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用工业统计知识

实用工业统计知识

工业统计知识
一、工业统计范围及分类
1、工业和工业统计的定义
工业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工业品原料及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可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工业统计就是对工业行业的有关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

2、工业统计范围
工业统计范围是按照活动的性质来界定的,活动性质通过行业划分来反映,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工业活动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门类。

3、工业统计分类
工业统计使用的基本分类有以下几种:规上规下分类、地区分类、行业分类、登记注册类型分类、公有和非公有制经济分类、企业规模分类等,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⑴规上规下分类。

目前工业的调查单位分为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两部分。

对规模以上工业实行全面调查,规模以下工业实行抽样调查。

目前划分的标准是2010年第三次修订的,规模以上工业界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其余为规模以下工业。

⑵地区分类。

包括按行政区划分类和按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类。

⑶行业分类。

按照最新的也就2011年第三次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工业部分划分为3个门类,41个大类,201个中类,581个小类。

⑷企业规模分类。

按照2011年修订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10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上的为大型企业;从业人员300人至1000人(不含1000人)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至40000万元(不含40000万元)的为中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至300人(不含300人)且营业收入300万元至2000万元(不含2000万元)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

⑸等级注册类型分类、公有和非公有制经济分类
二、工业统计调查单位
1、工业统计调查单位的划分
依据《统计调查单位划分及处理办法》,工业统计调查单位分为工业法人单位、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工业个体经营户三类。

2、工业统计调查单位的应用
工业法人单位:是规模以上工业全面调查和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的单位,是数据的报送单位。

工业产业活动单位:在现行的常规工业统计中不单独作为调查单位,只是在工业法人单位调查表中有一张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表,用以反映产业活动单位的情况,由所属的法人单位报送。

工业个体经营户:是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的单位,也是数据的报送单位。

工业统计单位实行在地统计原则:即工业统计调查单位按照所属地域,将数据报送所在地的基层统计部门。

三、工业企业产销总值统计
工业企业产销总值统计是月度工业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用于及时反映各月工业生产、销售的总规模及其与不同时期相比增减变动情况。

通过此项统计,可以全面监测工业生产运行趋势、产销衔接状况及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依据。

(一)、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
工业总产值是指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1.工业总产值计算应遵循的原则
(1)工业生产的原则。

即凡是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

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否在报告期内销售,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就应包括在内。

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

(2)最终产品的原则。

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本企业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

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

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需按相关制度规定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3)“工厂法”原则。

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其在报告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价值量,企业内部各车间生产的中间产品不应计算其产值。

(4)“不含税”原则。

即企业在计算工业总产值时,其所依据的基础数据应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来计算。

2.工业总产值的内容
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二)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组成部分,也是计算工业发展速度所依据的总量指标。

工业增加值不是直接统计的指标,而是通过相关统计指标计算出来的,是一个核算指标。

1、计算方法
工业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

(1)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应交增值税)-工业中间投入。

(2)收入法
收入法是从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入手,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年度工业增加值
年度工业增加值采用“收入法”计算。

构成“收入法”工业增加值四个部分的资料是通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年报表获得基础数据,进而计算出来的。

3、工业增加值率
工业增加值率反映工业生产附加价值的高低。

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工业增加值率的一项重要用途是推算月度工业增加值,从而计算工业增长速度。

由于月度生产统计时效性要求高,所以月度生产统计的总量指标是工业总产值,用工业总产值推算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率的计算也就简化为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上述公式是工业统计实际工作中应用的计算公式。

4、月度工业增加值
计算月度工业增加值是由工业发展速度计算方法决定的。

月度统计时效性要求较高,难以及时取得详细的计算工业增加值所需的财务核算资料,无法直接统计计算工业增加值,因此,月度采用推算的方法计算工业增加值。

推算方法是用月度工业总产值,乘以上年度工业增加值率,得到月度工业增加值。

为了反映行业结构差异,尽可能提高推算的准确性,推算是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中类进行的。

(三)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
工业销售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1、工业销售产值计算遵循的原则:销售的原则、所有权转移的原则、不含税”原则。

2、工业销售产值的内容包括:销售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

四、工业企业财务状况统计
(一)、工业企业财务状况统计的作用:①是满足经济分析的需要。

②是满足工业增加值及增加值率核算的需要。

③是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

(二)、工业企业财务状况统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六部分:
1、资产负债类指标。

资产负债类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及其细分项目。

反映企业在一定日期所掌握的资产总额及其构成;所承担的债务总额及其构成,用于反映企业未来需要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债务;所有者权益及其构成,用于反映资本保值、增值情况及对负债的保障程度。

2、损益及分配类指标。

主要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及构成情况。

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通过某一时期内收入、收益、费用、支出、损失和利润的构成,反映企业盈利的规模,直接体现企业的经营业绩;与资产负债类指标相结合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不同时间损益及分配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反映企业利润的变动趋势。

3、成本费用类指标。

主要包括企业制造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及细化指标。

用于加工计算工业增加值总量,核算工业增
加值率;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资料;通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结构及变动状况,可以深入分析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及对利润变动的影响。

4、人工成本及增值税。

主要包括应付职工薪酬和应交增值税。

反映企业成本费用中人工成本的规模以及企业应交增值税的规模。

5、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

主要包括土地购置、房屋和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及其他费用支出。

6、其他资料。

主要包括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7、常理解错指标。

利税是利润和税收的合称,反映的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对国家税收方面的贡献。

利税总额=产品销售税金及其他税金+利润总额
税金包括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应负担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等。

不仅仅是狭义的增值税和税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