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溢洪道

溢洪道

2.4 溢洪道设计和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该规范适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岩基上的1、2、3级河岸式溢洪道),对溢洪道进行计算和设计。

该工程中,河岸式溢洪道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消能防冲段及出水渠组成。

2.4.1 进水渠和控制段的设计2.4.1.1 溢洪道的水力计算由正常、设计、校核洪水位时所对应的下泄流量查坝址(厂址)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可得出相应的下游水位,并与上游水位相减得出上下游水头差,并以此列表。

表4、溢洪道水力计算成果表2.4.1.2控制段的设计控制段包括溢流堰及两侧连接建筑物。

堰型可选用开敞式或带胸墙孔口式的实用堰、宽顶堰、驼峰堰等型式。

开敞式溢流堰有较大的超泄能力,宜优先选用。

宽顶堰结构构简单,施工方便,但流量系数低故不选用。

实用堰需要的溢流前缘较短,工程量相对较小,但施工较复杂也不选用,而驼峰堰的堰体低,流量系数较大,设计与施工简便,对地基要求低,所以工程设计中采用驼峰堰,并且在两侧设置边墙。

2.4.1.3 控制段的计算采用的驼峰堰为低堰,且开敞式堰面,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中,对于1 1.33d P H <的低堰,堰面曲线定型设计水头max (0.650.85)d H H =,则选用中间值0.75,其中max H 为校核流量下的堰上水头(校核水位与堰顶水头之差)为12.42m ,最后得出设计水头d H 为9.315m 。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中驼峰堰堰面曲线图((A.1.5)驼峰堰剖面示意图)及表((A.1.5)驼峰堰体型参数),选用a 型,得出了该工程中驼峰堰的剖面尺寸。

表5、驼峰堰的剖面尺寸示意图且得到堰底高程,即堰顶高程与上游堰高之差,为122m —2.24m=119.76m 。

2.4.1.4进水渠的设计图2 驼峰堰剖面示意图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进水渠的布置应依照下列原则: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质条件;在选择轴线方向时,应使进水顺畅;进水渠较长时,宜在控制段之前设置渐变段,其长度视流速等条件确定,不宜小于2倍堰前水;渠道需转弯时,轴线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4倍渠底宽度,弯道至控制堰(闸)之间且有长度不小于2倍堰上水头的直线段。

并且,进水渠的长度应尽量减少,以减少进水渠的水头损失,。

进水渠的横断面在岩基上接近矩形,边坡根据岩层条件确定,新鲜岩石采用1:0.11:0.3,风化岩石采用1:0.51:1.0,在设计基本资料中可知进水渠地质条件良好,则采用1:0.5作为边坡开挖坡度。

进水渠的水力计算先确定进水渠的底宽。

分为设计、校核洪水情况下的渠底宽度。

采用公式:q V A =⨯,其中()(0.5)A B mH H B H H =+=+,H 为溢流堰的堰前水深。

引水渠中的水流流速V 应大于悬移质不淤流速,小于渠道的不冲流速,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进水渠设计流速宜采用35m/s ,取 V=4m/s 。

采用梯形断面,底坡采用平底坡,边坡采用0.5m =。

计算结果列表如下:表6、溢洪道引水渠断面计算表均为60m 。

弯段半径采用4倍渠底宽度,即4460240R B m ==⨯=,控制堰前的直线段采用2.5倍堰前水头,则该长度为 2.5(133.65122)29.12L m =⨯-=,则取该段长为32m 。

2.4.1.5 控制段的水力计算根据《水工建筑物》课本中闸墩和工作桥的规定,弧形闸门闸墩的最小厚度为1.5 2.0m m ,如果是缝墩,要增加0.5 1.0m m 。

由于采用弧形闸门则设计闸墩厚度为3m ,又因共四孔每孔净宽12m ,则边墩厚度为60412333m -⨯-⨯=。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SL253—2000)中附录A (水力设计计算公式),开敞式WES 型实用堰的泄流能力的公式320s Q m εσ=,O H 为包括行近流速水头的堰上水头,B 为全部闸孔净宽,自由出流则1s σ=,且采用a 型驼峰堰,10.24P H ≤,则流量系数0.65710.3850.171()p m H =+,闸墩侧收缩系数[]0010.2(1)k H n nbεζζ=-+-,分别代入1 2.24P =,n=4,b=12m 可得0.65702.240.3850.171()m H =+,[]010.2348k H εζζ=-+。

同理,根据规范在中墩的形状设计中,由图((A.2.1—1)中墩形状示意图),选定闸墩伸出堰长度0u L =,中墩形状选为尖圆形并且00.75s hH ≤,查表((A.2.1—3)中墩形状系数),0ζ为0.25。

在边墩形状设计中,根据图((A.2.1—2)边墩形状示意图)中,边墩形状选为流线形,边墩形状系数k ζ为0.4。

代入闸墩侧收缩系数中得出[]000.2310.20.430.2514848H H ε=-+⨯=-。

图3 闸墩形状示意图在设计洪水位时水力计算(下泄流量为3380m3/s,)由32sQ mεσ=及0.23148Hε=-及0.6572.240.3850.171()mH=+假设堰上水头进行试算。

