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336艺术基础考研真题

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336艺术基础考研真题


参考书目推荐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 王宏建《艺术概论》
王炤《艺术学基础知识》
《西方美学史》(上、下),朱光潜,商务印书馆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华东师大出版社 《艺术的故事》(又名《艺术发展史》、《艺术的历程》),贡布里希,天津人民出版社或陕西人民美术 出版社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王岳川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4、提倡雅俗共赏 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存在矛盾,但绝不是一般理解的水火不容,我们在雅俗之争中,要以文化本位来看问题,也就 是立足于传统着眼于未来。 雅俗共赏是一种文化理念,它是一种充满了张力、冲突的动态过程,它不是“雅”、“俗”的拼贴相加,也不是相互 之间的改头换面,只有在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社会与自我的深层碰撞中,才会产生“雅俗共赏”的真品。
雅俗文学在矛盾对立中可以实现互渗互补,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实现相互转化。《诗经》中的国风 本属于 民歌,自然通俗易懂,楚辞也来自对楚民歌的加工和创造,也应不难理解,可千年 之后,它们早已上升为中国文 学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本在民间传播,而今都属于文学名著。在古代,我们认 为诗是处于正统地位的文化,是雅文化的代表者。而词,虽然也有着和诗一样的成就,但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粗 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在当时地位相差悬殊的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在现代看来基本已经趋同了。词,已经作为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一 种文化形式在文化长廊中熠熠发光。又如:《红楼梦》、“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在当时被列为禁书,认 为是淫秽读物,不符合当时社会精神发展的需要,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发现了其历史和审美意义,随着不断的 推敲和研究,它们终成为雅文化中“由俗变雅”的典例。
解析
波普艺术 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 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 。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 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 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理查德· 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 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 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 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 、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 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 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 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当代社会与文化艺术》,(英)伯尼斯 • 马丁,四川人民出版社
《美的历程》,李泽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或文物出版社
评分标准
关于论述题的评分标准,一般而言,采取的是客观题固定答案,主观题不设参考答案的做法。 主观题不设参考答案,要求考生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抒发不同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艺术最怕的 就是走别人走过的道路,那是平庸、无才的体现。因此,答案最忌讳相似,甚至雷同。所以,下边在这 里有必要再一次郑重地告诉同学们,即使看了资料的答案,也不要背下来原封不动的照搬,因为,那样 只会让你走上雷同的不归路。 主观题有自己的评分标准,一般会从内容、结构、语言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然后按档次评分。以一道 30分的论述题来看,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五档: 第一档次:26-30分 立意深刻、中心突出、观点新颖、论据翔实,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论述精辟,字迹优美,行文流畅, 文采丰满。 第二档次:21-25分 中心明确、结构较为完整,逻辑层次比较清晰,文从字顺。 第三档次:16-20分 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尚完整,语句比较通顺,有少量语病和错别字。 第四档次:11-15分 中心不太明确,结构不够完整,层次不甚清晰,语句不够通顺,有较多语病、错别字。 第五档次:0-10分 偏离题意,结构残缺,层次混乱,思维不清,语句严重不通。书写字迹潦草混乱。
答题范例
2、雅与俗的相互影响。
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是互相冲突存在着的,这种冲突的建设意义在于:一方面通俗文化能促进 高雅文化的创新,使高雅艺术更具生活性和现实感;另一方面,高雅文化的张力也能制约、规范通俗文化,避免它把其 保守、颓废、低俗、消极的一面张扬到极致。相应的,两种文化内部的下滑也会相互造成不良影响。 3、雅与俗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
答题结构
