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间现场质量管理

车间现场质量管理

车间现场质量管理
江苏升茂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2019/3/23
“三确认”现场质量管理法,让产品质量控制落地!
“三确认”现场质量管理法,传统的“互检”只是挑出别人的毛病,与己并无关系。这种确 认法则讲求确认者的责任,要求本工序的操作人员必须同时承担起上道工序的责任使质量责 任制真正落实到每个操作者肩上。
和质量意识以及品质保证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指导的能力。
• 涉及到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各部门的职能是:
➢ 品质保证部:是对全过程进行质量保证、确认的权威部门。从原材料、零部件人厂,生产加工过程中各工序点, 到产成品的全过程,对质量进行监督、控制、分析、指导、改进。
➢ 设备科:负责确保加工设备完好、计量用具准确。 ➢ 技术部:负责生产过程的工艺规程、工艺纪律、加工工艺、技术要求等的技术支持。 ➢ 生产部:负责实际生产作业,按照工艺规程、工艺纪律、技术要求等进行生产作业,并落实三确认制度。
管生产的人管质量
质量“三确认”原则提出了“管生产的人管质量”新观念,主管生产的车间主管是现场产品质量的最高 责任者,这是对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又一次创新,产品质量信息反馈单就是这一创新思想的应用。对于 生产现场的任何质量问题的信息,都必须由制造的担当者确认,经过生产经理的把关,提出相关信息流 入品质保证部,对系统进行分析和纠正,然后交给技术、设备、材料和制造等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同时 将改进后的信息作为一次信息源,再次转入,使系统迅速恢复到受控状态,进行新的控制运行。同时, 产品质量信息反馈单也从制造过程中反馈出相关部门的相关项,实施是否符合体系运作要求,也能对其 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三确认”中的不合格品形成因素,也是对系统质量问题分析的借鉴与参考,作 为经验的积累与归纳,成为一个创新提高的基点,是其使“三确认”不同于简单的PDCA循环,使之脱 离“维持一改进一维持”的运作模式,达到“创新一提高一创新”的新运作模式,使异常信息得以举一 反三,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每一次不符合和缺陷信息的发现都带来一次或大或小的提高。
“三确认”的内容
2.确认本工序加工的技术工艺要求和加工质量
操作者必须在加工前确认本工序的加工内容、相关技术要求、加工设备、工装及有关加工条 件参数,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工艺要求操作,严格遵守工艺规程和工艺纪律,确认自 己的操作过程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经品质保证人员处理后再进行操作, 不允许抛开标准只凭经验进行操作,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要进行质量确认。
“三确认”现场质量管理的运作方式
➢ 通过以产品的流通过程来承载质量信息,以每一步的确认来确认工作的实施及实施的准确 性,来检验标准与规范的适应性、合理性。对不合理的因素,再基于本岗位实际情况予以 改进,籍此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以改进后的方法、标准、规范再一次约束工作,指导生 产。同时,“三确认”关注承载的信息流以其某一项目、某一特殊要求而构成的特性,哪 些是重点抓的,哪些是要留意的,哪些是本道工序的弱点,通过汇总、分析、统计或借鉴 等方式予以确认,不断改进。
“三确认”现场质量管 理法律保障机制
2.建立健全完善的工艺标准、工艺纪律、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
• 要进行“三确认”现场质量管理法,其前提是要抓好各项基础工作,其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是 完善工艺标准和管理制度。只有生产现场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完善(不仅要规定干什么,而且要 规定怎样干和干到什么程度)的标准、制度,才能保证质量“三确认”的有的放矢和有效执行。
“三确认”现场质量管 理法律保障机制
5.建立严格、有效的考核管理和激励机制
• 严格、科学的考核管理,使员工充分感觉到质量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真正使上、下工 序之间形成“生产商”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步实施各工序之间的生产交接,产 品买卖,自产废品、自己买回的方式,就是从人本的根源进行变革。
对生产质量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这种质量确认法,与传统质量管理的“互检”法比较相似,不同的关键点在于,传统的“互 检”只是挑出别人的毛病,与己并无关系。而这种确认法则讲求确认者的责任,要求本工序 的操作人员必须同时承担起上道工序的责任,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使质量责任制真正落 实到每个操作者肩上,通过相应的考核,真正实现责任与利益的统一。转入加工的确认点是 连带责任的开始,也是对自我确认的肯定。就其实质来讲,它是国有企业自检、互检经验的 再发展,是员工主人翁精神的再体现,是工艺纪律松懈教训的再纠正。这三条看似简单,真 正做起来并形成良好的质量意识和习惯,却需要一个很长的培育和实践过程。
D.换岗培训。为确保上下道工序间的有效确认,实行了工序间的换岗培训,即确保了“三确认”的有效 实施,又实现了一人多能。
“三确认”现场质量管 理法律保障机制
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三确认”现场质量管 理法律保障机制
4.建立质量记录及规范流转形式
• 根据员工自主确认的特点,以品质保证部和制造部相结合的方式,在各不同工序合理设置 了适合各岗位特点的质量记录。根据产品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分别设立了员工确认、班 长确认、课长确认等确认等级。根据信息的不同,形成了记录的随机流转、部内自主保存、 品质保证课保存等多种流转方式。
“三确认”现场质量管 理法律保障机制
6.建立持续改进的管理职责
