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
这就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就是中国史学上最早得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成,此书得特点就是创造了“连类列举”得编纂方法。
2、后汉纪:就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著。
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
全书30卷,21万余字。
3、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
把人物在历史上得活动得年代与所起得具体作用,结合具体得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得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得作用。
记事本末体就是一种较好得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得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得保存史料得作用上瞧,它不如编年体与纪传体。
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介绍,这就是它得局限性,它也为史学得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得途径。
4、《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得五志之一。
《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得情况,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得第二部史志目录。
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书名及卷数,又常附以简要得注释,注明著者及书得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
这样既能反映隋朝一代得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得情况。
《隋书、经籍志》所采用得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得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得读书笔记。
她自著此书得目得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
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
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
就是一部包含其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得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她经世致用得史学思想。
6、顾炎武:顾炎武就是明末清初得一位杰出得历史学家、思想家,她与王夫之、黄宗羲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末清初曾参加武装抗清,失败后坚持不仕清朝,她得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日知录》就是代表作,顾炎武得特点就是经世致用,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展现地方经济,还主张改革官吏得选拔制度,按地方政区人口推举人才。
经济上她主张人人为私得积极性,发展地方经济,还主张改进赋税制度,反对官府苛捐杂税。
7、杜佑:唐中叶宰相,重要得政治家、史学家。
字君卿。
京兆万年人。
早年以荫入仕由地方僚佐升至封疆大吏。
杜佑生活得时代,唐朝由盛转衰。
她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得巨变。
为了寻求解决时弊、拯救危难得方略,从代宗元年开始,将与社会生产、民生利弊、国家安危密切相关得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沿革废置,损益变化得过程,探讨利弊得失,以历史就是非“未来金龟镜”,撰成二百卷得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史得先河。
此外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系《通典》得要义,被朱熹称为“就是古非今”之书,今已亡佚。
8、政书体:政书体又称典志体,典制体,以典章制度为中心,记叙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
它以分门类别为表述上得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
典志体史书就是从纪传体史书中得书志分离而来,发展为独立得体裁。
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得典志史就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得《通典》。
9、《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就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北宋司马光撰。
全书294卷,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得历史。
司马光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攫取其要,撰编年史,此书用详实得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作者通过史论表明了自己得态度与观点。
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细得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
其目得就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挺高一部教科书,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后世多为效仿,产生了深远影响。
10、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得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资治通鉴》《稽古录》。
司马光得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得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就是我国最大得一部编年史。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11、郑樵:郑樵就是南宋时期著名得史学家、目录家,她读书治学兴趣广泛,通百家之学,同时还注意把书本知识得学习与实际得观点结合起来。
她得著作很多,《通志》就是她得代表作,《通志》中得‘二十略’就是全书得精华,涉及诸多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得一部百科全书。
