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建设基础质量保障体系相关机制与制度已逐步建立,组织、人员落实到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自身特色,行政、后勤服务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一)教育教学管理与监控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
教务处、督导室、人事处、学工处、就业指导中心、各系部协同配合,广泛收集校内外信息,及时修订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管理规范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积极组织质量信息收集反馈工作,在教学决策、管理、评价、改进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教育教学管理队伍,专兼职结合的教学督导队伍。
(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质量保障相关制度逐步建立。
学院相继制定和完善了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工作规范、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教学管理职责、实验实训室建设与实践教学等7大部分共计70多个配套制度,建立了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建立有不断完善的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同时为保障教学质量,建有听课制度、网上评教评学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三期”教学检查与评估制度等反馈评价教学质量,建立新生素质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分析评价学生质量。
(三)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成立由院长挂帅的教学质量保障领导小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完善,形成了院、系和教研室三级分工负责,教学行政、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三条线,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的“三级三线三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教学状况,对问题及时发现、反馈、整改,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四)借鉴和引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初步建立了学院行政职能部门内部“行政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职能部门、教学辅助单位等以《行政服务质量手册》设计、编写、贯彻、落实、改进作为切入点,努力规范行政服务工作,提高管理效能。
各部门《行政服务质量手册》已编写完成,并将各项制度与规范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五)后勤服务坚持为师生提供最佳服务的宗旨,以贯彻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为抓手,狠抓质量管理,探索服务育人功能,后勤服务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借鉴和引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完善教学服务质量、行政服务质量、后勤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学校、社会、企业一体,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质量保障机制,实现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参与性,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质量文化。
(二)具体目标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逐步构建5大子系统:教学质量标准生成系统、教学工作过程控制系统、教学质量的评估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改进和提高系统,从而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闭环系统;(2)逐步建立多元化的质量管理主体,发动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管理,并与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以及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反馈、纠正与预防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的反馈与保障机制;(3)针对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创新质量管理的方法与形式,突出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形成科学的项目化课程评价体系;(4)建立和完善成系列的开放式教学质量网络监控平台,探索“互动式”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新形式。
2、行政服务质量保障体系(1)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构建四个子体系:行政职能部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行政职能部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系部行政机关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系部行政机关内部质量保障体系;(2)通过行政职能部门《质量管理手册》、系(部)《质量管理手册》的制定与修订,完善各单位的内部保障体系,制定《管理与服务质量考评办法》,对各单位质量建设进行考核评价,完善针对各单位的外部保障体系。
3、后勤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后勤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努力增强服务效能,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培育后勤队伍,实现服务速度快捷化,服务效果完善化,服务态度优质化。
三、建设内容(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教学质量标准生成系统及教学质量保障的制度系统进一步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流程,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建构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系统。
(1)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有企业人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加强对质量监控的领导和指导;深化院系两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明确学院和系部各自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职责,强化系(部)的管理和自查职能。
(2)不断完善相应的规范制度和工作标准,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各项教学规章制度,修订、调整部分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研究制定《系部教学管理质量考评办法》、《专业建设评估办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等文件,完善修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相关制度。
2、教学过程控制系统(1)人才培养目标监控。
各专业根据高职培养人才总目标,具体规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立明确的并能适时校正和调控的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监控。
(2)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监控。
