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大豆成本比较分析
2006.6( 总 326)
本数据根据中国成本构成方式进行了重新组合, 结果见 表3。
二、中、美大豆成本水平及结构比较
( 一) 成本水平比较 2000—2004 年 中 国 与 美 国 大 豆 50kg 主 产 品 成 本 比 较 如 表 4 所 示 。 2000—2004 年 , 美 国 大 豆 单 位 产 量 成 本 5 年平均略低于中国大豆, 5 年间各有高低, 但美国大豆成 本降低的趋势比较明显。从稳定性来看, 中国大豆成本年 度间的稳 定 性 高 于 美 国 大 豆 , 波 动 幅 度 在- 8%~8%, 美 国 大豆成本的变化幅度则为- 11%~6%。 ( 二) 中美大豆成本结构比较 中美两国大豆生产的各方面条件不尽相同, 造成两国
( 三) 中美大豆生产成本结构比较 生产成本是中、美两国大豆中的主要部分, 特别是构 成中国大 豆 成 本 的 绝 对 主 体 。2003 年 和 2004 年 , 人 工 成 本 在 中 国 大 豆 生 产 成 本 中 占 有 绝 对 优 势 , 但 2004 年 所 占 比 例 有 显 著 降 低 , 比 2003 年 的 51.25%下 降 了 近 10 个 百 分 点 ; 机 械 费 用 所 占 比 例 有 较 大 上 升 , 从 2003 年 的 8.12%提 高 到 了 2004 年 的 14.38%, 说 明 中 国 大 豆 生 产 的 机 械 化 水 平 有 所 提 高 ; 2004 年 中 国 大 豆 生 产 的 种 子 、 化 肥和农药投入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但 变化不大。美国大豆生产成本的结构与中国有较大差异。 由于美国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 大豆生产普遍采用大机 械作业的生产方式, 因此机械费用构成了美国大豆生产 成 本 的 绝 对 主 体 , 占 到 了 生 产 成 本 的 46%以 上 , 在 绝 对 金 额 上 也 是 中 国 大 豆 生 产 中 机 械 费 用 的 3 ̄5 倍 左 右 ; 相 应地, 美国大豆生产中投入的人工则相对较少, 只占到 总 生 产 成 本 的 13%左 右 , 在 金 额 上 也 仅 是 中 国 大 豆 生 产 人工投入的 1/5; 从化肥投入上 看, 美 国 单 位 产 量 的 化 肥 投入是中国大豆的 1/3 ̄1/4, 说明中国 农业生产中化 肥 的 投入已非常的普遍, 同时也从侧面表明, 在单位面积上 投入相同化肥的情况下, 中国大豆生产中化肥利用率低 于美国; 从种子和农药的投入情况看, 美国的种子投入 和农药使用费用高于中国。另外, “其他”一项中国的 费用高于美国的原因, 是由于在中国大豆产区使用畜力 和施用农家肥还比较普遍, 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大大高于 美国。
- 30 -
先后育成了一批高蛋白、高油及特用大豆品种, 同时全国 也形成并推广了多套成熟的栽培技术。但从整体来看, 与 美国相比, 目前中国大豆品质与栽培技术整体还很落后, 表现在大豆品种和技术更新慢、大豆栽培技术管理粗放、 新技术推广速度慢于其他作物; 同时大豆生产条件差、优 质品种种植分散, 与其他品种混种、混收, 基本没有形成 批量商品等。
- 29 -
2006.6( 总 326)
世界农业 World Agriculture
承包费用的 9 ̄10 倍。从 2004 年开始, 中国开始把农民自 营地折租纳入成本统计口径, 但依然大大低于美国的土地 使用成 本 。 从 税 收 成 本 看 , 2002 年 和 2003 年 , 中 国 大 豆 单位产量所负担的税赋有了较大变化, 所占总成本的比例 从 10%下降到了 3%左右; 2 年 间 , 美 国 50kg 大 豆 平 均 税 收 成 本 约 2 元 , 只 占 到 成 本 的 2.4%左 右 。 这 说 明 , 随 着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措施进一步推进, 其效果已在中 国大豆生产中得到明显体现。
中 国 与 美 国 大! 豆李 成勇 本 比 较 分 析
2006.6( 总 326)
开支 ( 其中规模农场管理开支范围按农 业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核算分摊) ; 销售费用指大豆种植农户销售大豆过程 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等; 财务费用指与大豆生产经营有关的流动 资金借款利息和金融机构手续费等。税 金成本指国家收取的与大豆生产有关的 各种税赋, 如农业税、教育附加税等。
大豆成本各要素构成比例和绝对水平具有较大差异。本文 以 2003 年 和 2004 年 为 例 ( 下 同 ) , 首 先 对 两 国 大 豆 成 本 的构成结构进行分析比较 ( 表 4、表 5) 。
2003 年 和 2004 年 , 中 国 大 豆 单 位 产 量 成 本 变 化 不 大, 但美国大豆成本有较大幅度下降。从成本结构上看, 生产成本都是构成两国大豆成本的主体, 其中中国大豆生 产成本的比例更大, 高出美国大豆生产成本占总成本比例 10 ̄15 个百分点, 对总成本 的 影 响 力 也 更 大 。 从 期 间 费 用 上 看 , 美 国 大 豆 的 期 间 成 本 费 用 占 到 了 总 成 本 的 42%左 右, 和中国大豆生产中只占总成 本的 25%左右的期间成本 费用具有明显的差异。由于土地制度的不同, 美国大豆成 本 中 土 地 的 使 用 成 本 占 了 很 大 的 比 例 。2003 年 , 美 国 土 地使 用 成 本 约 为 198 美 元/hm2, 大 约 相 当 于 同 期 中 国 土 地
