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XX公园概念性规划一、现状概述1.1沿革据史料记载,常武地区在春秋时期称延陵,相传为吴公子季札的封邑,汉代改为毗陵,该城即汉毗陵城,由此可知,在春秋至西汉,该城一直是常武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中心。
1.2 区位该城遗址位于武进市区该城村(属湖塘镇),东南滨太湖,西临隔湖,距常州市7公里,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地面城池遗址。
1998年,该城以其独特的形制,珍贵的文物,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 形制该城为三城三河形制,城墙分为三重,均系堆土筑成,高约3米。
子城(王城)位于城内中部偏北,周长500米,近方形,地势较高;内城(里城)近似方形,地势渐低,周长约1500米;外城为不规则圆形,城周长近2500米。
该城东西长850米,南北长75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
据记载,尚有一道外城廓,周长约3500米,正与《孟子》“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相符。
现三城均有一入口,外城入口朝西北,内城入口朝西南,子城入口为正南向。
三层护城河形制完好(子城河曾一度湮没为农田,现已恢复),最宽处达60米,一般宽为50米。
该城内外土墩连片,高低错落,外城内有4处,城外周边有75处,经调查和发掘,均系古代墓葬,是该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该城外城以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较大面积的经济果林和葡萄园,在新辟的游览道路两侧植有部分行道树。
区内有该城博物馆一座(一层院落民居式)、该城山庄(二层酒家)、厕所若干处。
二、概念性规划的定位2.1 性质本次规划为概念性规划,突出规划的理念性、大纲性,具有较强的研究性和探索性。
2.2目标确定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向,通过对于该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以强化吴文化的感情记忆,从而确立历史的情感价值,为后续的规划、设计、项目导入及建设实施提供指导。
2.3内容提出该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框架,提出建设控制建议。
2.4流程2.4.1资料收集及研究2.4.2相关专业专题研究2.4.3提出总体框架2.4.4专家及民众意见反馈2.4.5调整总体框架及对策2.4.6提交规划成果三、规划依据1988年该城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作了一系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策划,在武进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有关于该城遗址的专门章节。
前期所作的各项工作是本次规划的重要依据与参考。
3.1 武进市城市总体规划3.2 春秋该城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3.3 统计年鉴(1997年-2000年)3.4 武进地方志3.5 相关历史及人文资料四、价值剖析及定位4.1 历史人文价值4.1.1文化归属当代文化的特点是趋向世界性和多元化。
人们日益崇尚个性、民族性和地方性。
因为文化的世界性产生于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性,而文化的个性化和地方性是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个性化的追求扩充和丰富了文化的多元化。
现代人的文化和精神的内心世界相对于所生活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世界显得十分孱弱。
因此,需要从我们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中汲取营养。
从历史的科学性角度看,该城遗址以及其出土文物之于吴文化而言只是片断的历史事实记录,是不够完整的,而对于非科学性的感情记忆而言(例如各种民间传说、神话等)则具有较高的情感价值。
该城虽然没有遗留的古建筑或构筑物,其他遗迹也很少,但是,对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几道土城和护城河、几处古冢,已足以引之悠然思古、感怀万千。
遗址保护利用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物质性地复原某些古迹,而在于使遗址、遗迹所反映的某些文化和文明能够在当代人群的情感中有所忆及和认识。
从上述意义看,该城遗址可以确定为春秋时期吴文化的重要标志。
4.1.2情感归属怀旧,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复杂情感。
高科技发展带来的电子化、信息化逐渐淡漠着人性化、人情味,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紧张忙碌使宁静悠闲成为奢侈品,城市中混凝土、镜面玻璃、不锈钢平整光滑的表面使人们疏远了天然材质的色泽与质感,流水线大生产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传统手工作坊荡涤无存。
可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依然对逝去的岁月留恋不已,期望寻找久逝的梦,这就是怀旧。
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旧城区改造,道路拓展,人们聊以寄情怀旧的场所却日渐稀缺。
该城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建设对此是非常有益的补充。
时光的差异性和古今文化的对比性所产生的美是具有震撼性的。
我们应该让演绎着古老故事的历史积淀步入现代人群的休闲生活,使人们在对过去的反思中更好地找寻未来的生存之路、精神之路和发展之路。
4.1.3考古发现该城的城建形制以及该城出土的各种类型的文物是史学界研究先秦史、吴文化的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并且具有进一步发掘探研的价值。
4.1.4建筑形制干阑建筑、高台建筑是先秦以及更早期时期的主要建筑形式,而当时南方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干阑式建筑。
原始干阑建筑遗址在南方已有多处发掘,浙江吴兴钱漾山遗址、江苏丹阳香草河遗址、江苏吴兴梅堰遗址等,皆为新石器时代的干阑基址。