• 不断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持续改进的素质,是公司品质保证部门的重要职责。对于员工 在生产过程“三确认”中出现的问题,品质保证部门通过综合分析,从技术标准、加工方 法、设备工装、原材料等诸方面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对策,帮助、指导员工实施质量改 善和提高。在管理上,品质保证部门通过综合汇总生产各环节中反馈的质量问题,应用统 计方法、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实施监督与考核、开展改善提案活动、QC小组活动、ZD零 缺陷小集团活动等,对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实施“三确认”进行总体控制与考核,从而不断 地促进产品质量和质量体系的完善与提高。同时通过实施品质开发工作,品质保证部门自 身也在不断实施和改进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工作。
“三确认”的内容
1.确认上道工序半成品的加工质量
其含义是本工序的操作者必须按照工艺、产品标准等对上道工序流转下来的材料和半成品进 行质量确认。如果上道工序质量不合格,应作好记录,并把不合格品返回上道工序。只有完 全合格,才可进行本道工序的操作,否则,前者的问题造成的质量事故,完全由本道工序操 作者负责。
• 相对于产品交接单按产品流程进行的横向信息流,产品质量确认表是在本工序内进行的一种纵向信息流。 不仅在加工过程中贯彻了质量“三确认”要求,而且由班长和课长在不同程度上对员工的加工质量再度进 行确认,体现出信息的深度,使质量“三确认”的形式和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采用产品质量确 认表的方式,由员工进行自检自测,可以使生产员工迅速获得工作结果信息而调整自身行为。例如:在热 压工序,操作工自己根据底料及彩膜烧制情况,随时调节工艺参数,从而有效控制和提高了工序产品的质 量。以上由产品交接单和产品质量确认表形成的横向和纵向的质量信息流,构成了系统质量信息流的平面 层次,以此来保证产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 制定标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是由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草拟标准,并邀请执行人员共同参与制定,
同时将该标准在实践中予以考验,检验各方面提供信息的准确性与适用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
提高执行人员对标准的正确理解,有效调动执行标准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为达到标准而努
力,同时,也可通过执行人员的参与,吸取好的实践经验,防止标准的规定脱离实际,难于执
•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实现,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相结合被实践证明 是有效的手法。内在激励包括危机教育、岗位互换等等,外在激励可设立标兵员工、合理 化提案奖、月度质量奖、机构培训等。现场各班组和个人都在品质管理中进行月度考核打 分,对于优秀者给予特别质量奖,并颁发质量优秀红旗,插在其工位上,作为对员工质量 工作的精神嘉奖和肯定。
2.重要质量特性采用质量确认表的方式进行确认
• 和产品交接单相比,产品质量确认表侧重于对某一重要部件或产品的关键质量特性的控制。重要部品或产 品在制造部某课的某个工序内进行加工时,作业者填写相关数据,经班长和主管确认后,转至品质保证部, 由品质保证部对数据进行确认,使用统计技术对各种质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 问题。产品质量确认表源于生产实践,不拘于形式,随生产的发展变化不断改进完善,有利于对产品的全 方位监控,对加工质量给予有力保障。
行,从而增加标准的可行性。质量责任制明确地规定了现场人员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任务、
责任和权利,把同质量有关的各项工作与员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使现场质量保证体系得以充
分地发挥作用。
质量责任制明确
“三确认”现场质量管 理法律保障机制
3.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开展“三确认”(3C)现场质量管理法,要求员工既是生产者,又是检查者,同时还要承担现场的部分管理 职能,因此,企业需要培训一支适应现场工作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三确认”现场质量管 理法律保障机制
1.组织结构及职能
• 为充分调动生产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组织机构中没有设置质量检查部门和专职检查人 员,而是设立品质保证部门,从而使生产员工从根本上消除了依赖思想,真正在员工思想 中树立起“我就是质量的主体”“我对质量负全责”的认识。同时,由于每位员工都要身 兼生产员工和检查员二职,因此,也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现场质量管理法
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圣象地板在现场质量管理 中,以质量“三确认”为基础,积极有效地开展了大量的QC小组、改善提案等重在员工参与、 发挥员工能动性的群众性管理活动,从而促进了质量“三确认”的不断深化和提高。这些立 足本岗位、围绕“三确认”开展的群众性改善活动,形成了一个个不断滚动提高的PDCA循环, 进一步推动了“三确认”工作的深入开展。
• 而品质保证人员的职能,从单纯的事后检查向监管、总结、指导的职能转化,并延伸到品 质开发。对于不良品的出现,他们同一线工人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会诊、分析,从各个环 节和要素中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规律、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指 导,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杜绝了问题的再发生,并有效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