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历代名家名作山水画临摹宝笈…《放鹤洲图》明项圣漠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馆藏此画是一幅纪实之作,画中湖田顷顷,碧波荡漾云霭飘沙,村舍渔船掩映在此山石树影中,层次井然,意境清幽,构图繁复中富有变化,笔墨则细密外蕴涵妩媚,是一幅士气与作家兼具的山水结构《剪越江秋图》明项圣谟绢本设色纵34.5厘米横6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剪越江秋图》是一幅纪游之作。
明崇祯七年春,项圣谟与友人相约游黄山未遂,当年八月与表弟游历富春江,一面尽享山川美景,一面写生创作,得以完成此画。
画卷按其旅行足迹而画,起于杭州附近的江干,沿富春江逆流而上,经富阳、桐庐到建德,然后入新安江,到淳安县,转入武强溪,达遂安,共约五百华里。
雨霁天晴、暮色沉暗、山雨蒙蒙、风急浪高、江波滚滚的气象和名胜古迹、险要山水等,在画家的笔下尽得以写照,而且富于变化,多方位地表现了富春江沿岸的旖旎风光。
《大树风号图》明项圣谟纸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5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的主题是大树和老人,背景为一抹苍茫空蒙的远山,山峦逶迤跌宕,荆棘杂草丛生。
画家用浓重的笔墨刻画大树,画中大树参天而立,主干粗壮挺直,有刚强不屈之势,枝条繁密横生,蟠曲虬劲,虽树叶尽脱,却显得气势非凡。
树下老者拄杖而立,面容清俊,遥望远山和余晖,徘徊沉吟,似有满腔心事。
传达出一种沉穆、凝重、悲愤、孤寂和苍凉的气氛。
全画构图别致,在视觉上故意营造一种既苍劲又独立不移的稳定感。
本幅有画家自题: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
短策且随时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山水兰竹图册》明项圣谟纸本墨笔12开每开纵25.2厘米横24.6厘米由于家富收藏,有机会遍学宋元古人,项圣谟的山水画融会了宋人用笔的周密与严谨,又有元人的格调韵致,笔法秀逸,布局大开大合,富于变化。
他喜画松树,有“项松之名满东南”的美誉。
董其昌认为他的画有时“士气”和“作家气”。
这里所选为第六开墨笔山水,钤印“项圣谟印”、“大酉山人”。
清王原祁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维诗意图》明项圣谟纸本墨笔每开纵28.1厘米横29.4厘米此册为项圣谟、吴必荣等诸家合绘王维诗意图,共十六开,内项圣谟所绘为两开。
第一开,本幅自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崇祯二年二月晦日,项圣谟补图。
明知不入世眼,自得其致已耳,何必向画中人察其声色。
”钤印:“项圣谟印”、“孔彰父”。
本幅有鉴藏印记“张绗私印”,裱边有鹪题记并藏印二方《仿黄公望山水图》明项圣谟纸本墨笔纵43.7厘米横31厘米此画为仿古山水画,有黄公望遗风。
本幅上自题:“曾见痴翁半张纸,不多数笔山与水。
自然苍润有云烟,聊复从翁画如此。
此为会嘉兄临黄子久半张纸,是画即藏李氏秘笈中。
崇祯壬申二月晦日题于鹤梦轩,项圣谟。
”钤印“项圣谟诗画”、“拙胜”等。
《雨满山斋图》明项圣谟纸本墨笔纵121.1厘米横32.4厘米画中山雨笼罩的场景描绘得恰到好处。
本幅左上自题:“雨满山斋九月秋,翠烟常傍砚池流。
朝朝睡起研些墨,写幅林泉寄短讴。
乙亥秋,项圣谟作。
”钤引首章:“兰馨堂”,有钤有“林泉肆志”,“别号易庵”。
乙亥为明崇祯八年,时项氏三十九岁《杂画册》明陈洪绶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30.2厘米横25.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这一图册作山水、人物、花卉,画法工整,趣味古拙。
其八开分别是:1.山图2.黄河巨津3.湖山深远山水4.远浦归帆5.石泉云树6.罗汉7.夔龙补衮图8.玉堂柱石。
此选二幅作品,一幅是设色泉石云树。
画面上云树如带,意境迷离,用笔工整,设色典雅,富有装饰感。
另一作品,设色溪水山涧石桥,二人坐桥上对语。
意境清新自然,古意森森。
山石皴染结合,树木用横笔层层点出,墨色湿润《闭户著书图》明沈颢纸本设色纵96.2厘米横4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沈颢(公元1586—1661),明代画家。
一作灏,字朗倩,号石天,江苏苏州人。
性格豪放,博雅多闻。
沈颢书法真、行、篆、隶无所不能。
