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 农民工数量已超城镇居民构成的传统产业工人(教学引导案例)背景资料:据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介绍,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上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使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农民工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
那么,农民工究竟该姓“农”还是姓“工”呢?这一读物在回答此问题指出,必须从农民工队伍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答案。
20多年来,农民工队伍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了一部分亦工亦农的季节工外,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土地之间已没有劳动和收入上的关系。
他们长期在城市就业,取得工资收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在很多行业已占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的调查,农民工已占企业员工总数的近60%。
2003年9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加入工会被首次写入这次大会的报告。
2004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第一次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读物指出,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确认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有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对新生社会阶层的凝聚力。
同时,它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偏见和歧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民工问题的最终解决,进而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农民工,这一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中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
”这本读物如是说。
(来源:中新网,2006年08年04日)案例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你如何看待农民工?农民工是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分析点评:中国工人阶级同欧洲工人阶级一样,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同现代大工业生产紧密联系,始终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富有远见,具有许多优秀的阶级本性,理所当然地做了革命的领导阶级。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虽然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其本质特征并没有变化。
因此,他们包括农民工在内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钱学森:一人能抵五个师(教学讨论案例)背景资料:1935年,24岁的钱学森有感于当时国内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的状况,萌生了赴美留学、他日学成为国奉献的念头。
到美国后,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年后决定追随当时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超音速时代之父”力学大师T.冯·卡门教授。
在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他的勤奋和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挥,著述甚丰,成果显赫。
二战临近结束时,钱学森已经取得了在近代力学和喷气推进方面的宝贵的科研经验,成为当时有名望的优秀科学家和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对二战期间美国的火箭研究做出过重大贡献。
1943年,受美国军方委托,钱学森与同事们合作研究,提出了一份题为《远程火箭的评论和部分分析》的重要研究报告,为美国在40年代研制成功第一批地对地导弹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5年,他成为美国空军顾问组专家。
战争结束后,美国空军赞扬钱学森对胜利做出了“无法估价的贡献”。
战后,钱学森担任了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中心的主任。
他的贡献和价值,多次得到美国军方和官方的赞扬和确认,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成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正当钱学森加紧回国准备,以便实现他多年的报效祖国的夙愿时,美国全国掀起了一股反共狂潮。
1950年,美国情报机关指控他是共产党分子,取消了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
钱学森义愤填唐,他面见美国海军次长丹尼儿·金克尔,宣布返回祖国的决定。
钱学森的郑重申明让金克尔大为光火。
等钱学森走出他的办公室,他几乎吼起来:“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那些对于我们来说至为宝贵的情况,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到哪里,他都值5个师!”此后,美国政府将钱学森软禁在美国加州的特米那岛上长达5年之久,他的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联邦调查局特务的监视。
