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略特

艾略特




事业上的成就带给艾略特更多的却是焦 虑和压力。家庭的不幸、时局的混乱给 他带来的是更为恶劣的情绪。正是在这 种不利的条件下,他开始创作《他用多 种声音朗诵刑事案件》,这首诗的题目 后来改为我们熟知的“荒原”。 1921年底艾略特初步完成了这部长诗的 创作,经过了庞德大刀阔斧的修改之后, 1922年《荒原》首先在《准则》上发表, 震动了欧美文坛。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 《荒原》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此后这种 声誉从来没有消失过。

《荒原》虽然是一首标榜客观性的长诗, 但其中也有大量的篇章涉及到女人和情欲。 作为一个敏感脆弱的男人,艾略特对爱情 的需求一直是相当强烈的。在创作《荒原》 的那段时间,这种渴求没有得到满足,这 是艾略特的不幸,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 了《荒原》。第五章出现了诗中罕有的个 人化诗句。

1906年,艾略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 和逻辑学,同时修学英语、法语、拉丁 语、希腊语以及比较文学等课程,他对 东方宗教深感兴趣。在文学上,他受到 文学评论家艾温· 巴比德和反浪漫主义 哲学家乔治· 桑塔雅纳的影响。英国唯 心主义哲学家布拉德利是艾略特终生崇 拜的人。
1910年的艾略特


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意象绵 延”等概念给予艾略特深刻的启迪。以 后他的创作初步展露了日后走向成熟的 诗歌创作风格:用多种叙述声音使主体 的情绪客观化,同时贯穿一种持久的节 奏感。 后来这些诗歌片段被收入标志着他走向 成熟的诗歌即《杰· 阿尔弗雷德· 普鲁弗 洛克的情歌》(1915)和《一位女士的 画像》(1915)当中。1914年,艾略特 再次来到伦敦,并与意象派运动的领袖 庞德结识。
3.末世与拯救。

长诗用干涸不毛、缺乏生机的荒原象征二 十世纪的西方社会,不断出现的死亡意象 和死去的人暗示了其中的末世情结。一战 以后,欧洲民生凋敝,知识分子对当时的 社会乃至整个西方文明产生了空前的幻灭 和绝望,提出了各种精神层面的拯救之途。 艾略特把拯救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宗教教 义上。
4.个人感情的隐秘呈现。


《荒原》发表后,他陆续发表了《诗集, 1909—1925》(1925)、《空心人》 (1925)、《东方博士的旅游》(1927) 《西缅之歌》(1928)等诗歌以及《约· 屈莱 顿赞》(1924)、《莎士比亚与西奈加的禁 欲主义》(1927)、《但丁》(1929)等评 论,但是他并不对这些创作感到满意。 他的精神探索导向了对宗教的同情,再加上 他生来就被条理清晰的基督教义所吸引,皈 依宗教似乎是艾略特的必然抉择。安宁、平 静和逃遁是艾略特对宗教生活的主要认识。

1915年,艾略特同维芬· 海格伍德的英国 姑娘结婚,此后定居伦敦。新婚不久她 就病倒了,此后一直为病魔所缠绕,艾 略特一生中有十几年都在为妻子的健康 担忧和操劳。
三、创作


从总体上看,艾略特的诗歌创作可分为 三个时期。 1915到1922年为早期。这一时期发表的 诗作力图表现现代西方社会的空虚、堕 落,刻画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其中 反响较大的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庞德对它有精辟的评价。

《一位女士的画像》也是艾略特早期诗 歌较有代表性的一首,标题、叙述语调 和人物形象对詹姆斯的小说《贵妇人画 像》(1881)进行了戏拟。诗歌以讽刺 的笔调描述一位年轻男子和一个中年女 人的“恋爱”过程。艾略特将诗歌的结 构以及两人关系的进展建立在季节的轮 换之上,用时间的流逝来象征意识的变 化和“爱情”的流产。

2.西比尔:死亡与再生母题。

《荒原》的主题不是一般的死亡,而是复 活的前提。第一章《死者葬仪》展示了荒 凉干涸的土地和面临死亡的人们。第二章 则描绘各阶层的女性走向死亡的过程。第 三章用“火”暗示了“再生”主题,为后 两章埋下伏笔。第四章描写了一个水里的 死亡的宗教仪式,引出了再生的源泉:水。 最后一章则是《启示录》一般的复活宣言。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

这一章很短,只有10行。死在水中是边 远民族的一种死亡祭仪,也是全诗的一 个简短的纽结点。水是欲望的象征,但 也可以净化人的灵魂。荒原缺乏的正是 后一种意义上的水。
第五章:雷霆的话

这是长诗中最富有诗意的一章。耶稣已经 死去,这里只有岩石、沙路、荒山、枯干 的雷,没有水。但人们也隐约看到了希望, 因为耶稣复活了。荒原的意象被再次引入 诗中。骑士们战胜了一切恐怖,最后净化 灵魂的水出现了。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诗集的第一首诗 歌。艾略特在这首诗中将“市区漫游者” 的形象具体化为一个优柔寡断、神经过敏 的中年男子,展示他在黄昏时分去向一个 贵妇人求爱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全诗使用 了内心独白、象征、比喻和暗指等手法, 还借用了其他文学作品的句子。这首诗比 较全面地反映了艾略特早期诗歌的特点, 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圣灰星期三》(1930)是他加入英国 国教后写出的一部重要作品,此后他转 向戏剧创作,先后出版了《大教堂谋杀 案》(1935)、《合家团圆》(1939) 和《鸡尾酒会》(1950)等具有浓郁的 神秘主义色彩的剧本,表现了他对各种 艺术体裁和表现风格的执着探索。