更精绘画,深研画理。
“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他的创见。
他临习诸家,位置严整,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于沈周。
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
写画山水,笔墨秀雅,立壑奇突。
名重一时。
《山水图》明李永昌纸本设色纵125.7厘米横5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李永昌(生卒年不详),字周生,安徽修宁人(有认为是安徽欷县人)。
善书法,画风学董其昌。
工山水,仿元人笔意,画风清秀圆润,清逸疏简,为汪之瑞师,开新安派之先声。
主要活动于万历、崇祯年间。
《山水图》是最能体现其风格的代表作。
《江山卧游图》清程正揆纸本设色纵26厘米横3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程正揆(公元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青溪道人,湖北孝感人。
髡残与程正揆交谊深厚,曾在他的画上题道:“书家之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银钩虿尾,同是一笔,与画家皴法同一关纽。
观者雷同赏之,是安知老斫轮有不传之妙耶?”此幅《江山卧游图》近似沈周的笔墨粗健,画家以一条崎岖的山径为脉络,自山庄屋宇间蜿蜒伸出,一路上清泉淙淙,碧潭如镜,瀑布飞泻,林木葱茏,景色旖旎。
《崇阿茂树图》清张学曾纸本水墨纵93厘米横4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学曾,字尔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作过苏州知府,擅画山水,风格苍秀。
张学曾画访董源,在清代美术史家周亮工《读画录》中记载: “虽有六法,而写意本无一法,妙处无他,不落有而已。
世之目匠笔者,以其为法所碍。
......笔势空苍,吐纳北苑,不作元人佻薄气。
”对张学曾的绘画风格作了很好的评价。
此画苍秀古竣,是清代山水画的杰出之作《山水册》清王铎洒金笺纸本设色纵20厘米横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王铎(公元1592—1652),明末清初的书法家。
字觉斯,号十樵,又号痴仙道人,孟津(今属河南)人。
曾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所选《山楼雨雾图》画高岭临溪,树木丰茂,远山如影,画面上景色湿润,风格清新。
此画层次分明,注意用墨色的浓淡来拉开画面景物的空间距离;从画面的局部看,墨色的变化微妙,色调丰富。
《十里松荫图》画倾斜而上的土岗上,遒劲的松树姿态各异,错落而生,松荫下一人策杖沿山径而行。
《山水册》清刘度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刘度,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画家,字叔宪,一作叔献,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这套册页共八开,这里选两幅。
《苇渚群雁图》描写的是溪塘秋暮的景色。
用干而淡的笔墨画芦苇,用笔草率而层次分明。
全图施以淡赭色,表现清秋薄暮的气氛。
《溪山楼阁图》写冈阜叠起,林木茂密,左面山崖处瀑布直泻,主山峥嵘突兀,烟霭弥漫,屋宇隐露,虚实相生,宁静空灵。
山石轮廓线笔法曲折而短捷有力,皴法用披麻皴兼解索皴,富有连绵的跃动感。
《江深草阁图》清傅山绫本水墨纵176.5厘米横4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傅山(公元1607—1684)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学者、医学家。
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侨老人等,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博通经史,明亡后,他着朱色衣,居土穴中,字号朱衣道人。
他能画山水,风格古拙奇特;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上称傅山“善画山水,皴擦不多,邱壑磊珂,以骨胜。
墨竹亦有气。
兼长分隶书及金石篆刻。
”此画画杜甫诗意。
傅山这幅画的笔致古拙,敷色妍丽,笔墨简劲,风格独特,颇有风趣。
