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氏太极拳的七种不同练法

陈氏太极拳的七种不同练法

陈氏太极拳的七种不同练法笔者收集有陈氏太极拳七种不同练法的录像,把这不同的打法作一比较,可以给人以启发。

一、传世的陈氏太极拳有多种法,温县陈家沟陈正雷所练的陈氏拳,称为老架。

其一路拳第八式‚搂膝‛,在其它传世陈氏拳中叫做‚初收‛或‚提收‚。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杨氏大架中的‚手挥琵琶‛与这个‚搂膝‛很相象,套路结构及出现的顺序也很接近。

众所周知,杨氏拳源于陈家沟之陈氏拳。

从1849年前后杨露禅闻开陈家沟,到1935年以前杨澄浦定式杨氏大架拳,前后也不过80多年的时间,以杨氏拳为参照,可以看出陈正雷演练的陈氏拳,确是当年陈氏拳中兴大师、14世陈长兴所传的陈氏正宗老架。

陈家沟人至今大多练的是这种拳架,陈氏18世陈照丕是这套拳的传人。

60年代陈照丕回归故里陈家沟,陈氏19世陈小旺、陈正雷皆受其教益。

这套拳架还可以与陈小旺所著《世传陈氏太极拳》一书相互对比参考。

二、陈家沟陈伯先所传陈氏小架拳,与陈氏老架一路拳布局也很接近,惟动作有所简化。

老架一路中所谓‚搂膝‛的动作,在这趟拳里又叫做‚初收‛,再次出现时叫‚再收‛,左脚尖在前作虚步着地状,杨氏拳‚手挥琵琶‛双手与此动作相同。

这趟拳的最大待点,是从一势向另一势转折时,腰胯有一个瞬间转体发劲动作,这个动作对转腰活胯很帮助。

在腰胯发劲时,即便是‚掩手肱捶‛这样的发劲,手臂似乎并不主动向前弹抖,而是仅*腰胯带动而已。

此‚陈氏小架拳‛,与当年武禹襄赴赵堡镇得陈青萍所传之小(新)架,不知是什么关系。

三、陈小旺在记录片《陈氏太极拳》中演的陈氏拳一路、二路片段,是陈氏17世陈发科晚年所定式的陈氏拳。

陈发科于1928年应许禹生之邀,赴北京教拳,直到1957年去世,主要生活在北京。

所以,北京练太极拳有成者多出于陈发科门下。

据说,陈照丕之父陈登科不习拳脚。

陈照丕‚学拳从祖延熙、鑫及族叔发科‛。

陈氏老架在陈照丕那里还没有变化,但从陈长兴晚年到陈发科晚年总计100年,陈氏拳有了一些变化,除多了缠绕外,还增加了不少细致的动作。

仍以‚提收‛为例,在老架里名为‚搂膝‚,在陈发科定架里,这个拳式改为左膝提起、双手向前推按。

令人印象很深的是,陈小旺在左腿提收时非常放松,脚而并未像长拳那样绷得很紧,符合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一书里所说的对下肢、腿部的一些要求。

陈发科晚年定式的这一套陈氏拳,一路拳由原来的70多式增加至83式;二路拳由原来的40多式增加至71式。

四、陈发科幼子陈照奎,是18世陈氏太极拳传人,1928年生于陈家沟,1932年随父赴北京,1981年5月病逝。

陈照奎是陈氏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家。

陈照奎所传的陈氏拳,是在其父晚年所定拳式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陈氏拳架。

该拳式不但完全具备陈氏老架风格特点,而且有所发展,是陈氏拳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

其‚金刚捣碓‛在左脚铲出、右脚上步的同时,左掌手背向空中一个上撩掌,显得是那样的轻松活泼;‚掩手肱捶‛的多种打法;中盘、退步压肘、双震脚、左右金鸡独立之间转换时的双脚腾踏……无不给人极其强烈的印象。

