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铁工具
(2)耕作技术: 牛犁耕
(3)水利设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4)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思考:从商周到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何影响?
大规模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出现
条件: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总结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铁工具 (2)耕作技术: 牛犁耕 (3)水利设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4)经营方式: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5)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荀子 ②人性论:性恶论
③政治:礼法并施,以礼为主;君舟民水
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统治者采纳?
1.客观:社会分裂动荡,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实施。
2.主观:儒家思想不符合诸侯国争霸战争、经济发展的需要。
春秋战国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力;尚贤;节用;节葬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
时代 人物
主要思想
①核心: 仁、礼
春秋
孔子
②政治:为政以德,改良政治 ③哲学: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放在首位
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
①政治: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 ②人性论:性善论
战国
③义利观: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 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诸子百家中的相互对立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 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 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 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三)绘画:
战国时的帛画,《人物龙凤图》造型准确,主次分明,线条 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
(四)文学
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的诗歌, 分风、雅、颂三部分。
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
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
形成。 [做对] 选 C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三)商业 1、发展表现:① 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②形成许多著名 都会 。
2、商业政策: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直接: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战国时期…… (2)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积极: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保护封建小农经济,巩固新兴地 主阶级政权; 消极:到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 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思想:百家争鸣、儒学创立和发展 1、春秋战国为何出现百家争鸣? (1)根本原因: 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2)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3)政治:王室、诸侯、宗法分封制、变法 (4)思文:私学兴起 (5)阶级: 士阶层活跃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3、变法运动的兴起:齐国管仲改革、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 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4、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化,中央集 权什么历史信息?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 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3、变法运动的兴起:
春秋:齐国的管仲改革 魏国的魏文侯变法(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春秋
战国
增强国力,称霸诸侯 增强国力,兼并他国,实现统一
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
改革经济基础,发展生产 变革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 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 所有制
影响 共同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封建经 济和封建制度确立
都顺应了时代潮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课前背诵:
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
春秋时期的变法 铁器、牛耕使用, 生产力发展,井 田制衰落
宗法分封制崩溃
争霸战争不断
中国农业税的 开端(-2006)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
领域 军 事
经 济
政 治
思文
具体措施 ①废除世卿世禄制 实行军功爵制度 ②严肃军纪 ③实行什伍制度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鼓励移民垦荒 ④统一度量衡 ①实行县制,长官国君任免 ②推行什伍连坐制 ③强化法律意识,轻罪重罚 焚烧诗书
第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前770-前221)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文物证史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
典或葬礼时只有周天子可以
享有最高礼仪。铜鼎位居礼
器首位,尊卑序列尤为严格,
“天子九鼎”“诸侯七
鼎”“大夫五鼎”“士三
鼎”。
从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来
看,春秋初期郑庄公逾越周
礼,公然使用九鼎,表明天
子的权威不复存在,宗法分
作用 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树立新兴地主的 优势; 使秦军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推动秦国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 但过于严苛
加强了思想文化的统治。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性质 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化改革 积极
1.对秦国: ①打击了旧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②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③壮大了军事力量. ④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官营手 地位 西周到明中叶占主导地位 工业 特点 ①由官府统一管理,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
细致 ②工匠职业世袭 ③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产品不进入市场
1.(2018·全国卷Ⅲ)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
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
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2.对后世:①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 ②为秦统一六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
①轻视教化、败坏社会风气;轻罪重刑,加重了剥削与压迫.
②重农抑商,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焚烧诗书,不利思想文化发展.
商鞅变法的特点:
全面性、彻底性、有效性
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的变法的比较
目的 性质 内容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D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读懂] 从历史地图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关中地
区、黄河 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战国以前,中国经
济中心是中原地区,而图中中原地区的铁器分布多于边疆地 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雅尔塔体制建立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3、“八千字电报”和“铁幕演说”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4、概述美苏冷战的表现。 5、杜鲁门主义提出的背景、影响?苏联的应对措施? 6、马歇尔计划:背景、时间、目的、影响? 7、北约和华约:时间、背景、影响? 8、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9、魏文侯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内容 10、春秋和战国时期变法的异同
土地私 A、确立标志: 商鞅变法 有制 B、三种形式: 君主、地主(主要)、自耕农
【辨析】自耕农与佃农
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 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自耕农发展好的时候, 雇佣他人务农的话,身份有可能转换为地主。
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有一定的劳 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 家庭经济。这种身份的人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表作为《离骚》。
《诗经》与楚辞的特点:
《诗经》: ①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 ②风格:现实主义倾向 ③艺术手法:“赋”、“比”、“兴”
楚辞: ①句式自由灵活 ②浪漫主义
史实
阶段 特征
政治
经济
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兼并
不变法运动
郡县制取代分 封制
农业:铁农具、牛 耕;自耕农;私有 制
手工业: ①冶炼生 铁和钢;用煤冶铁 ②丝国称号③青瓷
(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 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二)科技: (1)天象观测:最早的哈雷彗星、太阳黑子的记录。 (2)天文著述:《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3)指南仪器:战国时的司南 (4)数 学:九九乘法口诀、筹算计算法
道家 老子 道;辩证法;无为而治 庄子 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法家 韩非 实行法治;
主张变法革新;
兵家
孙膑
懂得战争规律; 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
重视人的作用;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 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变革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