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性心理健康
性的身心需求与社会规范和 道德责任的矛盾 中学期间的校规、社会舆论 和大众习俗并不赞成青少年 的婚前性行为。恋爱中的男 女青年独处时常会产生强烈 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抚、接 吻、性交等满足性欲的性行 为,但这些行为与他们所接 受的传统教育和道德责任相 违背,在内心可能会引发道 德焦虑。
情感依赖较重,心理承受能力薄弱 现在的青少年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其恋爱过程中 常常显示出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同时,对对 方的要求较多,而为对方付出和着想较少。
一、性心理的发展
儿童早期(1-3岁,肛门 期)获得独立性,发展自 律性,接受个人能力(如 进行大小便的训练),学 习如何表达负向情绪(如 敌意、愤怒、攻击等)。 由于父母过分关照,自律 性发展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受到抑制。自我怀疑,依 赖别人,不能接受自己的 真实情感。
一、性心理的发展
学前期(3-5岁,性器官阶段) 性别认同开始形成,对生殖器 格外好奇,对两性差异有浓厚 兴趣。对父母异性一方产生爱 恋情结。 对有关性意识和性行为自责、 内疚和悔恨;或者由于父母教 导的过于松懈,导致孩子缺乏 伦理道德,不能遵循社会价值 观行事,形成不顾别人感受的 自私人格。
一、性心理的发展
学龄期(6-12岁,潜伏期) 性兴趣下降,开始发展对学 校、游戏同伴、体育运动等 新的兴趣,获得勤奋感,具 有乐于学习、富有好奇心, 有坚强的毅力等特征。 出现不足感和自卑感等消极 的自我概念;在学习方面不 适应;对批评采取防卫性反 应;性别角色认同障碍,依 赖性强
一、性心理的发展
每个人都是被社会文化 塑造的人,一定社会中 的性文化观念、性道德、 性行为方式对个体的性 心理发展也具有深刻的 影响。 在社会文化中传媒对人 们的性态度和性生活方 式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男女性心理的差异
(一)在需求心理方面的 差异 女性在心理需求方面的 特点是被人关心、被了 解、被尊重、对其忠诚、 被认同; 而男性在心理需求方面 的特点是被信任、被接 受、被感激、被赞赏、 被肯定。
1、口腔期(1岁以内,婴儿 期):在这一时期,婴幼儿通 过吸吮母亲的乳房不仅满足对 食物的需要,还因此感到快感 满足和安全。这一时期性表现 的三大特征是:“性快感的来 源同身体中维持生命不可缺少 的寻食功能密切相关;它尚不 知有性的对象,是一种‘自体 享乐’;它的性目的受快感区 的直接控制。” 这一时期最 大的心理危机是断奶。
成年后能将性爱指向 异性,并能与同性和 异性和谐相处。 伴随性器官和生理的 成熟,有与年龄变化 相一致的性欲和性反 应, 并能进行有理智 的情感实现与控制。
人少,则慕父母;
知好色,则慕少艾; 有妻子则慕妻子。 ——《孟子.万章》上
一、健康的性心理标准
•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 的性行为带来的后果, 并能有社会责任感 •在婚姻前提下的性生活 符合男女平等、科学、 卫生的原则.
性别差异: 生物学基础: 染色体决定作用 性腺的主导作用 性激素 社会因素 性别角色 社会规范
性行为
从性行为性质来看可分为: 1、目的性性行为,这是 性性交,性交是性行为的 直接目的和最高体现,它 能使个体获得性快感和性 欲满足,在性行为中居核 获得 心地位。 愉悦 2、过程性性行为。这是 指不以性交为目的,使性 欲得到一定程度的补足和 获得某种性快感的性行为, 如抚摸,拥抱,接吻等。 这些又称温存性性行为。
2、性体像带来的心理困扰
大多数青少年对体像有或多或少的焦虑心理。对青 少年而言,最苦恼的是对自己的生殖器官不满意。困扰 男大学生的第二大问题是觉得自己个子矮, 这种心理的 产生与女性的审美要求有极大的相关。 大多数女青少年顾虑自己的乳房小,这可能是受到 各种广告的影响。女性还担忧肥胖问题,既希望苗条, 又希望丰满,两者不能兼得,于是产生矛盾心理。男女 青少年都有人被青春痘所困扰,有人认为青春痘与自己 的性需求有关,所以面对异性时感到很难堪。如果不能 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和第二性征,甚至将其看作自己的 缺陷,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以至影响人际交往,学习和 生活。
恋爱期:18岁以后,学生的性意识随着交 往的增多逐渐发展成明确的恋爱,对异性 的欲望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此时慢慢的对 其他异性关心明显地减少了,喜欢与自己 选择的异性单独活动。
一、性心理的发展
按照 弗洛伊德 学说来 理解,心理发展的动力 来自于性本能,追求性 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 的内驱力。
一、性心理的发展
人类性行为的特点
持续性(非生育目的) 隐密性(害羞性) 排他性(心理上的独
占性)
社会性(伦理与法制
性)
圣洁性(对意义的追
求)
青少年常见的性心理困扰
1、性生理成熟带来的心理困扰。
男女大学生性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遗精 和月经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自然和正常 的生理现象,但仍有相当部分青少年受其困扰。 有调查显示,男大学生对遗精的情绪反应感到 羞愧,厌恶、不安、困惑、的共占了16.7%; 女大学生对月经的情绪反应感到紧张,厌恶, 不安和情绪低落的共占了60.5%。
