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对干部考核结果进行反馈的几点思考【可编辑版】

关于对干部考核结果进行反馈的几点思考【可编辑版】

关于对干部考核结果进行反馈的几点思考关于对干部考核结果进行反馈的几点思考关于对干部考核结果进行反馈的几点思考所谓干部考核结果反馈,就是指组织人事部门在对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个人实施平时考核、任职前考察或阶段性考核后,由指定的反馈者将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形式告知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个人的活动。

近几年来,我区在不断加大对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个人考核力度的同时,更是在考核结果反馈这个环节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

特别是今年初,我们结合对××年度创建“好班子”考评工作,会同区纪委(监察局)、宣传等部门对全区个科级领导班子、名现职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了普遍的考核。

月中旬,结合学校学年度工作考核,会同区教育文体局党委对全区所中小学和所职校班子的名班子成员进行了集中考核。

两次集中考核后,我们按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结果反馈工作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分别将考核结果向被考核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了反馈,在激励、教育、帮助和约束干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强了区领导与科级干部之间的思想沟通,促进了相互间的感情交流。

以往的干部教育管理,干部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只是在干部岗位交流或领导班子调整时,组织上才找干部进行谈话,而每年的干部调整数量有限,致使有一部分干部在几年中组织上都难以与其进行一次谈话,使这部分干部感到缺少组织的关心,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与组织、领导的距离感。

虽然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的实施,为区领导与科级干部之间的思想交流提供了平台,但这种思想交流只是局限于区领导平时对某一干部的了解而展开话题,缺少必要的深度和针对性,难免使谈心谈话流于形式。

而干部考核结果反馈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组织部门特别是区领导与广大干部之间的思想交流,增进了对干部的了解。

首先,反馈内容来源于对干部较为全面的了解,其谈话的主题明确。

不论是区领导亲自带队考核,还是由组织部门整理的考评结果,其内容都比较翔实,针对性强,容易达成思想上的共鸣。

其次,可以让被考核者就反馈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解释、申辩,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避免了以往谈心谈话中三言两语就结束谈话的现象,促进了相互间思想上的融合。

再次,对全区领导班子的全面考核,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具有广泛性,确保了每位科级干部都有被考核和考核结果反馈的机会,不会产生被组织上遗忘的感觉。

就以今年上半年街道班子考评为例,我们安排了名对原天宁街道领导班子不太熟悉的区领导带队,各负责对四个街道班子的考评、结果反馈及后来的班子调整等工作,对我区在行政区划调整后迅速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大好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干部日常教育机制,促进了干部健康成长。

干部考核作为干部工作中的一项经常性基础管理工作,在教育管理干部方面有其积极影响。

但是在以前的干部考核工作中,考核结果仅限于组织上掌握,并带有一定的保密性。

而对干部考核结果反馈工作的开展,使每一个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对自身的长处和不足、群众的批评和建议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这对于干部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扬长避短,加强自身和班子建设产生了良好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通过对干部考核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以后,有位科级干部在思想作风、领导方法、团结同志等方面取得明显好转,有力促进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是进一步健全了对干部的民意监督机制,促进了群众“四权”的更好落实。

以往群众对干部的监督,群众只是通过参与干部考核中的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环节而体现,对干部考核结果不得而知,因而往往造成监督不力也不全面。

而通过对干部考核结果反馈工作的开展,组织上吸收群众参与其中,将考核的结果告知大家,让群众了解所在单位班子或干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既有利于调动群众参与考核、评议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强化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更有利于群众体谅单位领导在工作中的甘苦和艰难,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凝心聚力,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感到,由于干部考核结果反馈工作是一项正在探索中的新举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具体操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反馈人员组成比较单一。

干部考核结果反馈工作的领导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反馈者仅仅局限于部分区领导和从事组织工作的领导、同志,使得繁重的反馈工作任务与相对较少的反馈人员形成了很大反差,再加上组织部门的部分同志由于长期埋头于繁杂的组织工作具体业务,眼界和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面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一些经验比较丰富、资历老的领导干部,在思想和情感沟通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存在着“不敢说,怕说错”的畏惧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反馈效果。

()反馈的方式比较呆板。

面对面广量大的反馈任务,在反馈的方式上我们主要是考虑简便易行,对班子成员采取“个别反馈”方式,由区领导或组织部门的领导、同志与干部进行单独的面对面的交流;对领导班子采取“集体反馈”方式,通过召开领导班子成员会议,由反馈人员宣读考核结果,然后由班子主要负责人作一表态发言,这样也容易造成反馈“流于形式”走过场。

()反馈的内容比较笼统。

由于区领导和组织部门的领导、同志并没有也不可能参与对每一个班子和成员的考核,因而对考核小组集体商定的考核结果不能做到恰如其分的理解,在反馈时也就只能从个人的感性认识出发,进行整体上的反馈,常常是优点讲得很多,缺点提得很少,一带而过,一方面使得结果反馈变成了“业绩颂扬”。

