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

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

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
作者:王鑫
来源:《建筑与装饰》2017年第06期
摘要垃圾填埋是我国垃圾处理的方法,但是会造成很大的环境问题,它的生态恢复也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这篇文章从垃圾填埋场的问题出发,论述了修复原则,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和污染控制方法。

关键词固体废弃物;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
很多国家在处理垃圾的时候有很多的困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恢复是目前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非常迫切的关键问题。

1 存在主要问题
1.1 选址不当
如今的垃圾填埋场是对以前的垃圾堆放场加以改造发展而来的,在选址方面有着非常大的缺陷,没有很好的防渗措施,为填埋场的污染控制造成各种隐患。

1.2 环境污染
因为没有体系的规划设计,填埋场在污染控制方面非常薄弱,使用了很多的方法,但是因为没有体系性,效果不好,在国内很多地方,渗沥液污染地下和地表水的问题很严重,暴雨的时候洪水冲刷垃圾,造成很多污水,使得地面的水受到污染,填埋气体无序排放造成的垃圾燃烧、爆炸的事故经常出现,产生的气体主要是温室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填埋气中的多种非甲烷类有机物尽管浓度不高,但是有着剧毒,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非常坏的作用。

1.3 扰民严重
填埋场产生的恶臭和蚊蝇对附近的居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在有的地方,填埋场四周臭味很大,引起周围居民的强烈不满。

1.4 运行管理不规范
没有分单元进行操作,填埋作业面非常大,不能及时进行覆盖,压实程度不够,垃圾体稳定性不好,容易发生人身安全事故[1]。

2 修复的原则
在修复开始之前,需要有一套方法,应该做到:在工程施工之前,正确估计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工程进行的时候,把破坏减少到最小,在破坏产生后快速进行恢复,原则如下:
(1)最小量化原则。

尽可能使场地占地面积达到最小,使填埋过程中造成的各种破坏最小化,使产生的气体达到最少。

(2)资源化原则。

受到破坏的土地经过治理有一定的景观效用,或能够作为合格的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

使填埋场的固体废物能在别的社会活动中得到利用。

(3)无害化原则。

填埋场的垃圾成分复杂,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去掉这些有害因素的同时,在恢复的时候也不造成有害的成分[2]。

(4)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则。

这是最关键的原则,包括环境质量的恢复和生物群落的恢复和重建,在任何状况下,垃圾填埋都会造成多方面的破坏,这些破坏的数量非常巨大,最小量化原则、资源化原则和无害化原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破坏,但不能代替生态体系的恢复和重建原则。

3 污染控制的综合技术措施
3.1 渗沥液产生量控制
(1)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垃圾的冲刷是降低渗沥液量的关键方法,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垃圾填埋场都是在山谷中,一般都有非常大的汇水面积,还有防洪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雨季出现非常多的渗沥液,出现污染事故,做好地下水的导排,能够卓有成效地减少渗沥液的产生量[3]。

(2)渗滤液的回灌处理。

渗沥液回灌是一种非常好的降低渗沥液污染的手段,它的原理是使用填埋场中的垃圾层和覆盖土层的吸附和微生物的降解功能来处理渗沥液,垃圾填埋层起到生物过滤的效果,这种方法能够适应渗沥液水质和水量变化非常大的特征,投资不多,管理方便,能够克服重金属污染扩散等好处,对使用多年的填埋场,垃圾层中的水分已经慢慢析出,渗沥液的回灌会增加垃圾中的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因为填埋场通常不是分单元填埋,渗沥液回灌需要在封场后来操作。

(3)渗沥液的处理。

渗沥液是一种非常不好降解的污水,通常需要使用生化处理的方法进行深度处理才能排放,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都非常昂贵,使用场内预处理和城市污水合并处理的方法是目前非常经济可行的方法,这样可以节约单独修建处理厂的投资和高昂的运行费用,也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鼓励采用的方法[4]。

目前填埋场大都使用多年,它的渗沥液属于晚期渗沥液,可生化性差,NH3-N浓度较高,见表1。

渗沥液和城市污水合并处理,COD浓度会增高,特别是NH3-N浓度将有大幅度的提高,过高的NH3-N浓度会抑制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因此,在合并处理的时候,要注意渗
沥液水质水量和污水厂处理规模的匹配,避免高浓度渗沥液的加入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冲击。

研究表明,当渗沥液的加入所引起的负荷增加不超过百分之十的时候,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没有不利影响,对规模较大的填埋场,首先要进行场内预处理,部分去掉重金属离子和氨氮,以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对于附近没有城市排水管网的填埋场,可使用场内处理和人工湿地系统相结合的处理工艺,人工湿地的单位污水投资不足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四分之一,运行费用仅是十分之一,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远离市区且有荒沟可以利用的中小型填埋场的渗沥液处理。

3.2 填埋气污染控制和回收利用
填埋场都没有完善的填埋气导排系统,填埋气排放处于无控状态,存在火灾等隐患,尤其在封场后,顶部覆盖层将抑制填埋气的散发,填埋气在垃圾堆中积聚,危险性进一步加大,所以,对现有填埋场进行填埋气回收利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尚未建立系统的分析评估方法,仅有少量工程实践,另外,填埋气中非甲烷类有机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国外的环境标准将其排放量作为填埋气污染及是否进行控制的依据,我国的环境标准中尚未对填埋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做出具体限制,但对其危害性已有一些研究,无论从安全保证还是从污染控制角度,加强填埋气的排放控制非常重要,填埋场应建立填埋气导排气系统,将气体有序地集中导出,燃烧后排空,以消除污染和安全隐患,根据国外经验,填埋量大于一百万吨,填埋深度达十到十五米以上的大中型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有回收利用价值,应考虑填埋气的回收利用。

4 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技术
4.1 表面覆盖处理技术
在填埋场实施生态恢复工程中选择合适的覆盖材料,结合有效、合理的覆盖厚度和外形设计等方法,达到防治废物中有害气体外逸,减少废物分解产生的渗滤液和危害,支持营建以植被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土地资源化。

在实验基础上,总结各种覆盖材料的适用范围见表二。

4.2 微生物恢复技术
垃圾填埋场有特定的生态环境,为了缩短驯化期和提高污染物的降解率,在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技术中所用的微生物应从垃圾填埋的土壤中分离出来,目前对利用微生物进行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放在对特殊类型微生物的鉴定和监测,以及在受压迫环境中,维持和恢复有益微生物的自然平衡的方法上,对于垃圾临时卸地点,研究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机理,降解菌的选育和生物工程菌的应用,是提高微生物恢复技术处理效果的关键,关于垃圾填埋的微生物恢复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

4.3 植物恢复技术
利用植物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恢复,效果更直观,即从垃圾临时卸地点的立地条件出发,在填埋后的土地上引种、筛选一批适合垃圾临时卸地点生存的抗逆种群,在垃圾临时卸地点上重建植物群落,改善垃圾临时卸地点的生态环境,有人认为,植物恢复技术在经济、美学和技术方面比传统的工程修复技术有更大的优点。

首先,植被能够充分利用垃圾中的有效成分,其次,植被对垃圾土中重金属有吸收富集能力,植被技术还能产生一定的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奉才.曲靖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J].环境科学导刊,2011,(05):74-76.
[2] 彭绪亚,黄文雄,余毅.简易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J].广西城镇建设,2010,(05):47.
[3] 崔树军,张庆甫.城市垃圾填埋处置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2010,(04):57-59.
[4] 吴东彪,王瀚起,徐皖苏.淮南市大通老垃圾填埋场植物生态修复研究[J].绿色科技,2013,(08):212-2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