二、影响性心理发展的因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心 理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首先是父母对性的态度。 其次是父母对待孩子性 别的态度对孩子的性心 理发展的影响。 在家庭和社会境遇中, “个人在儿童期和成年 期内所经历的某些偶然 事件,必定也会对性的 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
二、影响性心理发展的因素
三、男女性心理的差异
(二)在思维方面的差异 女性在思维方面的特点是 凭直觉、喜欢分析、喜欢 变化、喜欢具体事物、易 依赖顺从别人的意见、遇 困难时,因不知所措需要 更多的表达; 男性在思维方面的特点是 讲求逻辑、喜欢综合、喜 欢稳定、喜欢抽象、爱发 号施令、遇到问题时喜欢 静思解决方法。
三、男女性心理的差异
性心理的发展和青少年 性心理的特点
人类性心理从儿童时期就开始萌生,在青春期有了长 足的发展,到成年期完善,老年期衰退。重点了解儿童期 与青春期的性心理形成与发展。 现在关于儿童的性心理问题长期受到忽视,这可能由 于一般人们总有一种误解,即认为儿童最为天真纯洁,根 本就无性可言。而实际上在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性始终 伴随着人生。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呢就要在所处的环境和教 育中接受熏陶,完成基本的性别自认和性别角色认同,形 成初步的性意识。 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大体以历了疏远,接近,向 往与恋爱四个时期。 性疏远期 性接近期 性向往期 恋爱期
(三)在性格方面的差异 男性现实、情感内向、 豁达、忍让、妥协、常 沉默、较粗疏大意、易 冲动、粗暴、较勇敢、 果断、刚毅; 女性情感外向、感情细 腻、多愁善感、爱叨唠、 对缺点爱用放大镜挑剔、 批评爱上纲上线、较勤 奋、有恒心、较柔顺。
三、男女性心理的差异
(四)在生活习惯方面 的差异 女性爱整洁、有秩序, 抱怨丈夫不爱清洁是丈 夫同样抱怨的2.6倍 男性对生活的随意性较 大、对舒适的要求大于 对形象的关注.
广义的性: 性是决定个体是男孩还 是女孩,是男性还是女性的 一般躯体,心理和社会的特 征。 狭义的性: 性即是性行为。原始的 有性生殖生物最初的性行为, 即两性在繁殖期内表现出的 特殊活动的行为。人类的性 行为不只是与生殖有关,而 是扩大到性满足的更广泛的 领域中。一般来说,人企图 实现性欲,获得性快感的行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不少学生在处理学业、爱情之间的关系时却不理性, 一旦进入恋爱角色就不能自制,强烈的感情冲击了 一切正常的人际交往,学习受到严重的影响。
青少年性心理困扰
一、健康的性心理标准
含义:对自己的生理性别认
同与悦纳,具有与生物性别 一致的社会性角色行为。
性爱对象的正常发展
性疏远期:儿童在早期并不能真正感觉到男女 之间的差异,到了中期开始关注异性,不过这 种关注呢并不是以肯定的太度出现的,而是表 现为男女生之间的互相排斥。因为进入青春期 后,第二性征的出现使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及 强烈的性冲动感到不安,害羞和罪恶感,人为 两性在感情上的接近是不绩结的表现,因此对 异性强烈的关心和亲近的愿望以一种疏远和冷 淡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青少年性心理的特点
性器官和性生理迅速发 展与性心理尚未成熟的 矛盾 对性器官和性生理过程 还充满着无知的好奇感, 紧张恐惧感;对异性的 爱慕还具有生理的本能 性和朦胧性的特点,在 对性冲动的自制性。
对恋爱的热望与对异性心 理了解不深的矛盾 长期已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的男女中学生对异性心理 的了解并不深,不能共情 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在 恋爱期间,双方常争吵、 生气、发生矛盾,乃至轻 生、他杀等恶性事件时有 发生。
一些男青年受一滴精十滴血,遗精会伤元气的错 误认识影响,对遗精感到恐慌担忧、焦虑不安;部 分青年还会认为自己思想肮脏,卑鄙所致。由于对 遗精缺乏正确认识,一些大学生出现焦虑紧张等不 良情绪,但遗精的现象仍然存在,扰乱睡眠,导致 神经衰弱,出现失眠,头晕,头痛,耳鸣等。这些 加重了心理负担。 相当多的女性青年随着月经的周期性变化,其 食欲,性欲,情绪,记忆力等方面的心理活动都可 能会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有的还会有诸如头痛, 疲惫腹痛等身体不适,部分女大学生还可能出现痛 经和烦闷,焦虑。易怒或者沉默寡言,消极抑郁, 甚至恶心呕吐等身心体验的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使 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开放的性观念和表现上 的文饰性的矛盾 青少年也常常处于理智 与感情矛盾的旋涡中, 在理性认识上认为自身 应该保持贞操或希望对 方要遵守传统理论道德, 但在爱的激情下,又不 愿受传统观念束缚,压 抑自己的性欲。
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 果 现在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不以 婚姻为目标,在谈恋爱时并 没有全身心投入,恋爱的动 机和目的多种多样…… 如果抱着只重视过程,将恋 爱当作一种感情体验、一种 消遣,那其实质只是强调爱 的权利而否定爱的责任的一 种自私的观念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