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长治市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状况3.1.3.1长治市中药材种植现状独特的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形成了长治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多种生物共存,生物资源的种类多,具有典型的生物群落和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长治是山西省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人工种植历史悠久,自国家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生产现状全市种植中药材20多万亩。
生产区域分布在沁县、武乡、襄垣、平顺、壶关、屯留等县,主要品种有:苦参、连翘、党参、生地、桔梗、山楂、杏仁、板蓝根、黄芩等。
2005年全国唯一的苦参野生资源圃在我市建立,并建立了苦参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1000亩。
2009年苦参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已经形成了质量可控的原料基地。
2011年总投资2亿元,占地18000平方米的山西振东制药20万亩连翘种植产业化项目在平顺奠基开工。
2011年“平顺潞党参”通过了审查和评审,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包括虹梯关、东寺头、杏城等5个乡镇62个行政村。
2.经营模式目前,由于龙头企业较少,专合组织薄弱,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始阶段,因此呈现出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局面。
物竞天择,经营模式将随着产业提升而进步,将伴随产业经营水平提高而优化。
(1)龙头带头型主要是以山西振东集团为龙头,按照“公司+政府+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其中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公司在牛寺乡、韩北乡、东寺头乡、杏城乡等多个乡镇的农户中订单生产苦参、党参、黄芩等中药材达到10万亩,生产加工的苦参、连翘、黄芪、党参、生地、桔梗、山楂、杏仁、板蓝根、黄芩等中药材饮片畅销全国各地。
龙头带动下的“农企双赢、共建共享”局面正在延伸扩展。
(2)专合引领型全市中药材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专合+农户”推进了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种植农户每亩纯收入达到2000~3000元,专合引领为提高农户种植技术、增强农户生产积极性、稳定种植规模作出了积极贡献。
(3)营销大户推动型在多年的地道野生药材收购经销中,各县涌现了一批营销大户,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发动身边或周边农户预约生产,为提高农户生产加工技能、扩大种植面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们正在支持引导这批营销大户,领办或联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主体身份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3.管理模式围绕龙头发展需要抓生产管理,振东集团苦参基地生产已经通过GAP认证,提高生产技术的规范化程度,确保生产优质药材;同时中药材生产的GMP认证已经准备就绪,意在改进技术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全面提升中药材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加工向现代化加工的转变。
3.1.3.2长治市中药材种植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市及各县(区)都把中药材作为本地支柱产业来发展,政府重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产规模有了大幅度增加,品种逐步多样化,种植、加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快速的市场发展相差甚远,而我市该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不足。
1.资金投入不够中药材产业的基本发展框架是由药源生产体系、中药材加工体系、新药研发体系和医药市场营销体系所构成,建设这四大体系的资金来源一靠政府专项资金,二靠银行贷款,三靠县区财政支持,四靠企业、药农自筹。
现实是由于政府专项资金很少、银行贷款困难、企业和药农自筹能力有限,中药材产区又多属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实力不强,对中药材生产和科研的扶持力度明显不足,由此形成规范化种植不够规范、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基础研究及新药研发十分缓慢的局面。
2. 就地消化能力不足我市中药材种植优势突出,但制药工业劣势与种植优势形成了反差。
虽然近年来我市建起了以振东、太行为主的几家中药加工企业,但就地消化的水平和能力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药材种植优势并未较好地转化为加工制造业的优势。
绝大多数地方仍以出售原料药材为主,加工增值严重滞后,极大地影响了我市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和产区农民增收。
3. 缺乏中医药知名品牌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已是商品市场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个产品没有好品牌就没有高额利润。
我市中药材种植不论是覆盖面,还是在产业规模上都具有明显优势,但不少地区由于缺乏龙头企业,还没有形成知名品牌和名牌企业。
4.产业化水平较低由于对国内及国际中药材市场开发不够、营销手段落后,我市部分中药材生产仍处于自然经济模式,缺乏产业化经营。
因受信息、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生产的盲目性相当普遍,这样,药农几乎就承担了所有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
现在各地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都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协作,抵御风险能力差,普遍规模小、效益差、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于形成规模效应。
随着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扩大,中药材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生产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课题。
3.1.3.3对长治市中药材种植的发展建议长治中药材种植的继续发展,应依托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品种为中心,以基地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以满足均衡供给为目标,按照GAP基地建设要求发展中药材生产,把中药材生产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加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做实中药材种植的基础道地药材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的职业守则。
只有有了优质的药材原料,才能生产出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优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因此,从大力发展道地药材,并以道地药材为基础搞好药材基地建设这个源头抓起,是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的一项基本措施。
同时,在道地药材产区建立生产基地,有利于把产区的资源优势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当然,发展道地药材和建立药材基地,要搞好种子(苗) 基地建设,做好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及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培育推广和使用良种生产,提高科技含量。
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
应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和生物技术,解决好农药、化肥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益。
道地药材及基地建设与中药材生产规范化管理,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核心都是质量。
只有通过规范化种植和基地建设,才能形成药材生产的大品种、大品牌,并带动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 培育龙头企业, 促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关键是培育和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龙头企业具有上连市场下带基地的中轴作用,因此,首先要把具有利用道地药材资源开发新产品能力,具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能力,具有带动中药材生产发展能力的一批中药工商企业作为培育的重点,从政策、资金、税收、项目等方面, 扶强扶壮龙头企业,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
充分发挥以“振东集团”为领头羊的作用,鼓励企业对鲜品加工、中间体、中成药、保健品等产品的开发,增强中药材的消化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实现从中药材富民到中药材强市的转变。
其次,优势中药材产区一定要有品牌意识,积极申报地道中药材原产地的认证,申报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产品标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品牌优势。
第三,加强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
3.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中药材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中药材产业化要实施“科技兴药”战略,加强科技研究开发工作。
科技是提高中药材生产水平、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的支撑。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开发与引进、消化与吸收相结合,依靠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突破育种、无公害生产、病虫害防治、产品深加工等技术。
要积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注重中药高级技工、中药材种植基层管理人员、中药高级研究人员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中药材生产的发展是中药行业发展的基础,中药材生产现代化是中药行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对中药材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首先要加强中药材生产的科技创新,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抓好道地药材良种选育,培育优良品种。
二要加强技术推广,建立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加快高新技术、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药农种植水平。
三要加强深度开发的研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和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4.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 增强中药材产业的推动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普查,确定市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名录,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信息库。
开展道地药材品种选育,加快优良品种引进,实施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工程。
加快在主产区建立道地药材种质资源库和保护区,收集种质资源,采用先进农业和生物技术,培育道地药材良种,培育出抗性强、产量高、质量好的品种进行推广。
加强中药材新品种的选育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一是要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检验规程和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的生产技术规程。
二是要抓好特色药材的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确保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种源。
三是制订农业投入品的控制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的提升。
5.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促进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制定有利于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价格和税收政策”的精神,着力培育一批对中药材生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制定鼓励企业生产经营优质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的价格政策。
支持中药企业使用来自GAP 药材基地的中药材生产中药产品,并给予一定的价格政策,制订新开办中药生产企业的产业指导政策,鼓励新建大规模的中药提取专业生产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大规模的中药材专业种植企业等。
加大对中药材产业的支持力度,要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继续设立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资金额度,专项重点支持中药材现代化种植项目、中药材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项目、中药材技术创新项目;在技术改造贴息专项资金中,设立中药专项,支持中药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在技术创新扶持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支持中药技术创新项目,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推动中药材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