《山水册》清程邃纸本墨笔纵35.7厘米横57.7厘米歙县博物馆藏程邃(公元1605—1691),字穆倩,号清溪,又号垢道人,安徽歙县人。
山水法巨然,用笔枯瘦,自成一家。
此册页共八开,每幅均有题画诗,所画山水宗法王蒙,纯用枯笔焦墨,追求荒朴古茂意境,本为新安画派技法特色,而程邃山水融入金石意味,更为独造。
此山水册页,笔精墨妙,立意寄情,深湛品赏,是可贵的佳构。
这里所选的两幅作品,墨笔写江南山水景色。
画面的构图位置的经营,沿用南宋以来的常见的格局。
《山水册》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23厘米横3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时敏(公元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
太仓(今属江苏)人。
他的祖父王锡爵、父亲王衡都是高官。
他也以荫仕太常寺少卿,故人称“王奉常”。
王时敏家富收藏,每遇名迹,即不惜重金搜求,他曾遍摩家藏的宋、元真迹。
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经他传授画艺。
他与王鉴并称“二王”、加上王、王原祁被称为“四王”。
此为王时敏的山水图册之一,作品描绘的是山村景致,一派幽雅静穆的山野景象。
这幅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其笔法取自黄公望,干笔皴擦,湿笔点染,得莽苍之气,功力深邃《仙山楼阁图》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133.2厘米横6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画描绘的是长松高岭,溪水村舍。
由画中题识可知此画是一幅贺寿之作。
画中以两株粗壮茂盛的参天巨松压轴,寓意常青不老。
画面的远景是连绵的山岭,水溪从山中流出,至低处汇成大河,在山水林木的环抱中隐约可见幽静的楼阁。
此画在笔墨表现上宗法黄公望,峰峦层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映衬,皴擦点染兼用。
此画的用墨明洁苍润,得自于董其昌的影响。
这幅画气厚力陈,显示了王时敏深厚的笔墨功力。
《南山积翠图》清王时敏绢本设色纵147.1厘米横66.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这是一幅气势雄伟的山水作品。
画上自题为:“壬子长夏写南山积翠图,奉祝蓉翁太老亲台七襄大寿并祈粲正。
弟王时敏年八十有一。
”由此题款可知是画家为人祝寿而作,画面高山逶迤,苍松秀健,以此作祝寿,含“寿比南山”之意,恭谨而情深,是画家山水画中的佳构。
主峰高踞画幅正中,众峰烘托,密树浓荫,云气浮生;画此高山,有“寿比南山高”之意。
整幅作品,横图繁复,行笔缜密,一丝不苟,水墨淋漓酣畅,生动地刻划出了山间林野一派清润自然之气《秋山白云图》清王时敏纸本设色纵96.7厘米横4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取全景式布局,远山以一尖顶缓坡的山峰为主体,其右下方以一平顶直壁孤峰相扶助,形成对比,简洁大方。
中景作以密布的山石林木,数座房屋掩映其间。
屋旁山泉急流从林中冲出。
此幅画中山石勾出轮廓后以大小披麻皴画出阴阳,并以密点作苔,树木除近景丛树勾点叶形外,其余基本以横竖点法写出大意,后树石均施以赫石、花青等色。
其笔法文秀沉实,墨彩温雅清淡,体现出了董其昌所谓的南宋画的基本风格。
《落木寒泉图》清王时敏纸本墨笔纵82.8厘米横4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仿元代倪云林笔意所写的太湖岸边景致。
近景画一水边坡地,碎石重叠;中景为置于画面右侧的较高山峰;山后远景为一空旷的水面,中有一带远山横向伸展。
整个气象显得寂静潇疏,颇有清爽的秋凉之意。
画中运用折带与披麻相结合的笔法,清劲宽和,温雅平淡,多用干笔淡墨。
这件仿倪云林而作的山水,不仅拟其笔法笔意,更在其中透现出了倪云林之画中潇疏清凉而略带荒寒的意境,同时又具有四王画中那种平和温雅的气质。
《杜甫诗意图》清王时敏纸本设色纵39厘米横2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共十二页,每幅隶书杜诗二句, 后幅页又自跋云:“少陵诗体宏众妙,意匠经营高出万层,其奥博沉雄,有掣鲸鱼探凤髓之力,故宜标准百代,冠古绝今,余每读七律,见其所写景物,瑰丽高寒,历历在眼,恍若身游其间,辄思寄兴盘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