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 3、在和平的环境下,各国重心转移--由对外转向内 部斗争。国内各种势力为争取民众,在政治、经济诸方 面采取适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推动了新旧 制度的更替。所以说弥兵运动是由诸侯争霸转向大夫兼 并的转折点,从此,春秋的历史重点发生了变化--前 期是大国争霸,后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所以 弥兵运动也是春秋历史由前期转入后期的转折点。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争霸促进了战争的发展,从武器到理论
虢太子元徒铜戈 长17.1CM,河南三门峡上村岭1052号墓,1957年
太原出土春秋车马图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 车·左 ·中御
戎右
战
防护装备:甲胄、盾牌
国 青
铜
胄
进攻装备:远射(弓) 格斗(戈、矛、钺、斧、戟) 卫体(剑、刀、匕首)
春秋:
B
宋襄公的仁义战争
C 晋文公继起称霸
• 宋襄公失败了,晋文公却成功了。
•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在狐偃、赵衰等人的辅佐下 “明贤良”、“赏功劳”、“礼宾旅”、“通商宽用”、 “省用足财”,使晋国的政局很快稳定下来。
•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进行了春秋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 战争,即城濮之战。晋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退避三 舍,在城濮大败楚军,以少胜多。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 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为霸主。
F 吴越争霸
▲前506年,晋之盟国吴国打败楚; ▲前495年,楚之盟国越打 败吴;▲前494年,吴夫差大举攻越,勾践大败,称臣归附;▲勾 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任用范蠡、文种,实行改革,前482年打 败吴国。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
一举破楚
吴-----越
夫差
勾践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
——孔子
春秋:
·
• 春秋争霸的主题是 尊王攘夷。
• 楚国不被中原承认, 它是夷狄势力的代 表
• 政治军事的相互冲 突导致文化的越来 越接近与融合。
河南叶县发现的春秋时期楚国编钟
春秋:
A
•霸业的顶峰
春秋:
A
并国三十,拓地三百里
• 公元前656年,组织齐、鲁、宋、陈、卫、曹、郑、 许八国军队,挑战势力强大的楚国,一举击溃依 附于楚国的蔡国,直抵召陵(河南郾城东部), 订盟而归,迫使楚国默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此 后他又多次大会诸侯。史载齐桓公“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并国三十,拓地三百里。公元前651年的 葵丘之会标志其霸业走向鼎盛。
弥兵的作用
• 1、晋楚利用弥兵会议,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的办法, 瓜分了霸权,换得了四十年的和平环境。人民虽然减轻 了战争的痛苦,但是负担却加重了--原来只是向一个 大国纳贡,现在却要向两个大国纳贡,负担增加了一倍。
• 2、但是从客观上讲,战争减少了,人民毕竟得到了一 个喘息的机会,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 衰征”的税收政策;并采取“通 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 (讥)而不征”的鼓励贸易、促 进生产的政策。
管仲进行的改革,收到了 “ 富国强兵”的效果。
管仲
• 齐桓公霸,九合诸侯,一 匡天下。而他的最有力助 手就是管仲。
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 管仲充分调动齐国内部的 各种有利要素,发展经济, 组织人力,并有力地调动 各国的力量。
一、大国争霸(二)五霸迭争
A 齐桓公首霸 齐国首霸的条件: 1自然条件好 2因地制宜 3齐国是较早使用 铁器的国家 4管仲改革加快 了齐国强盛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姜太公的后代。
齐桓公称霸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 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 极改革内政。
在政治、军事方面,基本上 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 军政合一、寓兵于农。
变发展方向,全力经营西部,“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公元前627年,秦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派军偷袭郑国,不 料行军途中被商人玄高发现。秦遂灭晋盟国滑(河南堰师) 而归。晋出兵截击秦军,爆发了殽(河南渑池西)之战,秦 军陷入了晋军的包围圈,全军覆没,“匹马只轮无反者”。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战国(BC475—BC221)。周元王元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
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顾炎武论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
• “与·春信秋矣时;犹春尊秋礼时重犹信宗,周而王七,国而则七绝国不则言绝礼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 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 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 间”。