学院采取措施加强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教学大纲编写以及教学计划落实等方面的监控。
(3)对生源状况进行分析。
每年对新生进行基本情况调研,对新生专业满意度、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心理健康状态等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专业系部,为专业教育及教学中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4)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
完善听课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教师备课、授课、作业任务布置等进行检查评价;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检查。
(5)教材质量监控。
对各系、各专业所选教材的适应性、科学性等进行评估认定,对校本教材的质量进行把关,建立教材质量调查反馈机制,广泛征求教师、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到系部和教研室。
(6)考试和考核模式改革。
通过各种考核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考核结合项目化课程改革,注重过程性评价,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对知识、能力、素质做全面考核,并加强诚信教育,严肃考纪,形成良好考风和学风。
(7)顶岗实习的监控。
与企业合作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监控,重点探索研究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质量监控的办法与互动平台建设,加强与学生、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实习情况。
(8)毕业论文(设计)的监控。
主要从选题、指导教师资格、水平以及精力投入,学生学习态度、论文(设计)工作量、论文质量、规范度、学术水平、答辩情况等方面进行监控和评价。
3、教学质量评估系统(1)对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评价与反馈。
学校、社会结合(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评价等相结合)、多种途径并用(听课、检查、问卷、座谈、网上评教),对课程、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等进行评价和反馈。
(2)针对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际,探索建立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对改革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评价与总结。
(3)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的评价与检查制度,以专业建设评估为核心,将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评估结合,定期诊断评价教学活动的输入、过程和结果。
坚持日常教学检查和“三期”教学检查;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网上评价系统,使评价标准更科学,实现多层次、即时动态评价;重点推进专业建设评估工作,选择1-2个专业进行专业评估试点,推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每两年进行一次系(部)教学管理质量评价,规范系(部)教学管理,提升管理质量。
4、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1)建构以教务处、督导室为主,就业指导中心、各系(部)、学生信息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内外结合的评价与反馈系统。
(2)建设校企联合反馈预警制度,规范各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尤其是校外实训、产学结合、顶岗实习等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跟踪调查与反馈,建立由学院、系(部)、教研室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灵活的教学质量动态监控机制。
(3)健全完善追踪调查机制。
组织各系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及对学院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改进和指导教学,以适应社会需求。
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后的表现,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5、教学质量改进和提高系统对各方面的教学质量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全面、及时地反馈给教学决策指挥系统及相关源头,以便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标准,改进过程控制的工作方法,对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控和改进。
(二)行政服务质量保障体系1、修订完善职能部门《质量管理手册》。
各行政职能部门贯彻实施《质量管理手册》,对实施情况及时检查总结;各单位通过《质量管理手册》的修订、优化和完善,设计和规范各项工作,全面控制质量要素,促进行政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2、构建基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以评价为中心的行政职能部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的指挥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反馈与改进系统、支持系统,形成《行政职能部门服务质量评价办法》。
3、分析学院及其行政职能部门为系部行政机关设定的工作职责、要求,与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调查服务对象对其工作的要求,构建《系部行政机关服务质量评价办法》,包括评价的指挥系统、信息收集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反馈与改进系统、支持系统。
4、组织系部机关人员依据《系部行政机关服务质量评价办法》,围绕系部机关的服务过程,明确管理职责,对服务过程测量、分析、改进的方法,构建包含管理职责、资源管理、行政服务过程实现及测量、分析、持续改进管理四项内容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系(部)《质量管理手册》。
(三)后勤服务质量保障体系1、狠抓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继续推进组织建设,培养和任用业务骨干,充分发挥其作用;强化业务知识的学习,业务技能的历练,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优化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激发员工奋发进取的精神,增强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意识。
2、着眼降本增效,探索管理服务摸式。
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开发管理服务软件,强化成本核算,提高服务效率,推进规范化管理;开放校内市场,引进社会优质资源,促进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加强经营核算,规范开支控制,从严制度的执行,从严物耗控制,推进降本增效工作的开展。
3、深化服务内涵,规范服务行为。
健全和完善现有规章制度,使之更切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推进精细化管理,重视管理过程、服务过程;以师生的需求和期望为关注点、出发点和着力点,改进自身服务。
4、强化育人主题,着力推进后勤文化建设。
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理念取向,努力按照5S的标准要求及公司行为准则,营造环境氛围,规范和约束后勤员工言行;探索服务育人功能,将素质教育思想渗透到后勤服务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宿舍文化建设;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育人主题,让学生授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