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即二级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近百年的文学。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原因,也为了教学上的方便,大学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把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分开,其实两者联系紧密,又同属于一个学科,进入研究写作时完全可以“打通”。
如何进行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选题,重要的就是靠平时读书、上课思考和问题积累。
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听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特别的印象,或者有什么不解的问题。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面的拓展,会发现许多问题前人已经解决了,或者发现原来对自己是问题的,其实通过知识的获取,也已经不成为什么问题了;但也可能有另外的一种情况,即是自己所感觉的问题,学术界也还没有能够解决,甚至是被忽略了,这时你就会围绕这些问题做更多的思考,慢慢就会引起研究的兴趣,很可能就由此产生写论文的冲动与题目。
大家学习现当代文学课程时,可能比较注意如何应对考试,精力多用在理解和掌握课文方面,按照每次课提出的知识点和思考题,去寻求相对标准的思路与答案。
这样的学习可以了解必要的文学史知识,培养审美和归纳分析的能力,但考试的目标往往把人给框住了,难于充分发挥学习的创造性。
如果不满足于考试过关,就应当把“应试式”的学习再提高一步,转向更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
尝试写研究性的论文,就是有利于提高整体能力的综合训练。
写研究性的论文和一般考试或做作业有所不同,那就是更强调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能在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有所突破,最好自成一说,或者能自圆其说,而不止是“回答”得“正确”,符合“标准”。
就是说,研究性论文写作,包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所创新,而不只是简单重复既有的学术观点。
如果只读教材,将其中内容和有关材料组合一下,不一定能成为研究性的论文,因为论文多少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或发现。
论文题目的选择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题目选得太难,工作量太大,自己限于能力、时间或材料等条件,做不下来,或者功力不够,做成虎头蛇尾,那就不合适。
所以题目的大小难易要适中,最好还有研究的兴趣。
如果平时对某个问题早就有所思考,又感兴趣,题目刚好从中产生,那当然就顺理成章了。
无论是对论文早有一些准备,还是临时找题目,都必须先做一项工作,那就是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大致情况,逐步收缩范围,从问题入手,掌握学术界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进展,然后再决定选择什么题目。
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中第一条,就是选题的学术意义如何,值不值得做。
一般而言,学术界已经有人做过很多,你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见解的题目,就不值得重复去做了。
当然,有些题目尽管前人做过,但如果你换另一个角度、或者使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去重新解读,那也是创新,是“老题新做”,这也是有价值的。
因此,在选题之前务必通过了解相关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决定自己进入研究的方位。
(一)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对于大家写论文应当是有帮助的。
这本书的写法带有较多研究的色彩,或者说,是在示范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展开分析论证,可以为选定以现当代文学作为论文范围的同学提供参考。
这本教材有16讲,评论了16位作家,同时也论涉了许多相关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
其中多数章节都有类似学术史以及研究现状的内容,介绍了学术界评论界的各种代表性观点和主要的研究成果,建议同学们注意其中罗列的书目以及所引发的问题,也许可以从中找到论文的题目。
如果要更全面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寻找自己进入研究的方位,大家还要看一些学术史或学科史方面的书。
如黄修己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对数十年来各种现代文学史研究专著与教材有全面的评述;徐瑞岳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以专题述评方式介绍了各种文体、流派与主要作家的研究历史;崔西璐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概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系统总结了1990年代之前的当代文学研究状况。
(二)期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出版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这是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影响最大的资料库,它每月一期,复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新发表的有代表性的部分学术论文并分专题对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了索引。
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已经出版20多年,设有资料专栏,每年还有年度研究述评,概括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倾向。
《文学评论》、《新文学史料》和一些学报,也不时有类似研究述评的论文刊出。
有些专题性的研究刊物如《鲁迅研究月刊》、《延安文艺研究》、《茅盾研究》、《郭沫若研究》,等等,也注重资料和研究述评。
更重要的资料整理成果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发起编纂的大型丛书《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包括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30种,作家(170位)专辑合集150卷,还有《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索引》合《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等等。