且由于堰顶最大水头为max11.65H m=,则假设的堰上水头应小于该水头。

先设11.5H m=,求出相应的m,ζ,再反代入泄流能力Q中解出在设计洪水位下泄流量下对应的水头是否与假设相成立。

不等舍去,直到相等,最后试算得11.276H m=。

再求堰前水深及断面平均流速。

堰前水深2012Vh H Pg=+-,代入12.24P m=得213.15619.6Vh=-,连立流速公式23380600.5Q QVW bh mh h h===++,再进行试算。

先假设流速v(从4v=m/s开始),代入h中,再把h反代入流速公式中,看是否与假设相符,经过一系列试算假设得出断面平均流速为 4.01m/s,堰前水深12.696h m=。

在校核洪水位时水力计算(下泄流量为3720.5m3/s,)由32sQ mεσ=及0.23148Hε=-及0.6572.240.3850.171()mH=+假设堰上水头进行试算。

且由于堰顶最大水头为max12.42H m=,假设的堰上水头应小于该水头。

先假设12H m=,求出相应的m,ζ,再反代入泄流能力Q中解出在校核洪水位下泄流量下对应的水头是否与假设相成立。

不等舍去,直到相等,最后试算得12.1H m=。

再求堰前水深及断面平均流速。

堰前水深2012V h H P g=+-,代入 1 2.24P m =得214.3419.6V h =-,连立流速公式23720.5600.5Q Q V W bh mh h h===++,再进行试算。

先假设流速v (从4v =m/s 开始),代入h 中,再把h 反代入V 中,看是否与假设相符,经过一系列试算假设得出断面平均流速为 4.14m/s ,堰前水深13.465h m =。

2.4.2 泄槽的设计及水力计算泄槽的设计泄槽设计时要根据地形、地质、水流条件、与经济等因素合理确定其形式和尺寸。

泄槽是宣泄过堰洪水的,槽底布置在基岩上,断面必须为挖方地段,且要工程量最小,坡度不宜太陡,为适应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泄槽分为直线段和收缩段,收缩段角度11.25o θ≤。

根据《溢洪道设计规范》中附录A (水力设计计算公式)中的A.3泄槽水力计算规范,泄槽边墙收缩段角度可按照经验公式1tg kFr θ==,其中k 为经验系数,即为3.0。

收缩段首、末断面的平均水深h 即为临界水深k h =其中,单宽下泄流量q==校核洪水位时的下泄流量/溢流堰总净宽=77.5m/s ,代入解得8.495k h m =。

最后由流速公式9.12kQV Bh ==m/s 以及平均弗劳德数0.9996r F ==代入θ的经验公式得18.411.25o o θ=>,符合条件。

根据拟建工程,收缩段角度选为11o θ=,首端底宽与控制堰同宽即为60m ,末端底宽定为40m ,断面为矩形,则收缩段长度为121604051.142211ob b L m tg tg θ--===,为安全考虑早定155L m =,底坡角度定为8度,即80.14o i tg ==。

直线段接收缩段,断面为矩形,宽b=40m ,长2200L m =,底坡与收缩段相同,均为0.14。

2.4.2.1泄槽的水力计算引水渠末端的水力计算根据公式k k Q q B =,k h =,k k k A B h =,2k k X h B =+,161k C R n =,2kk k Kgx i C B =,由《水力学》中对粗糙系数的规定,混凝土衬砌且表面状态良好时0.019n =。

可列表如下:可知渐变段0.14k i i =>,故属陡坡急流,槽内形成b Ⅱ型降水曲线,属明渠非均匀流计算。

2.4.2.2 收缩段水面线计算渐变段中首端断面水深为临界水深,末端断面即断面2,此时渠底宽度240B m =。

根据渐变段计算中1k h h =,1111,,,k k k k q q A A x x R R ====,k kQ q B =,k h =k k k A B h =,2k k X h B =+,161k C R n =,2k k k K gx i C B =并且2,2V E h g α=+通过假设末端断面2h 进行试算,列出溢洪道渐变段水面曲线计算表。

直至12f E iL E h +=+结束试算。

2.4.2.3 直线段的水面线计算该直线段断面为矩形,宽为40m ,长200m ,i=0.14m ,同理,由引水渠末端的水力计算公式,列表计算。

可知渐变段0.14k i i =>,故属陡坡急流,槽内形成b Ⅱ型降水曲线,属明渠非均匀流计算。

直线段末端水深(正常水深o h )也采用试算法得出。

先假设o h ,依据宽度40m 依次推得000000,,,,,,A X R C K Q 直到0Q 与实际下泄流量相等即可。

最后经试算,可得泄槽直线段正常水深计算。

表11、泄槽直线段正常水深计算最后得出直线段末端正常水深0 2.51h m =,校核洪水位时为0 2.67h m =。

设计洪水位时的情况其水面线计算采用分段求和法,按水深进行分段,各个断面相差0.5m 左右。

在设计洪水位时,渐变段末端正常水深2 5.47h m =,直线段末端正常水深0 2.51h m =,且由22002,2,,2S s E v V E h X b h J L g i J C Rα∆=+=+=∆=-,最后累积L ∆一直到202.79L m ∑=,与设计的长L=200m 相近为止,并列出设计洪水位时泄槽直线段水面曲线计算表。

校核洪水位时的情况其水面线计算采用分段求和法,按水深进行分段,各个断面相差0.5m 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