该拳有细腻的动作要求,演练起来十分引人入胜。

初学时难度很大,学会之后渐入付佳境,玩味其中,使人有物我两忘之感。

该拳仍沿旧习,自称为83式,其实何止83式。

以中盘为例,退步压肘之后,1.先是一右手向外折打;2.然后身子下沉成仆步;3.再把重心移至左脚成独立步,右脚抬起、两掌推出;4.经过右脚下震等两个小过渡动作后,双脚腾空跃起、双脚踏地,双手交*下*;5.右手上撑、左手下榻,不计中间小过渡动作,如此五个节奏明确的动作才把中盘动作完成。

由于拳架强调走低架子、裆走下弧,整套拳架运动量很大,所要以求演练者要有很好的腰腿功夫。

石家庄的马虹先生是位知识分子,以中之躯从事陈(照奎)氏拳修练,知认方面最少迷惘,且前后八年追随照奎先生,是不可多得陈(照奎)氏太极拳传人。

马虹先生以近古稀的年龄,录像教学,一招一式弥足珍贵。

欣赏马虹先生打拳,犹如品味一幅有书卷气的传统中国画,充满了古老的东方文化气息。

有人以为这套陈氏拳与陈氏架相比变化较大,如果把陈发科晚年所传拳架说为‚定架‛的话,陈照奎的这套拳可称之为‚定架‛的话,陈照奎的这套拳可称之为‚新架‛,但马虹说‚陈老师认为这是不对的‛。

马虹追随陈氏多年,定然不会妄语。

据说陈照奎练拳,立身中正,拳势低沉;舒展紧凑,潇洒大方;阴阳转换,刚柔开合;配合巧妙,趣味天成。

真是动如猛虎,静如处女;轻若流云,稳若泰山;似彩球滚动,似蟒蛇翻腾。

惜哉,一代宗师之绝艺,今日已不复再见矣!五、从1928年至1957年,陈发科在北京传拳近30年。

北京是人杰地灵之所在,王建春录像所演练的陈氏一路拳,是在陈氏晚年所定的拳架基础上有所变化,赋予了陈氏拳另外一种风格,缠绕环的动作,把各个拳式连接起来,使人耳目一新。

这趟拳从起势的金刚捣碓,右手的撩掌至右膝上方即下再上走,然后一个右手握拳向内螺旋转环,在旋转中把拳举起,然后向下再完成‚捣碓‛动作;由第八式的‚斜行拗步‛至第十式的‚前堂拗步‛,中间要经过一个‚提收‛,王建春在演练这三个式子时,通过一系列在右手复杂的旋转动作,一气呵成,不留一点痕迹;5个‚左右倒卷肱‛连续不断,在两个动作的衔接之间,有一个类似形意拳退步劈掌的瞬间发力。

诸如此类在陈氏拳缠丝劲基础上的丰富变化,是不胜枚举的,最精彩的是收势前的‚当头炮‛,使拳套达到高潮。

观赏完王建春的这趟拳,再体会一下王宗岳说的:‚太极拳,一名长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太极拳应该怎样炼,不是一目了然了吗?这趟拳以中速进行演练,不可太慢,太慢则神滞。

对于中年人来说,以中架演练,运动量亦属中等,一趟拳打下来令人有心旷神怡之感。

这趟拳虽有所变化,但并未离陈氏拳之本,只是加强了陈氏拳的‚诸*缠绕‛之连贯性,不知是否可以称之为‚变架‛。

六、冯志强是在世的一位陈氏拳大家,他18岁向胡耀贞学气功,20岁向陈发科学太极拳。

经过继承和研究,又加上自己的心得,创编了太极混元功。

将太极混元功法揉进陈氏拳,马志强不仅在修练陈氏拳,而且在修练混元内气功。

所以说,马志强的陈氏拳偏重强调的是‚气‛,这是陈氏拳原来所不具有的。

冯志强演示的陈氏一路拳,根据一些学习者的愿望,把重复的式子去掉,不重复的一个不少,缩减为‚陈氏太极拳精炼48式‛;二路拳则依原来的结构未予缩减。

冯志强在演练这两路拳时,细节动作变化较大,其定势时尚可窥陈氏拳之原貌,过渡式则有不少新意顺势而出。

冯志强以几十年对气功和陈氏拳的体悟,演练起来似不经意之中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

