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业一思考题答案

作业一思考题答案

作业一思考题请比较分析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社会学在思想来源、研究对象、方法原则等方面有何区别与联系?(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作业二阶段性测验(第1至10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2.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3.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4.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BD)。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事实D.社会组织5.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B.几何学C.心理学D.动力学6.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B.社会形式C.社会规律D.社会行动7.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的。

A.非逻辑B.合逻辑C.合理性D.合规律性8.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D)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

A.价值理想B.社会进步C.道德要求D.直接利益9.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B)。

A.隐功能B.功能失调C.反功能D.显功能10.米德提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C)。

A.情感沟通B.语言交流C.姿势对话D.意义表达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_神学阶段_、_形而上学_、_实证阶段_三个不同的阶段。

2.齐美尔根据_服从于多数人_、_服从于组织_、_服从于思想_这三个标准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3.迪尔凯姆论述了_利己性自杀_、_利他性自杀_、_失范性自杀_等三种自杀类型。

4.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_投入_、_体验_和_设身处地_。

5.米德指出,游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_复杂性_、_组织性_、_规则性_和预期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4小题,共20分)1.实证阶段(孔德):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经验事实的阶段。

2.社会比率(迪尔凯姆):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

3.有机团结(迪尔凯姆):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

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4.社会唯名论:韦伯的立场被称为“社会唯名论”,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观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四、简答题(每题10分,2道题,共20分)1.帕森斯A—G—I—L框架中的适应、目标达到、整合与维模(即潜在的模式维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答:适应(A):指确保从环境中获取足够的资源,然后在整个系统中进行分配。

行为有机体执行;目的达到(G):系统具有一定的目标取向,因此系统必须能够调动资源以实现系统的多个目标,并且定出优先次序。

人格系统,整合与维模式(1):指合作和保持系统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系统,模式维持(L):围绕着两个相关问题:模式维持和紧张的处理。

模式维持指怎样确保社会系统的行动者显示合适的个性(动机、需求、角色扮演技巧等)等问题。

紧张的处理则指应付于社会系统中的行动者的内部紧张。

2.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哪四种理想类型,其划分的依据及每一种社会行动的特点是什么?答;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1)情感类型:其特点是人们开展社会行动时,把喜、怒、哀、乐等情感和情绪作为自己行动的主要依据。

(2)价值理性类型:其特点是目的是给定的,行动者不能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主动地衡量和挑选何种行动目标。

(3)传统类型:其特点是既不算功利,也不追求功利的理想,它所坚持的是习惯的继续和历史的沿袭。

五、论述题(25分)1.默顿是如何批判宏观结构功能主义的?答:首先默顿批判了“社会功能的统一性”原则。

默顿认为,社会现实并不像宏观结构功能主义所认为的那样,相反,具有相同特点的社会群体或社会结构,往往不具有相同的社会功能,甚至还会表现正好相反的功能。

其次,默顿批判了“普遍的功能主义”。

在默顿看来,并非像宏观功能主义分析的那样,所有的具有一定的标准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式都仅有积极功能,而是同时也存在消极的“反功能”。

再次,。

默顿还批判了社会功能不可缺少性原则。

作业三课堂讨论请讨论布迪厄所论述的社会资本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社会资本的开发和积累对于个人、组织和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好处?又会产生哪些问题?(每位同学于课堂讨论之后,提交一份发言总结,字数不少于400字)作业四阶段性测验(第11至20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霍曼斯认为,(D)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行为中为获得某种利益,或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预先做出的支付。

A.帮助B.关爱C.友谊D.成本2.布劳指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获得权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向别人(B)。

A.显示能力B.提供帮助C.开展竞争D.学习优点3.柯林斯展开冲突理论从微观迈向宏观研究所使用的核心观念是(C)。

A.社会矛盾B.阶级冲突C.互动仪式链D.利益关系4.常人方法学超越了(B)的对立。

A.唯物与唯心B.主观与客观C.个人与社会D.传统与现代5.丹尼尔·贝尔认为,知识阶级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力量,一个重要根据是(B)上升到首要地位。