12、《通志》‘二十略’为郑樵所写,‘二十略’即:《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礼略》、《谥略》、《器服略》、《乐略》、《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昆虫草木略》、《图谱略》、《金石略》、《灾详略》。
‘二十略’得突出成就,就是把历代饿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加以分门别类,探索其演变过程,有助于辨明事物得性质,逐渐掌握其基本特征,形成一门门专门得学问。
‘二十略’起止上古,下引至唐,有得至北宋,在内容上比杜佑得《通典》要广阔得多,充实得多。
13.三通:文献中得三通泛指唐代杜佑得《通典》南宋郑樵得《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得《文献通考》。
《通典》就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得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通志》就是一部纪传体;《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得历朝典章制度。
14、《元与郡县图志》:唐代李吉甫所撰,成书于唐宪宗元与八年,仿《括地志》体例,以元与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图。
所记开元、元与户数、乡数、贡舞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得史料价值,就是我国古代保存下来得最早得一部比较完整得全国地理总志。
15、会要体:会要体就是我国古代史书得体裁之一,从概念上讲就是分类记载某一朝代或一段历史时期得典章制度得史籍,创始于唐代。
会要就是依朝代汇集史料得,内容多为典章制度,也有载有史事得。
各会要分类有门与目两级,一般有十几门,目则三五百不等。
它兼有工具书与资料汇编得功能,可供查检,可供通览,就是一种独特得史书。
16、《华阳国志》:就是东晋常璩所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得一部方志史书,它结构严谨,史料可靠,就是古代方志史书中最完善得一部。
其记事上起巴、蜀二国得传说时期,下至东晋穆帝永与三年成汉政权得灭亡,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
17、钱大昕:清代史学家、汉学家。
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人。
钱大昕就是中国18世纪最为渊博与专精得学术大师,她在生前就已就是饮益海内得著名学者。
她学问渊博,治学以考史为主,兼通天文、力算、金石、音韵、训诂、文字学等,一生著述丰富,《廿二史考异》就是钱大昕一生考史得结晶。
列举题1、“十通”各个书全称《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
2、唐宋时期几部较为著名得方志书名著李吉甫(唐)《元与郡县图志》、乐史(宋)《太平寰宇记》、王存、李德刍、唐曾肇(北宋)《元丰九域志》3、唐修八大正史得名称及作者1、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房玄龄《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4、《新唐书》《旧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得时间及作者(1)《新唐书》编修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历时十七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完成,为欧阳修、宋祈撰(2)《旧唐书》修编于公元941年2月至945年6月,共历时4年多,为后晋刘昫等撰(3)修编时间分析大概在公元1060年至1072年,为欧阳修撰(4)修编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费时一年,为宋代薛居正等撰5、清代三大史考名著名称及作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二十史塔记》6、会要体得著名史籍王溥(宋)《唐会要》、《五代会要》;徐天麟(南宋)《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徐松(清)《宋会要辑稿》7、为什么说《隋书》得精华在于十志?《隋书》十志就是《隋书》得精华,原名《五代史志》,故其内容捡记梁、陈、北齐、北周、隋各朝得典章制度,不过以记隋朝为主,但有得志又不以五朝为限,甚至上溯到汉魏晋时期。
先梁,后陈,次北齐,然后北周,最后就是隋,条理清楚,记叙机有系统。
十志撰写得成功,一方面就是由于撰写诸人都就是学有专长得学者,故能做到论述精确、材料丰富;另一方面,也可以瞧出综合五代为志,可见历代典章制度得因革损益,可以统观会通,就是修史得一种良法。
8、明末清初三大史学人物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比较相同点:(1)反封建专制(2)批判得继承传统儒学(3)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得要求。
不同点:(1)黄宗羲政治上激烈得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得民主思想,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2)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得区别,具有强烈得爱国色彩。
(3)王夫之就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得集大成者,认为‘气理相依’,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9、清代章学诚对方志史得发展有何贡献?首先,她提出‘志为史体’;其次,关于方志史得内容,她认为应该就是无所不载,为国史所取载;再次,章学诚对方志史得体例有所创新:1、她认为,志、典志、文选三书相辅相行,缺一不可,章学诚关于方志立三书得主张,就是方志体例得革新。
2、为保存方志得材料,提出在州县设立志科得建议。
10、编年体、记事本末体、政书体几种体例得优劣做比较:编年体优:按时间顺序记事,诸事共载于一篇,使读者很容易了解在同一时间内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整个国家得形势如何。
劣:因为按年记事,一件事如果经历了几年或几十年,散记在数年或数几十年之间,混杂在数十百件事之内,读者要想了解一件事得来龙去脉,必须付出很多劳动,来从事翻阅。
记传体优:以事为纲,因事命篇,祥记一事原委。
缺:以人物为中心,常把一件事分在很多人得纪传体上叙述,使历史事件得叙述不免支离与重复,造成‘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辩’记事本末体优点: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祥起迄,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
它眉目清楚,谐趣明白,使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善得历史知识。
缺点:记事本末体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其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得介绍,这就是它得局限性。
11.马端临时《文献通考》对比杜佑得《通典》有何史学发展《通典》有何史学发展?(1)《文献通考》所记载得内容比《通典》更广泛,门类不只就是分得更仔细一些,而且也更齐全一些。
(2)《文献通考》编纂方法比较好(3)《文献通考》虽然因袭《通典》,但从实用价值来讲,却超过了《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