中国写意画论中有‚得意忘形‛之说,以‚内家拳‛明、暗、化三种境界之旧说,冯志强可说是‚得意忘形‛已臻化境矣。

整个教学演示的每个招式,都是由冯志强亲自示范。

或许是年龄的关系,冯志强教拳不主张太大的发力,即使是陈氏二路拳亦是如此要求,这是对的。

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说大风大雨总不能长久,‚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轻缓的练法对人‚直养而无害‛,太极拳之所以有广泛的适应性,其特点也正在于此。

冯志强似乎并不反对陈氏拳‚闪惊巧取‛之技击特点,在教一路拳的‚摆莲跌*‛时,镜头中特别出现了一位年轻人,腾空一跃作摆莲然后落地跌*,动作十分精彩。

冯志强大约对此位弟子是很得意的。

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问题,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的。

气是‚物质之气‛还是‚概念之气‛?气功之气和修道之气,具有普遍性吗?没有一个近代科学意义上的明确说法。

总之,‚气‛给人一个很‚玄‛的感觉。

陈氏拳也讲‚气‛,从马虹的演示中,也只是体现了呼吸与动作的配合,是所谓‚内家拳‛心与意合、气与力合中的一个训练环节罢了。

陈照奎曾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练拳式时,……还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动作都由带动,在这种情况下,凡意守的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而致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发热,发胀,出汗,并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刺痒感觉。

手臂足部运动时,如同以小棍拨水的簌簌抖动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分的震动和冲击等等。

这是我们已经体验到的,其他未列在内,其中有些感觉和现象是其他远动后所没有的。

对这有什么功能,我们虽还抱着存疑的态度,但从根本说,只是生理所固有的而平常不显著的现象罢了。

‛陈照奎特别指出:‚人体的运动虽然很很复杂,但所遵循的仍然是人体力学的规律‛,‚既使‘内劲’到了‘相当’火候,也同样得遵守客观规律。

‛所谓太极‚内劲‛、‚内气‛,如此而已!录至此处,使人不能不感叹陈照奎的实诚,惜哉,一化陈氏拳宗师!七、门敢红演练的陈氏拳竞赛套路,可说是陈氏拳的现氏型。

全套81式无有重复,是陈氏拳一路和二路的综合,其中‚单鞭‛、‚六封四闭‛、‚掩手肱捶‛等多个拳式出现了左势,是陈氏拳原来所没有的。

陈氏拳竞赛套路的出现,无疑丰富了陈氏拳的内容。

在练法上,竞赛套路廛究每一招式的规范化,从比赛角度看,一人打一个样,各人打一种风格,是无法进行比赛的,不规范化怎能进行比赛呢?毫无,在比赛场上,把套路规范化是非常的重要的,规范化过程中,为了比赛的需要,在不悖于太极拳的原则下,稍稍离开一点陈氏拳的原貌,也在情理之中。

比如,传统陈氏拳的‚二起脚‛是在原地所谓‚旱地拔葱‛平地跃起,门敢红在演示时往前跨一步跳打,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门敢红打的陈氏拳竞赛套路,如游龙戏水、吴带当风,其动作势正招圆,规范到位,松稳低沉,难度大、运动量大,达到如此之境界,确须下一番功夫。

总之,是美不胜收,令人百看不厌。

传统陈氏拳为了适应比赛的需要,制定规范化竞赛套路。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留传统陈氏拳风格多样化问题,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统一问题,是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一个艰巨的任务。

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成弦乐四重奏和弦乐合奏,美则美矣,但失复了阿炳如泣如怨的风格,不无遗憾。

如陈氏拳在武术运动会上,风格仅限于规范化的陈氏竞赛套路一家,则不利于上述各具风格的陈氏拳之发展。

竞赛套路美则美矣,但并不能概括陈氏拳的全貌,如何解决?这是一个难题。

如果用书法艺术来比较以上七家陈氏拳风格的话,陈氏老架、小架拳犹如秦汉篆隶,古拙典雅;陈发科定架如晋唐正楷,端庄大方;陈照奎拳架如欧阳率直,法度森严;王建春演练如行书,流动飘逸;冯志强拳法如大草,狂放不羁;门敢红竞赛套路则如现代书艺,美不胜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