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模拟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范畴是(B)。

A.一切哲学的基石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C.辩证法的基石 D.世界观的基石.2.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C)。

A.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D)。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A.客观实在性 B.可感知性 C.具体性 D.真实性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6.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B)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7.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C)。

A.互不相关的两回事 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D)。

A.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机械唯物主义理解C.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辩证唯物主义理解9.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10.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A)。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静止的绝对性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抽象与具体的关系12.静止就是(C)。

A.绝对不动 B.暂时不动C.运动的特殊状态 D.永远不动13.时间和空间(D)。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14.“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A)。

A.一维性 B.顺序性 C.持续性 D.珍贵性1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C)。

A.唯物主义时空观 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16.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

A.手脚分工 B.直立行走 C.语言的出现 D.劳动1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B)。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18.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是属于(B)。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1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A)。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20.人脑与动物大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

A.脑容量的不同 B.大脑重量不同C.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D.人脑有严密的结构21.意识的本质是(A)。

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抽象的思维活动C.具体的物质活动 D.精神的自由活动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D)。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3.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

A.社会实践 B.人的主观努力C.依靠理论自身的力量 D.依靠行政手段2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是属于(B)。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25.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D)。

A.原初物质 B.某种实物C.原子 D.某种精神26.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存在 B.实践性C.物质性 D.客观性27.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发动 B.解放思想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28.规律的客观性是指(B)。

A.为客观精神所具有 B.为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C.离开事物而独立 D.存在于事物之外29.规律是指(A)。

A.本质和本质之间的关系 B.现象之间的关系C.事物的外部联系 D.事物的非必然的联系30.“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是属于(C)。

A.实用主义观点 B.唯意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有(ACDE)。

A.“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B.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C.水是原初物质D.物质是指水土气风 E.火是万物的本原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ABDE)。

A.无不运动的物质 B.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C.运动就是物质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E.物质和运动不可分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BDE)。

A.绝对不动 B.运动的特殊形式 C.永恒不变D.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E.事物在特定参考系中未发生位置变动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ABC)。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运动不一定是物质的运动 E.物质不一定都在运动5.时间的特性是(BCDE)。

A.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 B.持续性C.顺序性D.一维性 E.物质的存在方式6.空间的特性是(ABC)。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物质的存在方式 C.三维性D.绝对的空无 E.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7.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ACD)。

A.劳动是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B.在社会中不存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C.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前提 D.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E.社会中不存在物质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这种观点是(ABD)。

A.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 B.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从起源上看,意识是(ABC)。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社会的产物 C.物质的最高产物D.精神的产物 E.人脑的分泌物10.意识的本质是(BC)。

A.人的精神的特质 B.人脑的机能 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一切动物大脑的功能 E.对客观世界直接感知11.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表现为(ABCDE)。

A.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客观世界 C.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D.影响主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E.观念地再现客观世界12.下列各项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ACE)。

A.创造客观世界 B.为自然界立法 C.确立目的和计划D.确立事物的秩序 E.创造理论体系13.下列活动属于人有意识的活动有(AD)。

A.三思而后行 B.趋利避害 C.饥不择食D.眉头一皱计上头 E.饮食和生育14.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的有(ABCE)。

A.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 B.人有生而知之者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人脑是产生意识的器官 E.意识的内容来源于人脑15.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指(BCE)。

A.意识是否正确 B.意识是否掌握群众 C.必要的物质手段D.社会实践 E.意识是否具有主观性16.规律的特点有(ACDE)。

A.客观性 B.无条件性 C.稳定性和重复性 D.普遍性 E.具体性17.下列观点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的有(BDE)。

A.“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B.“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五天地,无人无物” C.原子是“宇宙之砖”D.“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E.绝对观念派生万事万物18.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ACE)。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土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E.越是尊重客观规律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BCDE)。

A.抛弃一切理论 B.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C.坚持唯物论的一元论D.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E.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三.辩析题1.“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4.“巧妇南做无米之炊。

”四.论述题: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意义各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0 BCDAA BCDDA 11—20 CCDAC DBBAC 21—30 ADABD CCBAC 一、多项选择题:1—10 ACDE ABDE BDE ABC BCDE ABC ACD ABD ABC BC 11—20 ABCDE ACE AD ABCE BCE ACDE BDE ACE BCDE。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