答题结构是给阅卷老师第一印象的东西,老师看到你的结构以后,首先会先观察你的结构是否符合要求。 其实不管是什么专业的,毕业论文总是要写的,而这个结构也就是体现在这里。 这里的答题结构也和每个人的答题逻辑有关。答题逻辑每个人都会有所区别。当然,每个人的逻辑会不一 样,因此得分也会有所区别。但是如果没有逻辑,那么得分肯定会更不一样了。 今天主要给大家展现的是论述题的答题逻辑。论述题是所有题目当中最难的一个题型。它本身极为综合, 也比较复杂,涉及到的知识点也很多。但好处是,论述题比较少,哪怕是今年《三驾马车》里面在去年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9个论述题,其实也就87道论述题。所以,这部分复习起来还是比较顺心的。 论述题的结构有很多,主要是: ①“总—分—总”结构:这种结构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属于用了绝不会犯错的结构。 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构:这种结构对大家提出的要求比较多,有些问题也不是很适用。比如 去年考的“什么是视觉文化”这道论述题,“是什么?”比较好写(鉴于去年专硕题目出现了两道关于视 觉文化的题目,这点在《三驾马车——权威笔记》P204进行了详细的标注,大家可以自行翻看)。在“为 什么”中写出目前这个事物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面的“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③“定义—框架—总结”结构:这个结构和简答题的结构有点类似 ,首先是进行名词解释,解释这是个啥。 然后按照书本逻辑框架(可参考《三驾马车——思维导图》)回答3-5个点。最后进行简单总结。最后的总 结部分属于升华部分,这部分最好是可以写出自己的观点,关键是这个观点还不能是错的。
相对而言,“俗”,或曰通俗,则主要代表着文学艺术价值的世俗化取向。一般地说,它不追求什么深邃的思想内涵,不热衷于精 神开掘和“灵魂拷问”,总是以浅近的、为多数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力求满足、同时也塑造着大众普泛的艺术口味。它虽难免粗鄙 芜杂,却常常洋溢着普通人情感的浪花,展示出文学艺术迷人的娱乐色彩。因为老百姓喜爱和需要它们,所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 价值。 大众文化的本质是商业文化,是娱乐消遣的工具,“俗”是它的特点和本色。随着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商品化,商业化操作中那种赤 裸裸的功利性目的,必然诱使某些文化商人和媒体合谋,竭力去迎合、刺激人们感情中某些低俗的东西,无限度地强化大众文化消 费中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满足人们“及时行乐”、“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欲望和需求。其结果, 必然导致大众文化的越来越平面化(即在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直露和肤浅)与庸俗化(即单纯追求感官刺激,追求以金钱物 欲、色欲、权欲等世俗功利为目标的价值取向),使非道德意识和非社会主导价值观越来越成为其主导意识。这就是大众文化中越 来越显眼和令人忧虑的“媚俗”倾向。 与大众文化相比,经典文化、主流文化对一个民族来说,其作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英国人崇拜莎士比亚,法国人景仰雨果,普希 金是俄罗斯人的骄傲,德国则以诞生了贝多芬为荣,经典文化、主流文化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道德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 于经典文化和主流文化来说,大众文化既是其“从”,又是其“补”,但不可或缺,少了它,便没有文化的多样化。
2019上戏
2018年上海戏剧学院
336艺术基础考研真题
考察内容
336艺术基础是专业硕士考生考上海戏剧学院专业硕士自主命题科目中的统考科目。 主要考察的是艺术学理论,美学理论、美术史、戏剧等。除了书中的内容,考题常结 合时事来出题,这个也是同学们需要关注的点。
分享
336艺术基础 一.名词解析 1.艺术共鸣 二:分析题(三选二) 1.如何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2.莎士比亚作品的历史影响和作用? 3.舞蹈创作中舞台调度的作用是什么? 三:简答题(三选二) 1.如何看待现在越来越多好莱坞电影引进中国元素?是因为商业原因还是艺术原因?说出你对 此的看法 2.如何从今天的角度评价我国名族芭蕾舞剧(白毛女) 3.请简要分析一些(西厢记)中红娘这一角色的人物特点
模拟题分享
336艺术基础 一、简答 1.简述席勒的艺术审美本质论 2.简述艺术的主体性 3.就你熟悉的一部作品,谈谈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4.如何理解艺术中的“形象大于思想” 5.试评袁枚的“性灵”说。 6.举例简述艺术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二、论述 1.论述艺术和新媒体的关系。 2.如何理解杜甫所说的“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 3.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4.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都有哪些,你比较赞同哪一种? 5.艺术创作中,如何处理好高雅与通俗的关系。
答题范例
雅与俗的关系 雅与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又是共存于民族文化中的两个对立统一体。无俗即无所谓雅,无雅也就无 所谓俗,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方转化。随着文化语境的变化,雅与俗的内涵和表现形态都会发生变化。 1、雅与俗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常说的“雅”,即高雅,它代表着文学艺术发展的纯正方向。其理想的模式是:思想内涵的博大、崇高、深刻与先进,想象的 丰富与美丽,境界的高洁与灵动,技巧的独特与高超,语言的优美与纯洁,等等。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追求和达到高雅的境界, 不但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成就的标志,而且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话语的最好呈现。它是创作主体对文学艺术价值中精神向度 自觉和深入把握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