• 3、政治上再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名为共主,实为附庸。 (周郑交质、射王中肩) 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 4、诸侯国势力发展不平衡 • 5、夷狄内侵 • 于是大国争霸就有了两面旗帜:“尊周王、攘夷狄”
一
(一)
(一)
关于“春秋五霸” 孟子最先提出“五霸”这个概念: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关于“五霸”: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左传》、《史记》、 赵歧《孟子·告子》注、 应劭《风俗通义·皇霸》、颜师古《汉书·地理志上》注等, 如杨伯峻的《孟子·告子》注持此观点。
程: • 反映在经济上,表现为田制变化、赋税改革、封建生产关
系产生; • 反映在政治上,阶级矛盾尖锐,新旧势力斗争越来越激烈
--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陪臣执国命”,最终新兴地主阶级走上历史舞台;通过 变法运动,封建政权制度化、合法化。 • 反映在思想文化上是百家争鸣、社会风貌的变革。
• 贯串始终的是战争--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战国时期是 统一战争。
一、大国争霸
(一)春秋初年的形势--大国争霸产生的原因
• 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 1、地盘狭小,只有洛阳周围几百里的地方。 • 2、朝聘减少(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的242年里,
鲁国公朝见天子3次,80多年朝见一次;鲁国大夫朝见4次, 60多年朝见一次。) 经济上严重依靠诸侯的天子贫困不 堪(东周第一代天子平王死后发不起丧,向鲁国求赙;第 二代天子桓王死后求赙求不到,七年以后才发丧)。
春秋:
吴越争霸
吴王夫差鉴
越王勾践剑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
吴
王
越
夫
王
差
勾
铜
践
矛
剑
春秋:
• 吴越争霸,代表着新
• 兴力量的崛起,长江 • 与黄河已经融为一
·
• 体,而中心依然在北方。
西施故里与西子塑像
春秋:
·
•春·秋时代战争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 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 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 “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
春秋: 弥兵的原因
(三)
春秋时代,先后召开过两次“弭兵”会议。 第一次在公元前五七九年,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合晋楚,于宋相会,订立了彼此 不使用武力,共同讨伐违命诸侯的盟约。 公元前五四六年,宋大夫向戌向戌奔走于晋、楚等国之间,取得了诸侯国的同意,在 宋都(河南商邱)举行了有十四个国家参加的弭兵大会。
退避三舍
晋文公称霸
晋的改革:
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 等人,推行“轻关易道, 通商宽农”的经济政策。
晋惠公: 作爰田,作州 兵;和戎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 晋年,晋楚发生城濮之战,
文 公
晋军运用诱敌深入“退避 复
三舍”的战略,使楚军锐
国 图
气消弱,取得胜利。
春秋:
C
继起称霸
D 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曾以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先后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并灭掉了 梁、芮二国。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命秦军挺进中原,远袭郑国。不料作战计 划被郑国商人弦高破坏,无功而返,至崤,又为晋军所败。东进受阻之后,改
楚庄王的霸业
楚庄王时,任用孙叔敖为令尹, 稳住了政局,生产发展,为争霸 奠定了基础。前606年,楚庄王 率军北上,到达周的直辖区,并 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轻重,大 有取周而代之的架势。
鼎卜大周对定 楚
之年,。曰王楚庄
轻七轻德:使子王
重百也之“王伐问
,,。休在孙陆鼎
……
未天 明德满浑
可所 ,不劳之
问命成虽在楚戎
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和勾践。如荀子《王霸》、 《墨子·所染》等,金景芳的《中国奴隶社会史》 。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
春秋:王权衰微、大国争霸
•·
王权衰微: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
春秋五霸二说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B 宋襄公争而未霸
•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 曾经显赫一时,但是, 他的霸业却毁在他过 时的观念中。
• 于是我们知道,曾经 有过一个贵族时代, 他们一切遵从仁义。
• 反映那个时代的军事 著作就是《司马法》。
宋襄公争而未霸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诸子争位,国力大 衰。宋襄公率军平定齐国之乱,俨然以中 原盟主自居。公元前639年在盂地之盟遭到 楚成王的突然袭击,从而产生了南征楚国 的念头。公元前638年,以郑国附楚为借口, 率本国人马及卫、滕、许等国兵力攻打郑 国,在河南柘城县北的泓水一带与前来增 援郑国的楚军相遇。由于他采取了愚蠢的 “仁义”战略,最后身受重伤,大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