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学设计详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材分析】《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
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
《蜀道难》一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
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重点字音、字义、字形,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诗歌,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诗歌的情感主旨,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感受“盛唐气象”。
2、难点:鉴赏诗歌,体会其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豪迈、飘逸、浪漫的诗风的形成。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影音【教学课时】两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
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
(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过程1、诵读文章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
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
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
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
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神话故事的句子呢?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
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
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
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
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生:……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
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
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
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
这是什么手法?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
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
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
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
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XX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
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
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
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
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
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
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
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
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
好,有哪些景啊?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生:动静结合。
师:对,诗人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结合,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苍凉、雄浑、萧条的氛围。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连峰去天不盈尺”这句,说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这是什么手法?生:夸张师:对,很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大家想一想,离天不到一尺,这山峰是有多高啊!第二节里,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就不必多说了,可见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啊!对于第二节的鉴赏,大家还有什么想补充的吗?生:……师:那好,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二节用了借景抒情、夸张、动静结合(板书)的手法。
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三节,第三节写的是战祸之惨烈(板书)。
现在,老师来读一遍,在老师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是怎么来表现战祸惨烈的。
“剑阁峥嵘而崔嵬……”好,大家自己先思考一下。
跟第一、二节比,这一节赏析起来可能比较难,还是我们一起来看吧,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
我们来看这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在讲这句话之前呢,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一夫荷戟,万夫趑(zī)趄(jū),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意思是说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这句话是西晋张载《剑阁铭》里的一句话,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句话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大家知不知道用其他人的句子是什么手法啊?生:化用名句。
师:对,这里诗人是化用了张载的句子,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觉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是形容谁的呢?生:猛虎和长蛇。
师:仅仅是猛虎和长蛇吗?再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也暗指当时黑暗的政治。
师:对,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
所以这句话还表达了另一层意思,就是影射当时政治凶煞。
好,既然表达了两层意思,那这是种什么写法呢?生:双关。
师:是的,一语双关。
好,至此,我们已经从艺术手法上把这首诗鉴赏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三节,化用名句和双关(板书)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