《大教堂谋杀案》是艾略特诗剧的代表作,也 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剧作之一。该剧的题材来 自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 贝克特在教堂被谋 杀的历史事件,以贝克特的殉难为主线,表现 为宗教而献身的主题。


艾略特的第一次婚姻是不幸的。1932年 心力交瘁的艾略特离开了维芬,她以各 种方法挽留丈夫,但直到她1947年死于 精神病院,艾略特没有再回到她的身边。 1956年,艾略特与女秘书法莱丽结婚, 开始了他人生中除童年以外的唯一一个 幸福时光。这给病弱的艾略特注入了新 的生命,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些与以前 的诗作迥然不同的爱情诗,献给他的爱 妻。
第一章:死者葬仪
共76行,主要是写荒原和荒原人的意象。 本章又可分为4节。

第1节有18行,开场惊人,首先出现了春 天与“残忍”的并置场面,意在突破传统 思维;接下来出现了那些淹没在回忆和欲 望里的人。第2节(19到42行)描写了荒 原上枯石遍布、干涸死寂的景象和现代人 沉溺于欲望,无力自拔的情景。

第3节,43到59行,女相士及其所带的一 套恶毒的纸牌进一步刻画了荒原人的形 象。第4节(60到76行)以伦敦这座城市 的特写来展示荒原的全貌。诗人受到了 波德莱尔的影响,将伦敦描写成一个阴 森恐怖充斥了死人的场所,同时也巧妙 征引了但丁的《地狱》篇中的句子。
第二章:对弈


首先用莎士比亚剧作《安东尼与克莉奥佩 特拉》中的华贵场景引出三个女性的命运: 克莉奥佩特拉、迦太基女王狄多、裴绿眉 拉。 战争给丽儿和她退伍的丈夫带来不幸,夫 妻之间毫无爱情,只剩下形同交易的肉欲。 其中的酒馆催促客人离去的声音,象征着 生活将要走到尽头的死亡时刻。

《荒原》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里程碑式 的作品,它是艾略特创作生涯中登峰造极 的巅峰之作。

《荒原》从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和法 国象征主义诗作中汲取营养,采用神话、 传说、人类学和其他文学的众多典故,构 成了一部小型的史诗。它在一个复杂的象 征框架中通过极其强烈的暗示和多层次、 多侧面的意象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 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反映了整整一代 人理想的幻灭和精神的失落。


1965年,艾略特病逝于英国的家中,遵 照他的遗嘱,遗体火化,骨灰被送到他 先祖诞生的东库克。 灵牌上写着:“我的开始就是我的结束, 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四、《荒原》赏析

《荒原》(1922)是艾略特的代表作, 也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最杰出的诗篇之一, 它以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影响 了整个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全诗 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自成篇章 又如同音乐的旋律一般波澜起伏,直到 推向高潮。

全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贝克特被流放后 人民对他的怀念。第二部分写他被谋杀的过程。 剧中运用了“齐朗诵”的台词,具有感人的力 量。在体裁上艾略特特意采用诗剧的形式,打 破了一百多年来散文剧在英国剧坛上占优势的 局面,为复兴古希腊诗剧作了良好的开端。


1943年艾略特发表了长篇组诗《四个四重 奏》。主要由于这首诗,艾略特在1948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诗作以四个不同的地点为题:《烧毁的诺 顿》(1936)、《东科克》(1940)、 《干燥的萨尔维奇斯》(1941)和《小吉 丁》(1942)。长诗传达了诗人对宇宙和 人类存在的思辩性探索,在艺术上也达到 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诗 人后期的世界观和文艺观。
思想主题

《荒原》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 主题和意象既是艾略特本人的,又渗透着 历史的积淀,它的复杂性从来没有减少过。 诗人无意于做一个先知或预言家,更不是 一个道德说教者,他以奇妙的方式言说, 力图掩盖他自己的感情,于是对《荒原》 的阐释或多或少会加入读者个人的声音。 这使问题更加复杂了。单向度的解释显然 不能贴近这部内涵丰富的作品。


1917年艾略特担任了先锋派刊物《自我中 心者》的副主编。诗集《普鲁弗洛克的情 歌》出版以后,《诗集》(1919)、《阿 拉· 鲍斯· 普雷克》(1920)和他最重要的评 论集之一《圣林》(1920)等也陆续出版, 始引起英国文坛的注意。 这期间,他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成 员往来密切。1922年,艾略特被聘创办高 级文艺杂志《准则》,成为它的主编和主 笔。除了写作诗歌以外,他还在该刊物上 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进入创作的旺盛 时期。
第二节 T.S.艾略特
一、地位和评价

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是 20世纪西方诗坛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作为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领袖,他的 名字已成为现代主义的代名词;艾略特也 是一位有着独特个性的诗人,他的诗歌被 称为“时代乐曲的回音”。同时,他的戏 剧和批评理论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都有着 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