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一)、内容纲要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1、文本细读的含义2、文本细读最初在诗歌教学上的应用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必要性1、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2、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文本分析能力的要求三、文本细读方法详解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准备工作四、文本细读方法的个案演练1、作者简介2、作品意义3、作品细读(二)、正文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同时与法国的"原文诠释"(explication de texte)传统也有着相近的所指。

众所周知,细读是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被光大的。

新批评的兴起也是源于文学教学工作。

新批评奠基人之一瑞恰兹20世纪20年代在剑桥大学讲授诗歌,他给学生们分发一些去掉署名和题目的诗篇,要求他们进行评论。

在完全不必考虑作者声誉、作品文学史地位的条件下,学生们根据文本,畅所欲言。

这种"实用批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进行语义与结构分析等内部研究,这成为后来新批评的细读法的起点。

30年代,新批评主将柯林斯· 布鲁克斯和罗伯特· 潘· 沃伦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州立大学讲授文学课时发现"虽然学生中许多人智力颇佳,有相当的想像力,生活经历也很丰富,但是他们不懂得怎样去读短篇小说和戏剧,尤其不懂读诗。

"于是二人自己动手编写教材,抛弃通行教材中作家生平、创作情况、盖棺定论的陈旧体例,注重精选作品,注重对每一首诗内部的语言、声音、意象、结构、版式诸多层面的详细分析。

这本教材就是后来成为新批评重要著作的《理解诗歌》。

雷内· 韦勒克曾经这样论述过该教材的意义:"研究诗时不靠生平和传统的文学史,这在美国各大学和学院的文学课程中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革新。

将注意力转向作品本身主要是靠柯林斯· 布鲁克斯和罗伯特· 潘· 沃伦的《理解诗歌》的成功实现的。

这本书在四十年代攻陷了文学研究的要塞。

细读法成了新批评的教学武器。

"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必要性时至今日,新批评早已式微,甚至一度被作为一种"形式主义"方法、狭隘的"内部研究"而遭到粗暴批评,那么为什么,我们仍然要在教学中重新激活其最重要的批评策略——文本细读呢?那是因为新批评派作为一个理论流派虽已是明日黄花,但它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却并未消失。

首先,语文教学不是语言文字教学,我们教授的不是外语,而是我们的母语。

语文老师与英语老师的不同就在于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掌握语法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母语文字、文学、文化的魅力,从而热爱母语保卫母语。

我们的课本精选了很多文学名著,但由于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因此学生们在学习了语文课本之后并没有对母语文学产生崇敬感。

其次,一个文学阅读面狭窄,缺乏文学感觉,不会分析解读作品,没有文字表达能力的人,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能够讲出来,一张便条与一首诗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仅从文字层面是很难回答的,必须从文学性的角度。

而文学性的发掘更多地是需要文本细读的方法。

我们必须从细读文本出发,解读文学作品,提升艺术审美性,认识文学史的过程和意义,实现'细读文本'作为主体心灵审美体验的交融与碰撞,回到文学之所以文学的文学性上来"。

三、文本细读方法详解在确立以文本细读为基本的教学方法之后,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精选意蕴丰富、具有广阔的解读与研讨空间的文本。

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文本细读。

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实用文体的教学,说明文、演说词等等,最适合的是诗歌、戏剧、小说这些文学类文本。

其次,在细读外国文学作品时,注意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与原著的有机结合。

很多外国文学名著不止一个译本,教材中选用的也不见得是最严谨最忠实的译本,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多种译本的比对,对于英文作品有能力的教师最好能对照原文,否则非常可能发生解读与理解的错误。

第三,做阅读笔记。

课本往往是节选片段,所以教师备课时必定要通读全书,而且要对作者的写作背景、生平经历、关于作品的经典评论、文学史意义等方面的知识准备充分,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要做笔记,不仅对人物情节时间地点等有清晰的线索,同时对叙事、文风、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征也要细细品读。

第四,注意文本与语境的辩证关系。

新批评备受诟病的一点是它过于强调文本细读,将文本同产生它的历史文化语境割裂开来,将文本视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

虽然我在教学中采用细读法,但对于新批评的这一倾向却始终保持警醒。

我将这一理论批判立场也带入教学实践。

每次进入文本细读之前,我都会先花一些时间勾勒该文本的生产过程,比如作家创作时的生存状态、艺术取向、社会立场、亲友关系、情感经历、,当时社会的政经格局,文本的构思、写作过程,出版与销售情况……这些讲述不同于教科书中的作家生平,而是一种实证式的传记梳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对作家形成一个立体生动的认识,也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在细读结束后,我会进行小结,将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特征、社会立场、情感取向还原回彼时的历史语境中,既让学生认识到文本的文学史意义,同时也感受到这种意义不是偶然与孤立的。

比如在讲授鲁迅时,应该向学生介绍了整个五四年代充满激情的社会语境。

这也是文学研究中应该具备的辩证史观。

第五,在细读中结合适当的批评理论。

正如柯林斯·布鲁克斯所说,无论是充分阅读还是细读,充分与细都是相对而言的。

在何处细读,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采用什么批评方法有关。

在导读《简·爱》的时候,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简·爱在罗彻斯特求婚以及失明之后的心理描写,注意简·爱如何描述罗彻斯特身边的其他女性,比如英格拉姆小姐,比如"阁楼上的疯女人",这些细节的勘察有助于我们发现《简·爱》叙事中内在化的男权文化结构。

显然,在此引入了女性主义的批评视角。

在讲解鲁迅的小说时,注意叙事时间、叙事视角的变换,这又颇多地借助了叙事学的理论。

四、文本细读方法的个案演练《咏水仙》细读第一,作者简介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178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

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

他对法国革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革命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

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革命充满热情。

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

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

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

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写作条件。

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短诗《露西》组诗,同时开始写作长诗《序曲》。

1802年10月,华兹华斯和相识多年的玛丽·郝金生结婚。

这段时间,华兹华斯写了许多以自然与人生关系为主题的诗歌,中心思想是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

1803年华兹华斯游苏格兰,写了《孤独的收割人》和记游诗。

1807年他出版两卷本诗集,这部诗集的出版,结束从1797至1807年他创作生命最旺盛的10年。

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

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

"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

他于1789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

两人的诗歌合集,题名《抒情歌谣集》,于1798年出版,《抒情歌谣集》宣告了浪漫主义新诗的诞生。

两年后再版,华兹华斯加了一个长序,在这篇序中,华兹华斯详细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主张以平民的语言抒写平民的事物、思想与感情,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

他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

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

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第二,作品意义《咏水仙》是华兹华斯抒情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804年。

据说此诗是根据诗人兄妹俩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妩媚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体现了诗人关于诗歌应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这一诗学主张。

第三,作品细读。

The Daffodils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A host , of golden daffodils;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