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二、甜甜的梦——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本第24—28页信息窗1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1米15厘米长的“金箍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呈现信息1、昨天老师做了一个梦:梦见咱们班同学发言特别积极······你做过梦吗?(交流自己的梦)天星宝宝和你一样也做了一个梦。
师出示课件31页图片,学生观察图片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孙悟空有个问题想请你帮助解决一下:猜猜他的金箍棒有多长?(出示1米15厘米长的金箍棒。
)学生试着估计一下。
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孙悟空的金箍棒长是1米15厘米。
2、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3、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度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用以前学的长度单位设法表示出它的具体长度,怎么办?生:找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师: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一)合作交流,探究算法(二)认识毫米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1)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一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和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2)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个小格?(3)问:从刻度3到刻度4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和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4)引导学生小结: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得出:1厘米=10毫米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一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的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毫米。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说明:银行卡和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毫米,毫米用字母mm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了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2、练习:同桌互量曲别针和钉子有多长?(二)认识分米1、引入分米。
(1)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作单位时,很麻烦。
)(2)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4)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作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5)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用字母dm表示。
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有机会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3、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4、学生观察米尺,回答: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5、自己动脑填一下。
三、实践应用,巩固练习1、游戏:小小测量家先估测,再进行测量,记录估测和测量结果:a数学课本长度。
B铅笔盒宽。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一)量出数学作业本的长约是多少分米?厚是多少毫米?(二)在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三)拿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
先看看它几天后开始发芽,再记录发芽一周内蒜叶的生长情况。
(课外完成)板书设计分米、毫米的认识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第二节课时一、自我探索1、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吗?1分米=10厘米分米有dm表示你能找一找身边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吗?2、同桌合作:测出10个分米的长度10分米=1米二、1.第27页自主练习第3题。
完成这道题目后你有什么想说的?你的估算和实际测量,差距大吗2.自主练习第5题。
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三、拓展练习1、你能找到生活中用“毫米”、“分米”表示的东西么?2、你能根据你所找到的物品,量出它的长度3、自主练习P28 6-7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4、布置作业自主练习P28 8——10课题甜甜的梦-千米的认识课时两节课时教学准备米尺、直尺、课件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设想继续根据情境图,编成数学故事讲一讲小朋友甜甜在梦中发生的事情,然后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或补充,选择有关千米的问题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时自主探究1、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1千米也叫1公里,用km表示大约有三个公交车站的路程。
2、总结: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想一想:2千米=()米二、探究生活中的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A图一: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B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C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D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小组交流)(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三、感知体验。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1千米到底有多长?出示操场:这是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5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四、自主体验户外活动:到操场走一走,感受1千米有多远。
你家离学校大约有多远?与1千米比相差多少?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第二节课时一、设疑导入:1、这一单元你又知道了那些长度单位?2、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二、探究展示交流1、独立整理回忆。
小组互动,整理复习。
课堂交流,归纳整理,建构知识网络。
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mm cm dm m km10 10 10 1000三、自主练习1、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31页,把空补充完整。
看完的同学,把你学会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教师巡视参与。
2、小组汇报后,课件展示知识树,和学生一起把知识点填到大树里。
3、填一填1千米=()米38米+54米=()米1米—6分米=()分米50毫米—4厘米=()厘米8千米=()米+()米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我学会了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学会了吗。
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
教材提供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测量和搜集数据的实践活动,通过课上交流以获得有关测量方面的知识;本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现场测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2、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
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在活动中渗透初步的统计知识。
教学准备学具:各种测量工具(大卷尺、小卷尺、米尺、皮尺、直尺)足球、排球、7号电池、5号电池、10张卡纸、10张作业纸、数学书、数学作业本、各种测量表格课前将附件1作业汇报表,分4组发给每位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测量,完成表格。
(小组成员调查同一项目)学生活动形式:每5人为一小组。
教学过程:一、回顾整理,复习旧知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长度单位了,想一想都有那一些?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2、用手势比划出长度单位的长度(1)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全班一起比划出1毫米你是怎样记住的?1分米呢?1米怎么比划?(2)你能不能比划出1千米多长?学生比划不出来质疑:为什么你比划不出来?提问:你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3、回顾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问:这些长度单位之间还存在什么关系?你还记得吗?生回顾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10 10 10 1000二、交流汇报,课前作业1、小组内讨论(1)师介绍课前作业项目测量或调查项目(附件表1)(2)谈话:全班分小组,小组内每一同学都对同一项目进行了测量或调查(3)小组内交流:①交流内容:测量结果、选用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②谈谈自己在测量中的收获2、全班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在全班范围内汇报讨论结果。
3、讨论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1)谈话:观察这四张表格,仔细看看各自选用的长度单位,你发现了什么?(2)师小结:在测量物体时,要灵活的选用长度,量较长、较高的物体,可用较大的单位米甚至千米,量较小的物品时,可用厘米或毫米做单位。
4、讨论如何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1) 课件出示:小朋友用直尺量手腕一周长,“我的手腕一周大约长4厘米”(2) 提问:你同意这个小朋友的看法吗?“你想对小朋友说什么?”(3) 师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如:长度、形状),选用合适的工具,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更方便,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