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总平面图总体鸟瞰图背景解读与基础研究策略与愿景总体规划设计空间形态格局景观风貌体系重点区段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导控体系基础资料汇编Background & Basic Research《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确立了天府新区发展规模和方向①天府新区和成都整体格局:“一核两区双中心”②天府新区空间结构:“一城六区”③用地布局规划图123•规划范围:1578平方公里•涵盖:3市7县(市、区)37乡镇•规划城镇建设用地:650平方公里•确立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定位及规模1.1 Master And Related Planning《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产城单元的划分①天府新区分区规划用地布局图②天府新区分区规划产城单元分布图21•确立了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的三个产城一体单元•2个创新研发单元+1个航空航天单元•平均每个产城单元用地在10-30km21.1 Master And Related Planning《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总体城市设计(2012-2020)》确立了在2012年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分区规划指导下的总体城市设计①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用地布局图②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总体城市设计总平面21•确立了以兴隆湖为核心区,其余部分为外围区的基本格局•500kV 高压线从用地范围中部穿过,尚未落实迁改规划•确定每个产城单元相对独立的功能特点•初步规划设计产城融合指导思想下的功能融合单元1.1 Master And Related Planning1.1 Master And Related Planning《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2015年版)》规定天府新区规划范围及协调管控范围关系,调整二者功能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图(2015年版)•规划范围:1578平方公里,涉及成都、眉山、资阳三市所辖7县(市、区)37个乡(镇、街道),地域面积1578平方公里。
•协调管控范围:眉山、资阳两市临天府新区的24个乡镇,地域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
•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更名为成都科学城。
•规划建设用地调整至50平方公里。
•环兴隆湖片区主要发展企业总部、科技研发、孵化中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功能。
围绕天府铁路新客站主要发展商务办公、商业展示等功能。
深圳路以南各组团,整合布局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商业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和居住用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园区。
成都科学城1.1 Master And Related Planning《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大视野——从国家中心城市到世界城市当前成都正从区域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加之随着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协同发展,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天府国际机场和空港经济区等加快建设,简阳市代管以及成都平原经济区建设持续推进,成都在发展能级、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以及与周边城市的空间联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格局——全面打造网络城市大都市区优化市域空间结构上,将上一轮总规“一区六廊”的走廊式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双核一区、三带多网”市域空间结构,其中“双核”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一区”为天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三带”为西部田园特色、中部优化提升和东部功能拓展等三条城镇发展带,“多网”为功能、交通、信息、生态、文化等复合网络。
未来成都中心城区将进一步强化金融商务、总部办公、文化创意、国际交往等功能。
成都天府新区则发展新科学、创造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市,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大网络——高铁、市域铁路、地铁“三铁融合”对外交通方面,将深入实施“蓉欧+”战略,着力建强“三网两港一枢纽”,打造国际区域性枢纽城市。
