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尊重个性

尊重个性

论对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准考证号:1701051234
作者姓名:刘浩
工作单位:建筑工程系
论对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都具有学习、创造的潜能。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主动传播者,其工作对象是一群个性各异、具有可塑性、有鉴别力的活生生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

对于教育必须围绕“保护天性、尊重个性”来展开。

因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既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样化的社会,必然要求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

然而,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统一性”,忽视了个性的培养。

用同一标准培养学生,用统一目标规范学生,用统一进度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学生。

这是一种不公平,也不公正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失去了独特的个性,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此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展开,练习的设计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提高思维水平。

特别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条件让他们全面的表现自己并及时地肯定他们点滴进步,不断激发上进的心理。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此我有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尊重差异,平等对待
俗话说:“十根食指有长短”,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

作为教
师,首先,要承认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深刻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不一致性,然后允许这种差异能够存在于学校教学中,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学生学习都是优秀或者所有的行为习惯,思维特征等都一致,这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能用统一的模式塑造学生,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及发展的独特性。

学生基于他们独特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不同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内容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张扬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每个学生。

在师生关系上,不能单纯把教师置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位置,树立教师的权威。

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关系。

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教师都应一律平等对待,对于学困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与鼓励,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还应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

二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要想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要对所教的学生的性格、气质、兴趣等个性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个性特点,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上,首先,教师要将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有区别的。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
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分层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策略,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因人而异,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他们变苦为巧学;对性情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使其变学满为学而知不足,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要尤其注意引导他们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

再次,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从学生的不同兴趣上出发,鼓励学生学好,相信学生能学好,并引导学生之间小组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促进他们的共同进步。

最后,教师要努力做到关注过程,分层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以学业成绩给学生下结论,应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尊重个性,鼓励创造性学习方式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教师要要求学生对老师和课本要敢于提出质疑。

教师也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独特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教师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
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

教师不能应该只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一般性理解和运用,更应用发展的眼光去鞭策学生冲破定向思维,使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想象能力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活动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加,智力的开发、艺术的创造、科学的发明就都难以进行。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努力去探索,一定能发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

只要我们确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爱学生,尊重学生,那么,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