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马过河人教部编版小马过河教材分析《小马过河》是一篇富有吸引力的童话故事。
课文主要讲了是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
小马没了主意,只好跑回去问妈妈,最后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马大胆去尝试,终于过河。
故事说明了遇事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棚、驮、磨”等14个生字。
2.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注意读书恰当的语气。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做事情要动脑,要自己去试试,才能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经验进行识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做事情要动脑,要自己试一试,才能解决。
重点1.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够懂的童话中蕴含的道理。
难点理解为什么河水对老牛来说是浅,对松鼠来说是深,对小马来说是不深不浅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教师出示一张小马的图片)今天它要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想听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小马过河》。
2.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预设)生:为什么过河?怎么过的?过河了吗?二、初度感知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注意以下要求:1.自读课文,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识记生字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学生自由度。
2.小老师领着学生读。
3.去掉拼音再读。
4.男生、女生比赛读。
5.字卡闪读。
6.交流识字方法。
7.老师范写生字。
8.学生描红并书写。
9.全班评议。
四、讲授新课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它是怎样过河的?最后过河了吗?2学习第12自然段。
(1)师:小马愿意去帮妈妈做这件事吗?你从哪里知道的?(2)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回答,并通过朗读来表达小马很乐意帮妈妈做事。
3.学习第3、4自然段。
(1)师:小马驮着麦子、唱着歌儿向磨坊走去,可是,它怎么停下来了?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2)学生自由读第34自然段。
(3)全班交流。
小马遇到了什么因难?它是怎么想的①师理解“为难”:小马想到底能不能过去啊?是过去还是不过去呢?它党得很为难。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为难的事,请你说一说。
学生读句子,感受小马因为不知道能不能过河而感到为难。
②师:正在小马觉得为难的时候,它遇到了谁?(粘贴老牛的图片)老牛觉得小马能过河吗?为什么呀?(板书请学生到黑板上指出“刚没小腿”在哪里③师:河水刚没老牛的小腿,所以老牛觉得过河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他对小马说时,说多轻松啊!你能像老牛一样的读读这个句子吗?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4.学习第5、6自然段(1)师:听了老牛的话,小马是怎样做的?快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置过去师:你觉得“立刻”说明了什么?(预设生:小马听了老牛的话,连想都没,要过去这句话该怎样读呢?学生读出小马迫不及待的心情(2)师:老牛觉得小马能过河,可是有人不同意,你知道是谁吗?它为什么不同意小马过河?①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松鼠说的话。
(板书师:松鼠的伙伴就淹死就在这条小河里,他眼看着小马就要下河,准备过去,这时松鼠②指导朗读。
候心情怎样?(预设生:紧张、着急…)你从哪里知道的?引导学生抓住词语感受松鼠的紧张、着急、担心。
师:你想当当那只着急的松鼠吗?和松鼠一个说水浅,一个说水深)为什么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意见呢?你能动告诉小马吗师,可是小马动脑了吗?他是怎样做的?5、学习第78自然段。
(1):小马到了家里、妈是怎么对他说的?有没有像老和松鼠一样、告诉小马去或者是不能过去?读小马和妈的对话,想想妈妈对他说了整什么?(2)理解妈妈的语:光:只。
不能只听别人的话、别人说得对不对、要动脑想象,有必要话述应该亲自去试一试、才能把事情做好。
(3)师:为什么就这么就心地让小马去试一试?小马会有意验吗?读第8自然段。
(4)师:小马听了的话后、真的去试了试、结果和老牛、松眼说的一样吗?你知道是什原因吗?设生:因为小马不像(老牛样高)、也不像(松那样小)、所以他觉得河水不像(き说的样)、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5)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老半、小和松三青的高关系(6)展开想象,说一说:小马过河后会说些什么?四、总结延伸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动手试一试,解决你遇到的困难?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师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让我们为难的事的时候,不能只听别人说的对不对,要动脑届想一想,有的时候还要在长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去试一试,这样才能把难题解决,把事情做好。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四)14小马过河人教(部编版)《小马过河》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小马过河》是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马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的时候,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小马问老牛,老牛说河水很浅,而松鼠说河水深得很。
小马只好回家问妈妈,妈妈叫小马去试试,最终小马过了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人说的是不是对的,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全文共8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
第1、2自然段写老马和小马住在马棚里,一天,老马请小马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小马愉快地答应了。
第3至6自然段写一条小河挡住了小马的去路,他去问老牛,老牛说小河“水很浅”“能蹚过去”,松鼠却说“深得很哩”,小马很为难,只好回家问妈妈。
