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和新教材的实施,教育的重点不仅是观念的更新,更应是对教育实践的探索。
阅读是我国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途径,阅读各类英语读物可以帮助扩大词汇量,加深对英语的认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听、说、读和写的水平的提高。
而且随着高考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考查力度的加大,阅读理解部分也成为英语成绩高低的关键所在。
因此,探索一条适应学生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之路正是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一、明确阅读教学目的在过去,我们经常可以在教室中看到这样的教学模式:先教生词,再讲语法,逐句讲解,朗读背诵和大量模仿。
阅读课堂成为了强调语言知识(如语法词汇知识)获得的途径。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要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掌握一些阅读的技能技巧。
概括起来,阅读教学的目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1.扩充学生的词汇和习语;2.扩充和巩固学生的语法项目;3.发展一般性的阅读技能;4.掌握推导性的阅读技能;5.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技能;6.通过各种技能获取有用的信息。
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阅读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关。
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讲究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高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根据动态真实原则,运用教学方法和技巧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以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借鉴和运用。
(一)按阅读理解层次引导学生阅读法我们可以从五个层面上把握阅读文章:把握中心思想层,概括段落大意层,深入剖析文章层,摘录背诵佳句层和换位思考命题层。
这些层次有涉及基础的,如第三层---深入剖析文章层与第四层---摘录背诵佳句层,就是关于如何突破词汇与难句的。
也有涉及宏观方面的,如第一层---把握中心思想层与第二层---概括段落大意层。
还有涉及命题思路的,如第五层---换位思考命题层。
下面对上述五个层次做进一步的解释:1.把握中心思想层所谓把握中心思想,就是根据文章的宏观结构或各段首句确定本文的主题。
例如,有的文章主要论述一个核心概念,那么这个核心概念就是文章主题。
了解文章的宏观结构对于把握中心思想非常重要。
2.概括段落大意层一般而言,段落大意可以从段首句概括。
但有时段落中心不明显,需要寻找一段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或有转折的地方。
所以阅读时可以用一两个词或词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并把意思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总结。
对于短期记忆力欠佳的同学更是如此。
3.深入剖析文章层以自然段为单位剖析文章,对文中的单词、词组进行记忆,对长难句进行精确分析,找出主干。
4.摘录背诵佳句层在吃透原文、做完习题以后,可以对原文进行总结。
对于有些篇章,至少是文中的好词佳句,可以摘抄背诵,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5.换位思考命题层即思考作者选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出于题材考虑?还是出于问题考虑?本文的难度从何体现?从谋篇角度而言,本文有何特点?例如,作者为何选一篇人文题材的文章?(二)按阅读方式来引导学生阅读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为什么有的能快速正确地理解课文,而有的却难以做到呢?一个好的读者是如何进行阅读的呢?阅读心理学家对阅读过程进行了研究。
其中,以古德曼(KennethS.Goodma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游戏”(apsycholinguisticguessinggame),阅读过程是一种在每一个认知层次上都发生的推测与验证相互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遵循的是从上而下的模式,读者凭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而不必对每一个单词都作解释。
古德曼的观点曾在美国的阅读教学中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三读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即:详读重点、略读细节、跳读修饰。
1.详读重点重点:就原文而言,就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内容和态度;就答题而言,就是问题所对应的原文的出题句。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需要重点阅读的原文词句就不会很多,因为每篇阅读课文的后面有五到十个问题,而高考阅读理解每篇只有五道题,它们相对应的原文也就在五到十句左右。
为了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需要重点阅读原文的下列内容:1)宏观方面--①文章结构;②文章主题句;③各段首末句;④作者态度。
2)微观方面--①有转折处;②重要标点;③句子主干。
2.略读细节相对于论点而言,论据是细节性的,如果明白论点,论据可以读得较快;相对于段落主题而言,解释段落主题的支持句是细节性的。
可以略读的细节包括例子和解释。
3.跳读修饰细节性的修饰,只对论点起次要的补充说明作用,第一遍阅读时可以跳过。
此外,这些细节性的东西通常也不出题,即使涉及问题,到时候看也来得及。
可以跳读的细节包括:1)两个逗号之间的问题2)两个破折号之间的问题3)人物的头衔4)并列叙述三、提高阅读课堂教学实效(一)吃透课文,精心准备教材如果教师不理解不熟悉教材,那他是难以驾驭教材的。
同样,在具体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事先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提高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话。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完几个单元后,便以为掌握了阅读课文的一般教法,可以不看教参,不查资料,不作教学设计,步步照搬老模式。