( 二) 产加布局 产加布局指的是大豆产区与加工消费区的地理分布, 是大豆交易成本的直接影响因素。近几年来, 中国大豆榨 油业发展速度过快, 全国各地新建了很多榨油企业。但这 些企业的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 且大多集中在大豆销区。 中国铁路交通运力普遍紧张和公路运输成本较高, 这种布 局非常不利于国产大豆的就地加工, 因运输成本增加而造 成国产大豆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 相比较而言, 从水路 进口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美国等国的外国大豆, 就成为很 多企业的普遍选择。 ( 三) 汇率影响 汇率是影响不同国家间成本及价格等数据比较的重要 因素。多年来,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 1 美元兑 8.27 ̄8.3 人民币元, 因 此 本 文 在 比 较 中 美 大 豆 成 本 时 , 均 按 1 美 元=8.27 的 汇 率 对 美 国 大 豆 成 本 的 相 关 数 据 进 行 了 折 算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从 2005 年 下 半 年 开 始 , 中 国 对 外 汇相关政策进行了微调,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了约 3%左右的小幅上涨。根据中国银行 提 供 的 数 据 , 目 前 , 1 美元约兑换 8.01 元人民币 ( 2006 年 4 月底)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涨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国 外进口商品的价格或其成本折成人民币后相对汇率上涨前 变得便宜了。按照 1 美元兑换 8 元人民币的汇率对美国大 豆 50kg 主 产 品 成 本 进 行 折 算 , 与 原 汇 率 折 算 的 值 比 较 后 发现, 5 年间美国大豆成本平均“降低”了 3 元人民币, 在生产成本上对中国大豆的优势将更加显著。因此, 考虑 到未来人民币逐渐向自由兑换的趋势发展, 今后一段时间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一步上调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这点 上来看, 采取各种措施来进一步降低中国大豆成本的必要 性和紧迫性也越来越强。 根据上文对影响大豆成本各个因素的分析, 中国大 豆成本的降低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强中 国大豆优质品种的选育技术, 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大豆的 单产水平; 二是进一步优化种植区域布局; 三是在各个 环节提高生产的科技含量, 提高各投入要素的利用率, 不断降低直接生产成本; 四是加强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 与引导, 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与投入, 提高对农 业生产的服务与指导水平, 最大限度降低税金、附加等 间接成本对大豆总成本的影响; 五是在流通环节上进一 步优化资源配置和经营模式, 不断降低中国大豆的交易 费用。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中美大豆成本统计 指标及数据来源
( 一) 中国大豆 根据成本构成性质的不同, 中国农 业统计一般将大豆成本可分为生产成本、 期间成本和税金成本。生产成本指的是 在大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包 括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用工费用, 是大豆成本构成的主体。期间成本指在 同一大豆生产年度内发生的, 但与生产 过程关系不密切或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 费用, 主要包括土地承包费、管理费、 销售费和财务费用。其中, 土地承包费 指农户为获得土地经营权而支付的租赁 费或承包费; 管理费指用于管理方面的
三、影响中美大豆成本差异的几个因素
中美大豆之间品质、栽培技术之间的优劣、大豆产加 布局以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是造成两国大豆最终市 场成本差异的重要原因。
( 一) 大豆品质与栽培技术 在同等自然与技术、生态条件下, 大豆品质与栽培技 术是大豆单产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 并通过单产影响大豆 成本的高低。所谓高品质大豆, 是指品种要高产、稳产和 抗病害, 含油率或蛋白质含量达到一定的水平要求。在同 样投入的情况下, 高品质大豆因单产高, 单位产量成本就 相应低; 同时因产品质量高, 适应市场需求, 农民种植积 极性就相应高, 进而增加生产投入和技术投入来不断提高 大豆单产的动力更强, 从而使大豆单位产量成本进一步降 低 。 近 10 年 来 , 中 国 大 豆 育 种 取 得 了 一 系 列 的 成 绩 , 已
2000—2004 年 中 国 大 豆 50kg 主 产 品成本构成及比例见表 1。
( 二) 美国大豆 根据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局网站 ( http: //ers.usda.gov) 提 供 资 料 , 美 国 大 豆成本一般以美元 /英亩为单位进行统 计。在统计指标中, 大豆总成本分为操 作成本和分摊成本。操作成本指直接用 于作物生产支出的成本, 主要包括种子、 化肥、农家肥、化学品 ( 杀虫剂等) 、一 般生产管理 ( 包括施肥、喷药、土壤检 测、土壤调查、整地、播种、中耕、收 获、运输) 、燃料、润滑油、电力、机械 维修、投入资金利息、灌溉等费用。大 豆生产的分摊成本是指整个农场生产过 程中共同支出的各种成本按照一定比例 分摊的成本, 包括劳动力 ( 含雇工和自 有劳动力) 、设备折旧、土地 ( 包括自有 土地、租用、参股租用) 、税金、保险、 整个农场费用分摊等费用。 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需将美国大 豆单位面积成本数据换算成 50kg 主产品 成 本 数 据 ( 2000—2004 年 美 国 大 豆 成 本 水平及结构见表 2) 。因美国作物成本所 用单位为美元/英亩, 单产单位为蒲式耳/ 英亩, 换算公式为: 50kg 大豆成本=( 原成本×8.27 /0.405/15) / ( 原单产量×27.216/0.405/15/50) ( 指 标 说 明 : 1 英 亩=0.405hm2; 1 美 元 =8.27 元 ; 1hm2 =15 亩 ; 1 蒲 式 耳 = 27.216kg) 换算后的 2000—2004 年美国大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