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

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摘要人文教育就是将知识内化成良好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操,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全面人才。

通过从人文知识、人文行为、人文精神三个方向展开分析,分析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和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提出了参与社会活动,提升人文素养;依托学校,开设家长专题讲座;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关注人文素质教育三个策略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其他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关键词:人文素养;培养;人文;1 人文素养概述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等知识的习得而形成一种人之为人的稳定的修养和品质。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

人文素养从根本上说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基本特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或口号式的人生点缀。

人文素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言,是基本前提。

2 当前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问题分析2.1 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知识,即艺术、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知识及相应的文化水平。

人文知识是各民族和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和珍贵遗产,是个人学习发展的基础。

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的必需要素,是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人文知识的价值显而易见,对人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人文知识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文理科学生对人文知识了解的程度差异较大,学生对不同科目的人文知识了解的情况也不一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2.1.1 忽视经典人文作品,崇尚潮流作品在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网络文化的冲击下,他们追求新鲜与刺激的东西,崇尚时尚与潮流,对传统的人文作品不感兴趣,对传统文化遗产不屑一顾,更不用说会通过古典文化的熏陶来提高自身修养和陶冶自己的情操。

特别是理科生,阅读文学作品量明显少于文科生。

2.1.2 偏爱故事性较强的人文作品,冷落哲理性人文作品学生对不同种类的人文知识爱好情况是不一样的,他们对文学、艺术类作品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些作品的故事性较强,能吸引人;而对于哲学和历史类的则兴趣寥寥,他们认为这类作品的知识深奥,不好理解,缺乏趣味,因此他们在这些作品上了解的人文知识相对贫乏。

现在的学生都比较喜欢阅读故事性强、刺激、新奇、引人入胜的书籍,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男生喜欢看武侠小说,历史人物传记等,而那些哲学、伦理学、艺术学等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书籍却无人问津。

2.2 学生人文精神呈现多元化人文精神所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寻求人的自由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生存价值及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与追求的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前学生的人文精神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某些方面的表现确实令人质疑和堪忧。

2.2.1 学生的人生理想现实化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活优越,学生的思想与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个人理想的看法,比起道德理想,学生一致认为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更为重要,男生把职业理想摆在个人理想的首位,更关注个人专业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女生把生活理想摆在个人理想的首位,把个人的健康、幸福、快乐等放在重要的位置。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过于虚幻,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对他们来说更贴合实际,更有诱惑力。

2.2.2 学生的道德观多元化社会转型期,科学技术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总体性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不同文化的碰撞,不同价值观的冲击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心理变化,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也日趋向多元化。

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得他们对诚信做人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受价值多元化与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导致某些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不强,诚信意识淡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在遭遇困惑或矛盾时,他们难辩是非,忽视道德规范。

2.2.3学生人生价值观功利化人生价值观是指对人生价值所持的观念,即对个人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个人对社会所起的作用等看法,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它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活动方式的选择。

而当前学生价值取向往往只突出自我,他们认为:人是现实的,远大的理想太遥远,解决现实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的选择更加考虑务实性,绝大多数学生的目标定位明显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这就反映出了他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现实化和功利化。

2.2.4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化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

人格的协调发展就是一个人内在世界各因素的和谐平衡发展。

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很大的作用。

有些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恒心与毅力,不能很好地控制和约束自己,在困难面前消极退缩,不能坚强地面对困难与挫折,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同学,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

2.3 学生人文行为自我化人文行为是人文素养外在表现,正确的人文行为就是对自己负责,获得自尊、自爱、自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主要体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2.3.1学生侍强好胜,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很多学生他们从小缺乏兄弟姐妹之间的谦让、友爱与协作意识,因此在平时中希望得到别人的照顾,却很少想到去照顾别人,不太懂得去尊重别人的需要和感受,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缺乏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不强。

2.3.2 责任感和处事能力欠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当中,有的学生还缺乏对班级、对他人的一份责任感,还缺乏起码的道德素养与班集体合作精神。

校园里的学生,因为缺少必要的磨练,他们的适应能力还是较弱,在生活学习中难以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同学之间缺乏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

3 人文素养欠缺的原因3.1 社会环境及家庭氛围过于现实化一个人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离不开其周围的环境,外因影响内因。

多变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视、网络、杂志是学生获取时事、舆论、新知识、生活、娱乐等内容的主要方式,尤其是网络,网络带给了他们一个丰富的世界,也带给他们大量的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观,这些信息既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他们难以分辨。

负面的信息常常围绕着他们,所以他们有时的冷漠和玩世不恭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了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氛围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父母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人,他们一出生就受到家庭的过多保护,但绝大多数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健康和学习成绩,如果是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事情,大多数家长会不遗余力的支持,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只要对学习有利的要求全部答应,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自我负责的能力和自我选择的权利,自然而然地,他们的爱心、责任心、耐心必将受到影响。

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所导致学生人文素养出现一些偏差,学生容易出现迷惘,一旦加上学习的压力,他们最常见的就是躲避。

3.2 学生对自身发展缺少思考和规划有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有家长、老师照顾指导,按部就班,生活的舒适、成长的顺利让他们变得依赖心重、自我感觉良好,常常认为自己已经不错了,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一些问题没有重视,一直以来的这种状况也造成了他们人文素养的缺失。

3.3 学校过于重视应试教育虽然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但在学校的评价机制中,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仍然是获得高评价和获得家长口碑相传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多数学校仍未从应试教育中真正解放出来。

4 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4.1参与社会活动,提升人文素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活,尽管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或者不公的现象,但是整个社会的正导向依然是旋律。

现在的人们过多地依赖网络,时常将网络上传递来的新闻和各种评价不辨真假,照单全收,虚拟世界的交流让他们的社交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感知社会的能力有所减弱,因此,针对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有选择性地参加社会活动,真正走进社会、体验社会、提升思想,如走上街头当个小小志愿者。

4.2 依托学校,开设家长课堂专题讲座家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常说:“孩子身上反映的是家长的影子,孩子的思想有很多时候就是家长思想的影子。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学生从一出生,除了老师、同学,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父母亲。

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学校必须和家庭紧密配合,首要任务就是必须提高家长的素质。

只有取得家长的理解与合作,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真正获得较大的提升。

老师可以就学生的情况与家长交换意见,针对个别学生情况及时开设家长课堂,转变家长的思想,提升家长素养,为学生成长扫清障碍。

4.3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关注人文教育教师是传授知识和能力的关键人物,教师的人文文化、人文思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教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师德,要言传身教,规范自身的品行,才能熏陶和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身的文学、哲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在所有教育过程中,这些知识和能力融合在课堂上和课后,将带给学生无尽的益处。

参考文献[1]姬文利.人文素养与和谐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2]胡显章.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4]夏昌祥主编.人文素质教育探索与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司继伟.青少年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7]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8]尤西林.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9]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10]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李彦琰.高中新生角色转换与适应之教育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12]曾佳佳.高中英语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长沙:华中师范大学,2011.[13]刘旭坤. 在古代诗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4]林坚,黄婷.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整合[J].科普研究 2001.(S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