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实验高级中学2016年秋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理综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H 1 C 12 O 16 Na 11 Cl 35.5 K 39 Cu 64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DNA和RNA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有氢键,RNA没有氢键B.一种病毒同时含有DNA和RNAC.原核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都含有DNA2.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D.植物呈现绿色使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3.下列与各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C.破伤风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产物不同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5.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②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③肺炎双球转化实验④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⑤DNA的X光衍射实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6.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度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7.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与铜质水龙头连接处的钢质水管易发生腐蚀B.明矾常作为净水剂,双氧水通常可用于作杀菌消毒C.金属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可以使用水来灭火D.发酵粉中主要含有碳酸氢钠,能使焙制出的糕点疏松多孔8.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22.4LCO2含有的分子数为1N AB.常温常压下,1.06gNa2CO3含有的Na+离子数为0.02N AC.通常状况下,N A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约为22.4LD.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1N A9.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铁与稀盐酸反应:2Fe+6H+═2Fe3++3H2↑B.在过氧化钠中加入稀硫酸:O22﹣+4H+═2H2O+O2↑C.澄清石灰水与过量的小苏打溶液反应:Ca2++2OH﹣+2HCO3﹣═CaCO3↓+2H2O+CO32﹣D.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Ba2++SO42﹣═BaSO4↓10.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变化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A.酸性强弱: HI>HBr>HCl>HFB.原子半径大小: Na>S>OC.碱性强弱: KOH>NaOH>LiOHD.还原性强弱: F->Cl->I-11.下列实验方案中,可行的是A.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分离CaCl2、CaCO3的混合物B.将白醋滴在润湿的pH试纸上,测定其pHC .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CO 2中的HCl 气体D .用BaCl 2溶液除去KNO 3溶液中少量的K 2SO 412.在浓盐酸中H 3AsO 3与SnCl 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SnCl 2+12Cl -+2H 3AsO 3+6H +=2As +3SnCl 62-+6M 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组合是 ( )① 氧化剂是H 3AsO 3; ② 还原性:Cl ->As ;③ 每生成1molAs ,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 ;④ M 为OH -;⑤ SnCl 62-是氧化产物。
A .①③⑤B .①②④⑤C .①②③④D .①③ 13.根据下列各图曲线表征的信息,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图1表示常温下向体积为10 mL 0.1 m ol ·L-1NaOH 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 -1CH 3COOH 溶液后溶液的pH 变化曲线,则b 点处有:c (CH 3COOH) +c (H +)=c (OH -)B .图2表示用水稀释pH 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时溶液的pH 变化曲线,其中Ⅰ表示醋酸,Ⅱ表示盐酸,且溶液导电性:c >b >aC .图3表示H 2与O 2发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H 2的燃烧热为285.8 kJ ·mol-1D .由图4得出若除去CuSO 4溶液中的Fe 3+,可采用向溶液中加入适量CuO ,调节溶液的pH 至4左右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题6分,共48分。
其中14-18小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9-21小题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错选的得0分)14、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这个概念没有多大意义B.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C.凡轻小的物体,皆可看作质点D.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属于无关或次要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作质点15、如图所示,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作用,即F1、F2和摩擦力作用,物图1 图2 图3 图4块处于静止状态,其中F1=10N,F2=2N,若撤去F1,则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是()A .8N ,方向向右B .8N ,方向向左C .2N ,方向向右D .2N ,方向向左16.如图所示,恒力F 大小与物体重力相等,物体在恒力F 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运动,恒力F 的方向与水平成θ角,那么物体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A .cos θB . ctg θC .cos 1sin θθ+D. tg θ17.如图所示,用轻绳将重球悬挂在竖直光滑的墙上,当悬挂绳变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球对绳的拉力变小,对竖直墙的压力变大 B.球对绳的拉力变小,对竖直墙的压力变小 C.球对绳的拉力变大,对竖直墙的压力变大 D.球对绳的拉力变大,对竖直墙的压力变小18.一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 ,加速度大小为1m/s2,则物体在停止运动前ls 内的平均速度为 ( )A .5.5 m/sB .5 m/sC .l m/sD .0.5 m/s19.作用于同一点的两个力,F 1=3N ,F 2=5N 。
无论F 1、F 2的方向如何,它们的合力大小不可能...是( ) A.1 N B.5N C.8N D.10N20.甲、乙两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已知甲物重是乙物重的两倍,甲距地面高度是乙距地面高度的2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加速度是乙的加速度的两倍 B .甲的落地速度是乙的落地速度的21 C .甲物下落的时间是乙物下落时间的21D .甲、乙两物的初速度相等2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开始做直线运动,其v -t 图像如图1 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1v /m甲乙t at /sA.在t a时刻两物体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在t a时刻两物体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在t a时刻之前,乙物体在甲物体前,并且两物体间距离越来越大D.在t a时刻之后,甲物体在乙物体前,并且两物体间距离越来越大第II卷(非选择题)三.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22.(每空2分,共6分)(1) 在《验证共点力的合成定则》的实验中,采取下列哪些方法和步骤可以减小实验误差?________________A.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尽量大些B.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要尽量大些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稍长一些D.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2)在做《验证共点力的合成定则》的实验时,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上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的A点,用两根细绳结在橡皮条的另一端O,如图所示。
通过细绳用两个互成角度的测力计拉橡皮条,使结点移到某一位置,拉力F1和F2的方向与OA夹角分别为1500和1350,F1 = 2N,则F2 =_______N,OA线上的拉力是________N.23.(每空2分,共8分)某学生做“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实验中使用50Hz的交流电源,纸带如图所示(已知物体带着纸带向左运动),取O为起始计数点,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标出),分别为A、B、C、D、E、F,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距离依次为S1=1.40cm、S2=1.90cm、S3=2.48cm、S4=2.88cm、S5=3.39cm、S6=3.87cm,则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m/s2,方向为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小车在D点的速度v D=_______m/s,小车在F点的速度为v F=_______m/s。
(结果均取两位有效数字)24.(14分)高处有一根竖直的、长为2.5m 的棍,在距棍的下端5m 处有点P ,现在使棍自由落下,g 取10m/s 2,求:(1)棍子刚刚到达P 点时的速度是多大; (2)棍子全长通过P 点需多长时间。
25.(18分)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甲以16m/s 的初速度,大小为2m/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乙以4m/s 的初速度,大小为1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求: (1)两车再次相遇前二者间的最大距离。
(2)两车再次相遇所用的时间。
26. (14分焦亚硫酸钠(Na 2S 2O 3)是常用的食品抗氧化剂之一,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的产物为Na 2SO 4.某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 焦亚硫酸钠的制取采用下图装置(实验前已除尽装置内的空气)制取Na 2S 2O 5。
装置II 中有Na 2S 2O 5晶体析出,发生的反应为:Na 2SO 3+SO 2=Na 2S 2O 5(1)仪器a 、b 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
(2)装置I 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__ _。
(3)要从装置II 中获得已析出的晶体,可采用的分离方法是______,该方法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还需__ _____、__ _____。
(4)装置III 用于处理尾气,可选用的最合理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为_____(填序号)。
实验二焦亚硫酸钠的性质Na2S2O5溶于水即生成NaHSO3(5)NaHSO3溶液中HSO3-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可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