田布局海珠区基本农田分布与耕地分布一致,落实的3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小洲、土华、仑头、北山、石基等五个经济联合社。
(三)保护措施1、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强化执法,严格管理。
结合本区实际,将基本农田保护与果树保护结合,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
对划定的基本农田,应设立保护标志并予以公告,对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严肃处理。
2、建立日常基本农田管理制度。
建立基本农田动态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区内果树数量、质量、周围环境变化及权属变动情况;及时进行地籍变更、建立完备的果树地块档案,对当年发生变化的果树要及时统计、汇总、上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定期检查制度,保证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及时贯彻落实。
3、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
海珠区应将基本农田保护与生态维护相结合,建设形成城市组团间的结构性生态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城市环境。
六、土地利用分区根据海珠区土地利用现状、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分布等特点,综合考虑广州市“南拓”及建设宜商宜居城市的要求,将海珠区分为禁止建设区(2579公顷)、限制建设区(97公顷)、有条件建设区(54公顷)和允许建设区(含水域,6479公顷),根据各区域具体情况,并按照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发展策略的要求,分别进行调控。
通过划分这四类重点地区,引导不同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确保海珠区的整体协调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
(一)禁止建设区1、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违法占用果树用地,禁止在区内进行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排放生活生产废物、挖填鱼塘等破坏农地的活动。
2、提高果树区农田质量,改良果树品种结构,推进果园深度开发。
3、对长势良好和有一定生长年限的果树应登记在册,登记在册果树的砍伐或改种应申报管理部门同意,植被的改变(指水网、水塘的填埋,开辟道路等)也必须申报批准。
4、充分发挥果树保护区在经济、环保、旅游、科研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和作用,首先是生态环境保护价值,其次才是经济、旅游等价值。
对于生态旅游,要限制容量,防止对果树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5、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严格保护河流水面等水域,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其航运、灌溉、排洪、景观、旅游等复合功能。
(二)有条件建设区海珠区有条件建设区指规划期内可能涉及建设的区域,位于海珠湖周边地区,总面积约54公顷,规划安排为农用地。
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据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