着力构建多层次、高标准、大容量、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
此外,围绕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规划中还将构建相对独立的“环+放射”高快速路网,形成半小时高快速路交通圈等。
1.1 Master And Related Planning《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三个关键词《成都市工业发展空间布局(2015-2030年)》强化天府新区作为“大创造”和“大车都”的产业功能成都科学城:以科技创新、设计研发和高端制造为主,重点发展工业前段研发和创新转化。
①天府新区工业空间布局体系②成都市“3+N”工业空间布局体系211.1 Master And Related Planning《成都科学城起步区城市设计》组团布局、宜智创造之城①成都科学城起步区组团分布图②成都科学城起步区用地布局图21“科学城是城市,不是产业园区”科学城起步区定位:•重要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国家校院地协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再造一个产业新成都的高新技术引擎1.1 Master And Related Planning小结:进一步明确成都科学城定位01将成都市城市性质中“科技创新中心”提升为“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落实“双核共兴”发展要求02目前的“天府新区核心区”范围南北延伸过大,难以聚集发展形成核心效应,而且与中心城区之间距离过近,容易粘连发展。
应将成都科学城(包含天府商务区)直接定位为“天府新区核心区”。
根据“大创造”工业布局规划完善直管区产业功能03利用成都市“大创造”工业板块核心的有利契机,产业发展类型中增加“高端制造业”。
成都科学城2016年天府新区管委会方案版1.1 Master And Related Planning小结:形成特色化的城市形态04采用组团式布局,建设用地与生态廊道相互交融。
形成TOD 交通站点、居住、产业用地、公服配套、公共绿地、商业休闲等融合的产城融合的科创单元。
轨道线网进一步凸显枢纽地位05形成以成都科学城核心区+秦皇寺商务中心核心区的内部环状轨道交通。
加强科学城轨道交通的对外联系,共规划10条轨道交通(其中远景线1条)天府新区直管区轨道线网规划图1.1 Master And Related Planning1.2 Situation Analysis高程•地貌特征:河谷、丘陵、台地•相对高差约70米左右高程分析1.2 Situation Analysis坡度•坡度主要为5%-25°之间,坡度大于25°区域主要分布于规划区域西北与中部丘陵地区。
坡度分析1.2 Situation Analysis林地密度分布林地以经济林与果林为主,分布东部的丘陵与低山区域•规划已定防护绿地成自泸高速两侧各200m防护绿地铁路线两侧防护绿地东风渠支渠水系两侧防护绿地。
林地密度分布情况河流水体湖泊:兴隆湖为成都市区域内最大人工湖,面积约3平方公里。
河流:鹿溪河作为兴隆湖主要水源,水质较好。
沟渠:东风渠支渠与宝水沟均为农灌渠。
塘:规划区域内丘陵台地上分布众多的洼地,多为小型的池塘、湿地,其中规模10000平方米以的水体约20处。
河流水体分布情况①兴隆湖②鹿溪河③东风渠支渠④现状水塘42311.2 Situation Analysis现状建设在建区:现状在建区主要为兴隆湖周边,以企业办公与研发用地为主。
现状建设:主要集中在煎茶镇与兴隆镇,出少量新建安置小区,多为老旧建筑;其余现状建设均为农村自建房。
①兴隆湖周边在建区②兴隆湖周边在建区③场镇现状建设42315④新建安置区⑤场镇现状建设1.2 Situation Analysis1.2 Situation Analysis小结•现状地形为浅丘地形,山脉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场地内部最高点海拔526m,最低点海拔448m,相对高差78m。
•尊重地形,突显山势,采用低地低建,高地高建策略,展现原有地形特征。
•识别地形沟壑,沿沟壑构建绿廊,对接起步区,串联片区绿地系统。
坡度分析1.2 Situation Analysis小结•坡度较大区域作为生态绿地保留。
•陡坡分布较稀疏区域,可结合地形做低强度开发。
•缓坡作为开发建设区。
坡度>25%的用地占50%以上,保留为生态绿地坡度>25%的用地占30%—50%,作为低强度开发区,做少量开发大部分用地坡度<15%,做大量开发坡度分析1.2 Situation Analysis小结•识别汇水线和汇水分区•选取位置适中的集中水体,城市单元围绕展开,构建环境良好的单元中心•其他水体作为街坊内部环境打造坡度分析小结微地形处理方式•展现地形特征低地低建,高地高建,突显原有地形特征低地高建,高地低建,抹灭原有地形特征•以水为核心构建以水为核心的功能中心,公共空间围绕水体展开,生态绿廊渗透串联各个水体1.2 Situation AnalysisStrategy & Vision2.1 Planning Positioning•重要的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西部创新第一城•四川天府新区的核心引擎•成都市“双核共兴”的新核心以“创新为魂,科技立城”为理念,以山水文脉为基底的成都科学城建设成为一座山水相依、疏密有度、创新创业的“宜智创造之城”汇流成海,创智兴隆发展新科学打造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New Science汇聚前沿领先的科技创新成果构建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创新城市新功能新形态创造新技术New Technology培育新产业New Industry建设新城市New City2.2 Planning 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