另一方面也使得被考核者很难找到解决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达不到教育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目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想使反馈工作真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反馈工作的认识,不断优化组成反馈工作一些重要因素。

《关于对干部考核结果进行反馈的几点思考》附送:关于对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调查情况的汇报关于对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调查情况的汇报关于对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调查情况的汇报根据省委组织部7月30日的《通知》精神,我们对全市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现将调查汇总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我市共有党员183025人,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共5795人,占党员总数的3.2%,生活困难的老党员3183人,占老党员人数的54.9%。

其中生活在城市的老党员2167人,享受低保的49人,占生活在城市的老党员的2.3%;生活在农村的老党员3628人,丧失劳动力和没有生活来源的3134人,占生活在农村的老党员的86.4%。

(具体时间段内情况见附表)我市每年都要在“七一”、春节等节日前对老党员进行慰问。

大体情况是:1937年7月6日以前入党的老党员,市委统一慰问,每人每年1000元左右;1945年9月2日前入党的老党员,县委慰问,每人每年200元左右,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入党的老党员,乡镇党委慰问,每人每年100元左右,在具体执行中,各级根据实际,分别在上级补贴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增加,资金的来源,市、县主要是留存党费,乡镇主要是财政补贴。

对生活困难的老党员的补贴,市、县、乡三级每年在“七一”、春节前各进行一次慰问,市委按每人50元测算下发,要求各县(区、市)委至少按100元进行慰问,不足部分由留存党费补充。

在此基础上,乡(镇)党委根据实际再给予一定的补贴。

另外,民政部门在发放救济款时,优先考虑生活困难的老党员。

还有部分特困老党员享受低保待遇。

通过各方并举,保证老党员的基本生活。

在解决没公费医疗的老党员因病住院而带来的经济困难方面,主要是通过乡、村补一点、民政部门救济一点、上级资助一点的办法。

另外,积极鼓励老党员参加合作医疗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无钱看病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建国前老党员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是党的有功之臣和宝贵财富,我市十分重视建国前老党员特别是生活困难的老党员的生活情况,通过各种办法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用好专项资金,做好慰问工作。

近年来,我市市县两级在省委组织部上拨困难党员专项补助金的基础上,拨出一部分留存党费,作为困难党员专项资金,利用“七一”和春节期间进行慰问,让每一个老党员感受到党的温暖。

为了使每一笔宝贵的钱用到最需要地方,市委每年都要求各县(区、市)委、党(工)委就慰问困难老党员情况进行汇报,并通过走访、查帐等形式,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慰问金落到实处,做到专款专用。

2、提倡乡村补助,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上级对困难党员的补助毕竟有限,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故此,市委、各县(区、市)委大力提倡乡村根据实际情况对老党员进行补助。

在平川的几个县和有煤矿、企业的东山几个县的部分乡村已经成为党组织的自觉行动,如平遥、介休、榆次等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一些村,每年给予老党员120-3000元不等的补助,老党员生病后村委还进行慰问,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资助,还有的村还对生活困难老党员死亡后给提供棺材等丧葬物品的帮助。

3、依据相关政策,减少有关费用。

不少县(区、市)明确要求对老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减免农业税、村摊派等费用,水费、电费也根据实际情况全部免收或少收。

对生活确实困难或无经济来源的,由本人申请,根据《党章》及有关规定,免收他们的党费。

通过这些措施,使他们的支出费用降至最低。

4、实行扶助制度,解决实际困难。

从1996年以来,我市就实行了党员联户制度,在帮助困难党员的同时,我们把困难老党员也列入到重点帮扶对象,对困难党员实行双重帮扶,即县乡领导和村干部双重帮扶,县乡领导侧重于思想教育和项目扶持,村干部重点负责解决老党员的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如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党员解决日常的挑水、春耕、秋收等,确保老党员安度晚年。

5、大胆探索实践,建立长效机制。

在总结昔阳、左权、榆次、和顺等县(区、市)成功经验基础上,我市已草拟了《农村离任干部生活保障制度》,日前正在梳理对讨论稿的征求意见,九月份将在全市推行,制度规定:对长期担任村干部的离任老干部进行补贴,年补贴额不少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补贴资金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我们积极提倡有能力的县(区、市)把补贴范围扩大到困难老党员、逐步从根本上解决老党员的生活困难问题。

三、主要意见和建议虽然我们在帮助困难老党员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客观地讲治本的办法还是显得有点少。

由于我市老党员人数众多,党费除上缴省里一部分外,还要用于党员培训、党报党刊征订等工作,靠党费帮助生活困难的老党员可谓杯水车薪。

从调查统计数据来看,生活困难的老党员主要在农村,但目前我国只有城市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较大的缺口。

随着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年龄增大,疾病增多,在农村特困群体的医疗救助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彻底解决困难党员的生活问题还任重道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