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史专题中国古代史(讲义) PPT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史专题中国古代史(讲义) PPT


租(庸)调制: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须 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帛( 绢)或布,叫做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唐朝 规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 代役,叫做庸。
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 秋季两次纳税,叫做两税法。
国内贸易:春秋战国、隋唐、明清 对外贸易:两汉、唐朝、明朝、清朝 城市: 城市发展的规律及时代特征 货币: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
交通运输:《总》P366第七点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时代特征
城市发展的规律 1、传统的政治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益活跃。 2、城市布局逐步打破坊市界限。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对外贸易 城市 货币
治铸业
交通运输
纺织业 陶瓷业 造船业
重点记忆三个时期: 春秋战国、隋唐、明清
造纸业
1、农业: (1)工具:
铁制农具、牛耕、犁、翻车、曲辕犁、筒车
(2)水利: 春秋战国:桔槔、芍陂、邗沟、都江堰、 郑国渠、西门豹渠 秦:灵渠 隋:大运河 唐: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北宋:农田水利法
前提: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明朝的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局限性: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生产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仍占主导地位。 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六、重农抑商政策
1、内容 2、原因: 3、表现: 4、评价:
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掌握: 1、南移的过程:
魏晋: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安史之乱以后,开始南移;南宋,完全南移
2、南移的原因: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调整 技术进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 水利工程的兴修 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劳动力、资金、市场、资源 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 劳动者的地位和素质
二、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3、商业、交通、城市
工具
国内贸易
水利工程 农作物的引进 农学著作: 2、手工业: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史专题中国古代史 (讲义) PPT
本专题主要讲以下问题
一、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二、经济发展的三方面表现 三、土地问题及古今中外的解决方案 四、中国古代主要的赋役制度及其沿革规律 五、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六、中国传统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七、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历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练习: 唐代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推行,赋税 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
A、 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开始进入衰落 B、 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加 深 C、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D、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
四、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思考:中国古代有哪些赋役制度?内容分别是什么?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 编户制度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方田均税法和免役法 一条鞭法 摊丁入亩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2、手工业:
(1)表现
朝代
成就
治铸业
纺织业 陶瓷业
造船业 造纸业
(2)手工业著作:
① 战国:《考工记》
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②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③明宋应星《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 、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3、商业、交通、城市 (热点)
萌芽。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练习:我国战国时期与明朝中晚期商品 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参考答案: 作用:战国商人逐渐转化为新兴地主,改
变了社会阶级结构,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兴起。 商品经济发展加强了各地区的联系,为以后秦 统一全国创造的条件。
明朝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导致了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反映到思想文 化领域就是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
三、封建土地制度及中外解决土地问 题的方案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 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国有制:均田制
《总》P362第一点
2、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及其解决方案
(1)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私有制和买卖 制度的存在。
土地兼并的后果: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恶化农民的 生存条件。
(2) 古今中外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
中国:封建政府实行均田制,农民的均田主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土地 政策。
世界各国: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拍卖,法国的君主 立宪派的赎买和雅各宾派的小块分期付款出售,俄国 的赎买,美国的《宅地法》,日本废除土地买卖禁令 。
(2)征税标准(对象): 由以劳动力(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为主,反映了封 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驰。
…… (3)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土地兼并的发展;农民 的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
五、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产生时间和标志:明朝中后期,江南某些城市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的“机房”(即手工工场)。
(3)农作物的引进
葡萄、胡萝卜、茶叶、玉米、甘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国现存的 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②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我国传 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 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③明宋应明《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 、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 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 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摊丁入亩(即地丁银制):清朝雍正帝时,把丁 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1)税收形态: 由劳役和实物形态转向以货币形态为主,反映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