4.1.5城建形制该城之三城三河形制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春秋时期地面城池遗址。
4.2 生态价值4.2.1植物栽培史通过对地方植物引种栽培史的研究,可以揭示在先秦时期,吴地对植物的引种栽培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4.2.2原有植被的生态意义针对目前城市的发展,在该城遗址公园设法恢复原有植被群落体系,是具有积极的生态意义的。
4.3 旅游功能4.3.1古代游憩在该城遗址公园适当导入中国古代游憩项目,以显现我国传统游憩文化的发展。
4.3.2旅游大气候重视和发展旅游业正成为世界性的共识,可持续发展、参与性、文化性已成为旅游发展的方向。
该城遗址公园的建设将提高常武地区旅游业的文化层次,并使本地区产生长远的竞争优势。
4.4 其他价值4.4.1科普教育该城遗址公园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物质保障。
4.4.2社会认同与心理归属感由于遗址公园文化价值的确定,从而导致社会对该地区文化产生普遍认同,提高地区的知名度;当地民众亦由此产生较深厚的心理归属感和自豪感,加强地域凝聚力,对于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4.4.3文化推动该城遗址公园的建设以及相应的宣传,将推动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带动地方文化向深层次发展。
五、对策体系基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制定的对策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需关注出现的新的考古发现等情况,以便对规划及建设行为进行及时的反馈调整。
5.1 总体对策在划定核心保护区与可适度建设区的基础上,于后续的深化规划中提出各区保护利用措施,制定相应管理条例。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内的道路网水网进行调整,以尽量恢复或保持其历史原真性。
5.2 保护的核心内容和实体5.2.1城建形制城建形制是本遗址公园最具价值之所在,也是遗址公园存在的根本,应采取绝对保护措施,对已发生的不当改动应予以恢复。
5.2.2文物及遗迹文物及遗迹是显现遗址公园文化内涵的证据之所在,应重点予以保护。
5.3开发利用的弹性对策体系在可供适度开发利用区域,如果在建设过程中发现新的文物或遗迹,应及时保护,并对建设行为作相应调整,甚至予以中止。
六、保护纲要6.1 保护原则6.1.1建设可逆性原则在保护区内进行的建设活动应当是可逆的,当建设与保护发生冲突时,建设应停止并将基地予以恢复,保持原有的风貌。
6.1.2核心保护区建设应杜绝不同时代信息的混淆核心区中必要的游览设施(例如游步道、指路牌等)材质应当融于环境,形式应当有统一的标识性,尤其注意避免产生“假古董”,应当与文物古迹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保持差异性。
6.2 保护框架6.2.1水域保护主要注重水源地、水质的保护和以及水网肌理的保持。
由于太湖流域的平原性特色,河流经常有倒灌现象,需要同时对于上下游的污染进行治理。
水网肌理是该城形制的重要特色,目前由于一些不当的建设和开垦,有些河流已经淤积堵塞,破坏了该城周边水网的原有形式,应当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对水网肌理予以恢复和保持。
6.2.2路网调整现有城市道路和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干道皆离核心保护区过近,对水系肌理造成破坏,建设难以控制,影响核心区的景观视觉效果和审美心理效果。
因此在对城市总体规划无原则性变更的前提下,建议对路网作相应调整。
北面城市总体规划从何家桥通往该城新村的干道建议北移至该城新村以北至市烈士陵园,并降低道路级别;南面延政中路往西延伸段建议从浜上起南移至习庄止。
由于调整的皆是尚未修建的规划道路,对周边用地影响较小,并且对主干道的走向不产生影响。
6.2.3城墙形制保护采用木桩固堤法,防止城墙土层流失,木桩应夯入水平面以下,以免产生视觉信息误导。
该城城墙是堆土而成,因此极易遭受雨水冲刷,造成土层流失。
目前国内已有文物保护学者研制成了对于土质文物古迹加以保护的方法,建议专门拨款采用类似方法对该城之堆土城墙加以保护。
6.2.4文物保护保护出土文物的原真性。
对于体量较大、有特殊含义的文物不应轻易移动其位置,而是就地发现,就地保护。
6.2.5生态保育在核心区清理易混淆历史信息的近、现代引种树种,栽植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意义的植物品种,使遗址公园拥有相对正确的绿色生态背景。
6.2.6文化培育遗址公园的营建需强调吴文化的特色,可设立吴文化的研究机构,提高该城在吴文化地域的影响力。
在遗址公园导入的各类项目亦应充分考虑其文化意义,使项目与公园主题相辅相成。
七、发展规划7.1 旅游开发建议7.1.1近期①市场定位建设成为周边民众周末和节假日的首选休闲场所。
②盈利取向综合服务区提供大众休闲、餐饮娱乐、游览观光、纪念品销售等消费。
7.1.2远期①市场定位培育成为具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与太湖流域的其他旅游点共同构成国际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
②盈利取向在巩固前期盈利模式的基础上,以地域独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带动国际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
7.2 开发控制规划7.2.1土地利用规划该城遗址公园占地约290公顷,共有四种用地构成,即遗址保护区、综合服务管理区、自来水厂市政用地和水厂外围防护绿地。
1、遗址保护区遗址保护区占地约260公顷,分为一类区和二类区。
一类区为文物古迹核心保护用地,占地约65公顷。
该区界限参照1996年划定的“古该城一级保护范围红线图”。
该区禁止一切永久性的建设,力求忠实地反映遗址地的历史原真性,对区内已有的不当建设予以拆除,需展现古墓重点地点及周边环境的静寂、空灵的自然景象,是一处可与古代文明交流的历史空间,令游者体会心灵的安宁。
该区修建步行游览道,限制游人数量和行进线路,以防止游人不当的游览行为对文物造成损毁。
需对现有绿化进行整治,剔除非乡土树种,清理杂草灌木,选用具悠久历史的栽培品种进行绿化。
清除几座“墩”的杂树,敷设地被,突出“墩”的形态和周边的关系。
二类区为缓冲区,分为A区和B区;A区位于核心区外围150米至200米的范围内,规划为开敞景观区,以开阔的草坪、缓坡、河流景观为主,允许游人在草坪上自由漫步,观赏该城的外城墙和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