A.生产技术B.理论知识C.发明创造D.文学艺术6.福柯主张,知识考古学要在实证性的话语实践中揭示出具有(C)的规则。

A.普遍性B.规律性C.差别性D.相似性7.布迪厄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行为是由(D)支配的。

A.理性思维B.风俗习惯C.宗教观念D.实践感8.马尔库塞提出,本能革命的目的在于建设无压抑性文明,而无压抑性文明的根本点在于(D)的解放。

A.思想B.人性C.理性D.爱欲9.哈贝马斯认为,目的理性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亦即展开于(B)之间。

A.人与社会B.人与物C.人与群体D.人与人10.吉登斯认为,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是由人们头脑中的(D)亦即结构观念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创造出来的。

A.理论观念B.传统观念C.价值理想D.记忆痕迹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关系来解释社会交换权力形成的两个原则是_利益最小原则_和_稀有资源原则_。

2.贝尔认为,_后工业_社会来临的主要标志有:从_产品_经济转变为_服务_经济,人员处于主导地位,上升到首要地位。

3.布迪厄论述了_经济资本_、_文化资本_、_社会资本_这三种资本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4.哈贝马斯认为,实现语言的有效沟通应当满足以下四个条件,即表达的可领会性_陈述的真实性_、_表达的真诚性_、_言说的正当性_。

5.吉登斯认为,传递性经验是通过_知识信息_和_通讯媒体_而形成的间接性经验。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4小题,共20分)1.利益最小原则(霍曼斯):霍曼斯用成本与报酬的关系来解释社会交换权力的形成。

他认为,在社会交换行为中,如果一个人在交换中付出的成本大于对方,而获得的报酬却小于对方,那么他在交换中将获得支配对方和控制交换行为的权力。

霍曼斯称之为“利益最小化原则”。

2.内部报酬(布劳):内部报酬是从社会交换关系本身获得的报酬,内部报酬从内部交换获得;内部交换是带有非功利色彩的情感方面的交换,例如友谊、恋爱就属于内部交换;由内部交换而得到的内部报酬具有非功利的情感性质。

3.场域(布迪厄):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社会场合或社会领域,场域中有社会行动者、团体机构、制度和规则等因素存在,场域的本质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

4.实践意识(吉登斯):实践意识是有能力支配行为的感性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话语意识之间的“只做不说的意识”;实践意识具有日常性和惯例性。

四、简答题(每题10分,2道题,共20分)1.丹尼尔·贝尔论述的中轴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答: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中轴原理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功效性。

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

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中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根据的机械决定论。

2.福柯是如何论述权利和知识的关系的?答:福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其一,知识是在权力的制约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没有脱离权力关系的抽象知识;其二,权力离不开知识,不仅权力在特定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中形成,而且知识本身就是权力;其三,权力同知识不可分,只有在权力与知识的联系中才能把握权力的实质与作用。

五、论述题(25分)1.哈贝马斯如何论述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之间的关系?其实践意义是什么?答:哈贝马斯把社会行动区分为两大类:目的理性行动和交往行动,并指出两类行动具有不同的规范结构。

目的理性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展开于主观与客观之间,亦即展开于人与物之间,而交往行动中的规范结构则展开于主观之间,亦即展开人与人之间。

目的理性行动把功利目标、手段选择、技术操作、价值测评和决策等策划等因素考虑周全,并使这些因素在目的理性行动中协调一致,这就是目的理性的规范结构。

交往行动的规范结构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按照真、诚、正、通四条原则行事(或根据交往理性行事),这也就是哈马斯追求的交往行动理性化。

哈马斯观点的实践意义在于,在现实生活中,要把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等面对客观事物的行动同面对人的交往活动区分开,不能用对待物的原则或行为方式去对待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