第7、8自然段写妈妈耐心地引导小马,最终小马勇敢地尝试,小心地蹚到了对岸。
本文对话精彩,尤其是对话时的提示语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老马、小马、老牛、松鼠4个角色,说话语气符合自己的身份,且由于对话内容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也富于变化。
“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妈妈是用商量、询问的语气与小马说话,显得温和、亲切。
牛伯伯是一位长者,见多识广,说话语气十分肯定。
松鼠因为亲眼见到自己的同伴淹死在河里,所以他十分焦急,说话时大喊大叫。
课文配有3幅插图。
第一幅图画的是小马来到河边与老牛对话的场景,对应了课文的第4自然段。
小马微笑着询问,老牛也是笑眯眯地回答,可见小河在老牛心目中是很浅的,所以表情轻松。
第二幅图画的是松鼠跨开双腿,张开双臂拦住小马,对应了课文的第5自然段。
松鼠的动作夸张,表情紧张,难怪松鼠会说小河“深得很哩”,小马的表情也随之变得惊讶与犹豫。
第三幅图画的是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再次来到河边,小心过河的情景,对应了课文的第8自然段。
此时小马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表情虽然还是很紧张,但能够看出小马在小心翼翼地尝试过河。
远处的老牛淡定地看着小马过河,松鼠则用双手捂着腮帮子,好像随时准备大声呼救。
这些插图都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情和说话的语气,进而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遇到问题而不知如何解决,正如“小马过河”这个故事中的小马一样。
小河挡住去路,老牛和松鼠给了小马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小马就不知道如何取舍了,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可以立足本单元的重点“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得到启发,那就是“遇到问题,要想办法,并且去试一试”。
同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对单元重点已经有了初步感知,那么在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时,一定能更加清楚、流畅地表达。
同时,本课人物对话丰富有特点,因此教学时也可以围绕这一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在有声有色地朗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与性格。
教学目标:1.认识“棚、驮”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坊”,会写“愿、意”等8个字,会写“愿意、麦子”等10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能用上提供的词语讲故事。
4.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教学重点:1.学习识字、写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恰当的语气。
3.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简单看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质疑导入,引发思考(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引入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小马为什么过河?小马过河了吗?小马过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过渡语: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吧!二、初读课文,多元识字(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独立读。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把课后双横线里的生字多读几遍,圈画出本课生字。
2.合作读。
读给同桌听一听,同桌有不会读的字词,帮一帮。
3.集体对读(1)检查朗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真好!现在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逐个自然段检查朗读)(2)相机正音。
提示学生“坊”是多音字,在“磨坊”中读第二声,还有一个读音,读第一声,在“街坊”这个词中变调,读轻声。
“棚”是后鼻音,注意韵母是“eng”。
“挡”读第三声,不易读准,可组词“阻挡、挡住”。
(二)分类整合,多元识字1.第一组:生字“棚、磨、坊、蹄”,看图识字。
观察“马棚”、“磨坊”、“马蹄”的图片,识记生字。
2.第二组:生字“驮、突”,编口诀识字。
如:“驮”(大马驮东西),“突”(狗从洞穴中突然钻出)。
3.第三组:生字“哎、哩”,语气词归类识字。
复习拓展:吗、呀、呢、啊,开火车读。
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紧扣提示语朗读,了解小马过河的起因(一)轻声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1.指名回答:小马答应帮老马把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
2.老马是怎么跟小马说的,小马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三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一人读老马的话,一人读小马的话,一人读旁白。
同学们仔细听,看看你最欣赏谁的朗读。
(二)学生反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老马和小马的话要点1:欣赏老马的朗读(1)“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儿事吗?”读出了老马不是命令小马干活,而是十分和蔼可亲,和小马说话是商量、询问的语气。
(2)“高兴”这个词读得好,表现了老马为小马的懂事感到十分开心。
(3)带着这样的感受与体会再次朗读。
要点2:欣赏小马的朗读(1)小马“连蹦带跳”这个词读得好,读出了小马非常乐意帮妈妈做事的语气。
(2)“怎么不能?”引导学生换个说法“我能帮妈妈做事”。
读出了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小马很愿意帮妈妈做事的肯定语气。
(3)带着这样的感受与体会再次朗读。
要点3:不欣赏老马和小马的朗读可参照“要点1”和“要点2”,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指导朗读。
(三)师生合作读第1、2自然段四、学习课文第3至6自然段,抓住人物语言朗读,了解小马第一次过河的经过(一)自由朗读第3至6自然段,并思考:那小马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了吗?指名回答:小马没有把麦子驮到磨坊,因为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二)围绕小马“为难”的心情,指导朗读1.没能把麦子驮到磨坊,小马的心情怎么样呢?引导学生找到“为难”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