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

第18卷第5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 ol.18 No.5 2005年05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 2005 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孔海娥(中南民族大学社科部,湖北武汉430074)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五千年而历久不衰,在漫漫五千年文化的熏陶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火种。

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世世代代加以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5)-0111-03一个没有自己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民族,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是一个不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伟大足迹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具有优良传统和独创精神的伟大民族,在创造灿烂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

21世纪的中国将以何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一种新的民族精神的再造。

这种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本文拟就民族精神形成的传统文化渊源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以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一点分析。

一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文化,它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

正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一)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是流淌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机体中的血液,它渗透于每一个文化领域之中,形成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传统价值观念,为后人所实践,这就是使中华民族五千年一脉相承永保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力之所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爱国主义生生不息,根深叶茂。

爱国主义传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那种“我以我血荐轩辕”、“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壮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气概,使中华民族能免狂澜于既倒,捍卫了自己领土的完整、民族的尊严,祖国的独立。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们的民魂,也是我们的国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的统一,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二)团结统一。

我国传统文化是通过各民族长期接触、交流、融合创造出来的共同财富,根植于这一共同财富基础之上的大一统思想以华夏文化为准则,不狭隘、不排斥,兼容并包,是中华民族团结发展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境界观,实际上是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的折射。

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观念,成为凝聚全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

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

这种大一统的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路方面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收稿日期:2005-01-10作者简介:孔海娥(1977-),女, 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112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推动了民族的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

(三)爱好和平。

中华民族一向以热爱和平而著称于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较早就形成了“和为贵”、“协和万邦”的价值观念。

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华民族各阶级、阶层的社会理想大都是追求“太平盛世”和“大同世界”。

我们的先人早就把“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作为处理天下大事的重要原则。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开展了友好交往关系。

当前,中国人民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更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四)勤劳勇敢。

从《列子·汤问》中描写的每日挖山不止的“愚公”,到鲁迅笔下“每日孳孳”的大禹,再到无数特别能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农民,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精神耕耘着辽阔的神州大地,为华夏儿女提供着各种各样的食物,使中华民族得以长期延续而不衰亡,经得住种种天灾人祸的袭击,始终保持着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就蕴含在“克勤于国,克俭于家”的延绵不绝的传承之中。

中国人民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精神,不断战胜自然和社会带来的各种艰难险阻,使得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始终没有中断。

即使到了民族最危险的时期,也能够转危为安,由弱变强。

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精神仍然是保持我们民族勃勃生机的力量源泉。

(五)自强不息。

最早提出“自强不息”说的是《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具体表现为奋发开拓、改革创新、坚韧不拨、不屈不挠等等。

正是具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才能开天辟地、移山倒海、改造大自然,不断地为全民族的生存创造出日新月异的物质文明;正是具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才能不断地与入侵的外来势力斗争,从而维系中华民族的独立,维系民族统一体的存在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压不垮,打不散,其内在的凝聚力与团结是世界史上罕见的,这离不开刚健自强与爱国主义互为表里的民族精神。

孙中山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疾呼要“振奋民族精神”,毛泽东在民族抗战最艰难的时刻,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励军民,战胜困难,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其道理也在于此。

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延续至今,依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

五千年华夏文明筑就了璀灿的中华文化,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

它维系着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和延续,激励着全民族奋发有为,促进中华民族前进和发展。

二今天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放到一起来讨论,并不是单纯地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有用的资源,来实现民族精神的重塑,更重要的是,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创造性的转换,真正“激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使之进一步与时代精神融合到一起,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的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为,民族精神是不断流变,生生不息的。

同时也需要通过“实践批判”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从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清除出去。

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传统文化从整体上说,是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宣传传统文化的时候,要着眼于当代的社会实践,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容,使传统文化通过现代社会实践的筛选,脱颖而出,演绎成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光荣的奋斗历史,渗透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它在群众中有着极为浓厚的根基。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将其与民族精神教育相结合,去培养青年一代。

中国现代革命的许多先驱们,包括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他们正是长期地接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并以此为思想契机,作为一定的思想基础去认识、去鉴别、去接受马克思主义。

而当代的许多年轻人,并没有得到这种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他们现在更多的是接受着社会信息爆炸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相结合,成为我们这一代教育者肩上的重任。

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年方面作出努力:(一)我们要努力发掘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教育资源,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增设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并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内容的系统讲座,继续完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营造出一种文明、现代、高品位、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引导青年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浓厚的文化积淀起新的时期青年一代的精神支柱,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塑造出一种文化、开放、民主、科学、进步的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加强现代化建设。

(二)学校是教育育人的场所,是传播文化的地方,因此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更大,要求更高,十六大要求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因此,作为高校应努力建设具有本校风格的校园文化、校园精神,这样,民族精神才能在高校更加发扬光大,才能增添新的时代,也才能从根本上使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真正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之所在,从而自觉形成具有各个时代特色的民族精神。

(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发挥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在培育民族精神中的重要作用。

第5期 孔海娥: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113今年政协期间,就有代表提出定期将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游人开放,我想这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历史,从而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保守的,而是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有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把它放到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引进一切有利于我国民族图强发展的进步思想来补充、丰富自己。

因此,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注意吸引国外优秀精神文明,为我所用,反对与世隔绝、夜郎自大、固步自封。

在新的时期培育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三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而成的,它也必定会在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发扬和对祖国历史的科学认知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

我们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要让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民族精神于新的内容。

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智慧和热情引导、聚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为祖国的统一、富强、民主和文明而奋斗。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ster National spiritKONG Hai-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Abstract: As one of the four civilizatio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lasted five thousand years without breaking off. Under those years’ nurture, the Chinese nation has formed great spirits of unite、loving peace、brave and industrious、constantly striving to become stronger, on the basis of patriotism.Those national spirits are the great motion of persistent and development ,which also the tinder of carrying on the past and open a way for future. We must combine the times and the social demand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national spirit;patriotism;Chinese natio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