这些工具书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在选题之前,浏览查阅这样一些“研究之研究”和相关的资料,对本学科以及某些研究领域的学术进展状况有大致的了解,就像有了一份地图,帮助我们掌握基本的方位,熟悉必要的路向,帮助我们确定选题的范围。
(三)论文:中国知网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等等。
传统做学问讲求先有“书目学”知识,其实现当代文学研究也有这种必要,在选题基本确定后,征求老师的指导,给自己列出一个基本的参考文献书目,认真阅读研究前人的成果,可以从中引发问题,获得启示,形成思路。
这里从同学们学习写作和准备毕业论文的实际出发,为大家介绍一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与选题类型。
(一)“作家论”研究。
现当代文学有代表性的著名的作家几乎都已经有专门的研究,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所论列的十多位作家,就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
选择比较著名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要有所突破,难度比较大。
如果全面论述,很难做到不重复别人的观点。
所以,对本科生来说,以作家研究特别是著名的作家为题,不宜全面展开,最好集中在某一点上讨论阐述你的新发现,或者尝试用新的角度、新的方法重新阐释问题。
举例来说,曹禺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如果全面评论曹禺,再写一部“曹禺论”,必须有大量的前期研究准备,对本科生来说,是太过艰难的任务,不容易完成。
但不等于象曹禺这样的著名作家的课题就不能做了,关键是选题要适合。
这些年有些年轻学者和大学生就选择某些特别的角度,仍然将曹禺研究向前推进了。
如有的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解析曹禺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与创作实践,有的集中分析《雷雨》“悲天悯人”的主题,有的专门探讨曹剧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出走模式”及其特殊的意义,有的讨论曹剧的“背景艺术”,有的专门赏析曹禺剧作“诗意特征”形成的因素,有的研究几十年来《雷雨》演出的历史,有的比较分析曹剧的各种修改版本,等等。
这些选题范围不大,但角度新颖,便于操作,有利于通过扎实的钻研得出己见,甚至能够在某一点上把研究引向深入。
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如果以作家作品研究为题,必须先要了解既有的同类研究的状况,根据自己的兴趣、实力与条件,选择比较具体集中的研究课题,尽量不要贪大求全。
以小见大往往更能发挥本科生的才能,也更适合做毕业论文。
另外,有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等级”不是很高,以往研究较少,但他们的创作有特色,或者能通过他们看到某种文学史现象,也值得作为论题。
如《理解路翎》(陈阳春)和《蹇先艾论》(马佳)两篇毕业论文,所论的作家虽然不是最知名的,但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位置,论文以此为题,论述比较全面,对学科也有所贡献。
(二)文学思潮、流派、社团研究。
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几乎是热点。
一部分是关于重大的文学思潮溯本追源,如考察诸种“主义”的影响和流变,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都已经有专著出现。
另一部分是流派社团研究,如学衡、创造社、新月派、现代评论派、左联、九叶派、朦胧诗派等等,研究也比较多了,特别是京派、海派的研究,还有文学的区域文化特色研究,一度成为热闹的话题。
最近又有许多人对报刊传媒的研究感兴趣,如《新青年》、《新潮》、《现代》、《小说月报》、上海生活书店等等,都成为讨论的课题。
这些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许多空间,本科论文完全可以就其中某个方面进入研究。
例如,文学史对《小说月报》的关注多是1921年经过改革、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主打刊物之后,对该刊在此之前的状况不甚了解,一般评价很低。
有的同学就专门考察1921年之前的《小说月报》,澄清了过去的一些模糊的认识。
这样的文章选题集中,适合作为毕业论文。
当然,这类研究非常强调占有材料,如果以这方面为题,也要考虑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
也可以充分利用既有的研究成果,把思潮、流派、社团或报刊传媒的研究与作家作品研究结合起来,生发出一些新的课题。
如果切入的角度合适,问题集中,也是适合作为本科生的论文选题,并写出新意来的。
如《茅盾与自然主义》,利用关于自然主义传入中国的材料,结合茅盾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际进行分析,就是一篇有理有据的文章。
(三)文学史现象研究。
即集中考察在文学史上曾经代表某种倾向、形成较大影响的现象,可能是交叉涵盖上述几方面的研究。
如蒋光慈的创作艺术成就并不算大,能流传的作品不多,但历史上的影响非常大,一度代表文坛的潮流,有的同学就把蒋光慈作为一种文学与文化的现象来研究,从革命思潮、社会心态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与得失。
又如这些年“女性写作”成为文坛突出的景观,其中也蕴含某些文化现象,有的论文选择某一个女作家的创作为切入点,涉及社会心理、文化转型诸多方面的探讨,也得出一些深入的见解。
总之,“现象”研究应当真正抓住在文学和文化发展中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个案,提升为“现象”的观察与剖析。
这方面有很多题目可做,如“红色三十年”、“革命加恋爱”的写作风尚、“赵树理方向”、“红色文学史”集体写作、1958年民歌运动、样板戏、“王朔热”、“张爱玲热”、“金庸热”、校园文化与文学、80后青春文学等等,都可能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可以作为某种文学史或文化史现象来讨论。
做这类题目除了要占有文学史材料,还要有较多的理论概括与提升,对理论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四)文体研究和作品细读研究。
即对现当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作为不同的文体创造与衍变的考察研究,也包括诸如“冰心体”“语丝体”、鲁迅杂文、十四行诗、爱美剧、秧歌剧、小说散文化、新诗戏剧化等等。
这方面的成果也很多,作为本科毕业论文,可以选相对小一点的文体流变现象或艺术形式的创新作为研究题目。
如某一个时期某一方面的文体变化,甚至某一个作家在文体某一点上的创新,都可以作为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