殊不知每篇文章的题材不同,体裁各异,阅读目的也就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教法。
例如,在教计算机一课时,课文要求就386和586两种型号作一比较,有的教师不假思索就在黑板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计算机,其中大的自然就被标为586,小的标为386。
显然教师这样理解386和586两种型号的区别是错误的。
像这种情况,即使教师本人不懂计算机,通过向别人了解或查资料也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有不少有经验的教师,教学过程衔接有序,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
有的在上课之前往往在黑板上设计一个表格,或画一幅图,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一些主要的信息填入其中,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复述或复习课文。
虽然他们课上得很轻松,但课前却作了大量的准备。
因此,在教课之前,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二)转变观念,鼓励参与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实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即让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发展,提出问题,在教师引领下解决问题,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
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反复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
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总得来说,阅读教学可分成三个阶段,即阅读前阶段(pre一reading)、阅读中阶段(while一reading)和阅读后阶段(post一reading)。
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
1.阅读前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在阅读前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些准备活动,构建语境互动模式,刺激学生头脑中固有的、与该阅读材料题目相关的知识,提前弄清某些词的含义,补充学生缺乏而又必需的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同时,我们可以尝试将读前准备放到有一定交际性质的课堂活动中进行。
针对文章的难度,或是作有关的背景知识介绍,或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分组讨论,或就文章内容提出一些预测性的问题,或是布置读后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以上活动的开展都不是单一和不变的,而是根据情况灵活掌握,综合应用,并牢牢把握一个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阅读SEFCBook3Unit1FestivalsAndCelebrations一文前,我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有关节日的资料,内容包括:①What’sthedateofthefestival?②Whatdoesitcelebrate?③Whatdopeopleusuallydo?④Whatotherfestivalsdoyouknowinothercountries?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因此讨论起来都有话可说,气氛很热烈。
教师此时的角色是听众,当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发表之后,再让学生阅读文章,这时的阅读无疑是积极主动的。
事实证明,这样进行授课可以使学生兴奋起来,精力也很投入,即使文章长一些,读起来也不会觉得乏味。
2.阅读过程中的指导阅读教学的交际化需要从阅读目的、理解深度和理解方式诸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应尽可能根据各种不同的体裁设计不同的阅读要求,培养学生各种阅读技能。
例如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抓情节;在阅读说明文时,应要求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即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在阅读议论文时,我们要抓住论题、抓住作者提出的观点、给出的例证及最后得出的结论。
以SEFCBook3Unit2Comeandeathere为例,这是一篇记叙文,我要求学生速找出“5Wsand1H”,即who,when,where,what,why和how。
在阅读记叙文时了解了这六要素,接着按照线索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能理解整个故事,读懂这篇文章了。
如果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指导他们运用阅读“三读法”,对所读材料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也可用研读的方法,即阅读全文,并对文章中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作全面、深入的了解,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各种思维活动,如预测、想象、推论、判断、对比、归纳、总结等。
如阅读SEFCBook4Unit4Communication:NoProblem?一文前,先让学生讨论不同的国家相同的手势语是否含义一样。
在阅读中要求学生通过对比,归纳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手势语之间存在的差别。
应当指出的是,即使是在同一篇文章中,也可以根据理解层次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
在阅读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运用语言、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帮助自己理解阅读材料。
3.阅读完成后的活动通过前两个过程之后,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都有了完整框架。
教师应用交际化的手段巩固和提高学生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所获得的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