钱学森的遭遇很快传到国内,一直十分关注钱学森处境的中国政府,为他的回国问题进行了多方斡旋。
当时,中美之间正在日内瓦举行马拉松式的大使级会谈,钱学森的回国问题也成为这次会谈的内容之一。
经过不懈努力,1955年8月4日,钱学森终于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说他可以离开美国了。
饱尝不公正待遇的辛酸后,钱学森收拾行装,返回祖国。
据王炳南回忆,50年代末,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非常满意地对大家说:“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长期没有取得积极的结果,但是,要回来一个钱学森,就是这一件事情,会谈也是值得的,会谈是有价值的。
”金克尔对于钱学森的评价无疑并不充分,钱学森决不仅仅值5个师,回到祖国怀抱的钱学森,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他参与部署并成功地组织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的制造和飞行试验,以及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飞行试验;他在中国最早研究了星际航行理论的可行性,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他还在更广阔的学术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对运筹学、系统工程、系统科学、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理论、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等,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91年10月,金秋的北京繁花似锦,江泽民、李鹏同志签署命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钱学森当之无愧!(来源:中华英模网)案例思考:(1)结合本案例谈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谈谈你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3. 从技校生到钻井专家(课堂讨论案例)背景资料:人人都有梦想,作为一名石油工人的后代——胜利油田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设备中心震源队队长——朱玉雷的梦想就是扎根艰苦的石油勘探一线,为石油勘探事业拼搏奉献。
记者眼前的朱玉雷身材高大,脸庞黝黑。
从事石油地震勘探工作15年来,他先后完成技术创新成果20多项,从一名技校毕业生成长为地震钻井和机械设备管理方面的专家。
“朱玉雷是物探职工的楷模,在他身上体现了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扎根一线、忘我奉献的敬业精神。
”物探公司党委书记侯有益这样评价。
物探公司担负着胜利油田寻找石油储量的任务,而打井则是地震勘探施工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工序。
1991年9月,刚满19岁的朱玉雷技校毕业后毅然来到了胜利物探2114队。
上岗没多长时间,施工中发生的一件事深深触动了他。
那是12月的一个雪天,在黄河河滩上打井时,由于操作失误,三根钻杆一下子掉到了井里。
朱玉雷和同事折腾了近1个小时,才把钻杆打捞出来。
通过这件事,朱玉雷认识到:干工作光有热情不行,还必须不断学习,精通技术,善于用“脑袋打井”。
此后,朱玉雷给自己约法三章:一不打扑克,二不看电视,三是每晚要拿出2-3个小时学习。
当时他每月工资仅有100多元,除去吃饭,他全买了书籍,利用晚上和检修时间“猛啃”。
参加培训班,报名全国成人高考,考入油田职工大学矿业机械专业深造……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第二年,他带领的钻机组钻井数就名列全队第一。
在1993年公司工人技术比赛中,他夺得钻井工第一名的好成绩。
1998年3月,朱玉雷第一次来到祖国的西部。
在青海葫芦山―额博梁施工中,主要钻井设备是WTRZ-305人抬钻。
这种类型的钻机,施工中经常出现卡钻现象,一旦卡钻,价值1.2万元的钻具掉入井中无法打捞,机组无法运行,耽误生产进度。
为解决这一问题,朱玉雷跟着钻机逐口井观察,反复进行了十几次现场实验,经过分析,找出了发生卡钻的主要原因是地层结构太复杂和钻井过程中钻屑没有返出地面造成的。
对此,他设计出了爆炸法和旋转法两种解卡新工艺,成功地解决了卡钻问题,节约生产成本二十多万元。
2003年2月,朱玉雷带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边缘施工的时候,3个月的工期要打28000个炮眼,任务艰巨可想而知。
就在工程刚开始的时候,遇到了砾石层,这是打井过程中的硬骨头。
由于地处沙漠,运一次水就要来回跑8个小时,全队每天最多也只能打40多口井,靠这种速度,交工之日将遥遥无期。
怎么办?大伙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朱玉雷。
嘴上已经起了泡的朱玉雷正在琢磨新的打井方案。
如何把钻屑取出来是关键,朱玉雷想能否利用空气反循环的方法,让钻屑从钻杆臂与钻孔中间吹出。
按照这种思路他重新改装了反循环钻井。
改装后的钻井一举成功,利用风钻反循环法后,一天打出了450口井!这在沙漠砾石区创下了纪录。
自1998年以来,朱玉雷带队连续参加了西部地区13个施工区块的施工,设备出勤率达到96%,设备完好率达到98%,完成地震钻井14万余炮,合格率100%,为胜利物探公司西部市场年均创收1.9亿元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多年来,朱玉雷的付出赢得了社会的承认,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众多荣誉接踵而至。
面对鲜花和掌声,朱玉雷很清醒:“这是鞭策和压力,更需要我继续努力。
”(赵秋丽、李志臣:从技校生到钻井专家,《光明日报》,2006年7年14日)案例讨论:(1)如何理解学历与能力、文凭与水平的关系?(2)作为一个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本案例,我们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