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Array应用学号: 090801005 姓名:谢海龙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年级: 09级一班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的途径由直接获取逐渐发展为间接获取。
从以往口头传信到现代的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到现在网页浏览。
速度在加快,信息也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形式,不断丰富多彩。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教育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实际简要介绍现代教育技术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做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媒体传统教材学生学习兴趣目录1、引言 (4)1.1、课题背景 (4)1.2、课题任务 (5)2、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6)2.1以数列的极限概念为例谈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学设计 (6)2.2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8)3、总结语 (11)4、参考文献 (12)1引言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1课题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的途径由直接获取逐渐发展为间接获取。
从以往口头传信到现代的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到现在网页浏览。
速度在加快,信息也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形式,不断丰富多彩。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大批现代化教育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
如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成果,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当务之急。
另外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教学媒体学习他人和前人的实践经验--间接经验。
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课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低耗、高效、优质”地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
利用多媒体系统的声音、图像压缩技术可在短时间内传输、储存、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象、活动画面信息。
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物,大大地缩短认识进程,起到呈现事实、创设情景、解释有所不同、设疑思辨、动作示范的作用。
此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易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学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1.2课题任务本课题主要结合具体实际解析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应用,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
经验表明,让学生理解某一数学概念有时要比教他们学会一个具体的解题技巧不知困难多少倍。
有些内容,例如函数概念、数列极限的“-N”定义,一直是数学教学中传统的难点。
学生学过函数概念之后多数并不理解符号“f”的意义,学生学过极限定义之后有种听天书之感。
这促使我们探讨概念教学的改革及计算机在其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传统教学在讲授概念时一个难以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学生足够的活动与实验,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演讲代替了学生自身的“建构”过程。
在课堂上提供的思维材料十分贫乏。
利用计算机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计算机能够提供理想的数学实验室,能够满足学生个别活动与小组讨论的要求,也便于创设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情景。
所以计算机在改进数学概念教学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2.1以数列的极限概念为例谈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谈起,问如此组成的数列随时间的推移将怎样变化?屏幕上此时生动地显示出一尺之棰按日取其半的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这比课堂上原来只是口头讲授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随后我们先后在屏幕上给出了数列前几项的数值、在数轴上以及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数列前几项的点动态地趋向极限的图示。
学生从以上创设的情景中完全能够理解此无穷数列变化的趋势是无限制地接近一个常数。
这时我们在屏幕上以表格、数轴、直角坐标系为背景,给出了关于数列极限概念的说明:“粗略地说:如果一个无穷数列a变到后来无限制地接近某一个常数A,就说这个数列的极限是常数A”。
下面我们给出几个具体的无穷数列,让学生猜出它的极限。
屏幕不单给出数列的前几项的数值,用数轴和直角坐标系给出表示数列前几项的点,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实验的环境。
学生可以键入任意大的n的数值,计算机则马上显示相应的数列a的数值。
过去教师的讲解现在变成学生的实验活动,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通过实验都能猜出该数列的极限,这为数列极限的形式化定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还设计了一个选择题< 还是 = ?学生可以通过按键自由选择,对每种选择答案我们都在屏幕上给了详尽的分析解答。
以上的所有教学设计基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验与运算而不是听教师讲授自己领悟数列极限的概念,从感知到了解再过渡到形式化的定义。
对极限的形式化定义我们精心设计了逐次精确化的过程。
数列极限的“-N”定义,或许是学生最难接受的定义了。
学生第一次遇到语句如此长的数学定义,加上其中包括那么多的数学符号:a、A、n、N、,要让学生理解它,必须从学生可接收的粗略的描述极限的语言出发过渡到十分形式化的“-N”定义。
为此,我们在电脑屏幕上设计了如下的情景。
在“如果一个无穷数列a变到后来无限制地接近某一个常数A,就说这个数列的极限是常数A”这句话的下面动画式地依次显示:1) a接近某一个常数A;2) a无限制地接近某一个常数A;3) a变到后来无限制地接近某一个常数A。
接着又在这三句话的后面依次显示:1)是一个很小的正数;2) )能够要多小有多小,即对无论多小的正数不等式< 能够成立;3)对于预先给定的无论多小的正数,只需取足够远的项N,那么它以后所有的项都满足< .稍后以此为背景我们开出一个窗口显示出数列极限的“-N”定义。
在此之后我们还通过具体例子用图表显示的值;用模拟的放大镜在数轴上显示表示数列的点动态地趋向其极限的情况;为帮助学生理解-N 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探试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地键入,屏幕则显示相应的一个N及后面的五项的值和这些项与极限的误差。
通过反复实验,原来难懂的极限的“-N”定义,现在变得十分容易理解了。
这样的课程设计效果说明计算机能够改善数学概念的教学,可以利于计算机进行比传统教学更加优化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软件设计的关键却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教师的教学观。
先进的教学理论、丰富的教学经验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能够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于如“mathcad”、“mathematica”这类现成的软件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实验,这对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概念肯定是有意义的。
2.2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一、使教师由单纯地讲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家长式的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消极被动地听讲,始终处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
而现代教育媒体走进课堂,以其特有的功能和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学习提供了多种参与机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三、增强了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媒体只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的工具,而现代教育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后,进一步增强了媒体的作用,电教媒体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以其生动、形象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从而成为学生新的认知工具。
如在数学课上,讲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时,对于一些特殊的三角形,学生勿庸置疑,但是其它的三角形呢?尽管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解,学生也不太理解,当我们在计算机上运用《几何画板》软件,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度量出其角度,再加以计算会得出它的内角和为1800,并可以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其特征会不变。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
又如:当讲到正方形的展开图时,当老师画出了展开图,大部分学生也许也难以完全通过想象而理解,如果运用Flash软件或Z++智能画板,在计算机加以制作后,进行展开演示,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会一目了然。
四、缩短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认识事特的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组成的。
而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则把上述环节融合为一体,以其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特有优势,缩短了时空距离,把远方的东西呈现在学生眼前,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促进了学生多种感官直接参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教学过程,从而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转变了教材单一的局面,使新型的音像教材不断丰富。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新型的现代化的教材体系出现了,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光盘、计算机软件等新型音像教材按照人的认识规律,以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丰富教材内容,这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变革。
3、总结语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在教学中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无论教育技术怎样发展,数学教师都是不可替代的。
不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变化,工作方式在变化。
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教学情景的设计师。
他从个体的手工业劳动者变成信息社会教师团队中的一员。
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将被更富创造性的劳动所替代。
他将更方便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育资源,同时他又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他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而且更需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坚实的数学功底和精湛的教育艺术。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只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是21世纪对数学教育的最重要的需求。
4、参考文献:(1)第三种科学方法与计算数学徐福臻(2)数学·科学技术· 经济竞争力詹姆斯· 格林姆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3)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美国国家委员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4)数学与教育丁石孙张祖贵湖南教育出版社(5)数学与思维徐利治湖南教育出版社(6)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郑毓信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7)数学教育学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江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