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劳动力)流动模型..

人口(劳动力)流动模型..


托达罗模型
• 3、理论内容
M=f(d) f’>0 d=π*w-r
M=f(v(0)) f’>0
V (0) p(t )Yu (t ) Yr (t )ert dt C (0)
n t 0
M为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数,d为城乡预期收入差距, f’>0表示人口流动规模是预期收入差距的增函数。w为 城市实际工资,r为农村工资, π为就业概率,t为在n个 时期里的某一个时期,V(0)为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 入差异的净贴现值,Yu (t )、Yr (t ) 为t时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 资率,n为计划范围内的时期数,r为贴现率,p(t)为一个 迁移者在t时期中在现代部门获得工作的概率。
– 非资本主义部门
• 不使用可再生产资本的那一部分 • 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极低 • 以农业部门或农村部门为代表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2)无限的劳动供给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一个固定的工资水平上能得到所 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 原因: 农业中剩余劳动力规模巨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 农业人均收入水平极低; 工业部劳动生产率总是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工业 部门的收入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 农业人口流动不受限制(前提条件)。 (3)工资水平不变
劳动力(人口)流动理论
主要内容
• • • • •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拉尼斯-费模型 托达罗模式 乔根森模型 乔根森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 1、前提条件
(1)二元经济结构(Dual Economy) – 资本主义部门
• 经济中使用可再生产的资本 • 现代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 以工业部门或城市部门为代表
托达罗模型
(3)局限性:模型假定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这几乎 是不可想象。模型假定流入城市的劳动者必定在城市里 寻找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它们就宁愿在城市传统部门 做一些临时性工作或完全闲置。模型把每个迁移到城市 寻找工作看作与抽彩票一样碰运气,则是不符合实际的。 没有对城市非正规部门进行分析,这就使得模型缺乏现实 性和可行性。
叫做不变制度工资。因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存在时,农业劳 动者的收入是由制度决定的,为不是由市场决定的。
不变制度工资:拉尼斯和费景汉把不变的平均收入水平
拉尼斯-费模型
W
S'
C B
S Ⅲ Ⅰ 0 Ⅱ
L1
L2
L
拉尼斯-费模型
• 3、拉尼斯—费模型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 • 理论贡献:农业不仅为工业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而且也 提供农业剩余。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的扩张对 农产品的日益扩大的需求,劳动力转移就会受阻,工业扩 张就会放慢甚至停滞下来。 • 局限性:模型只假定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工业部 门不存在失业,与发展中国家现实不符;模型假定农业收 入不会因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增加;模型假定转移劳动力与 留守劳动力是同质的。
托达罗模型
• 1、理论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发展 经济学家托达罗发表一系列论文阐释他所 建构的人口流动模型。该模型是建立在发 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失业这一事实的 基础之上。
托达罗模型
• 2、理论假定 (1)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部门却有大量失 业。(他的劳动力模型不是在强调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 发展的积极意义,而是着重研究如何放慢农村劳动力流动 速度,以缓和城市失业问题。) (2)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取决于预期收 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托达罗模型
• 5、托达罗模型的特点、理论贡献及其局限性 (1)特点:农村部门不一定存在剩余劳动力,而城市部 门却有大量的失业。城市部门的工资是由政治因素决定 的,不是固定的,而是上升的。特别重视就业概率对人 口流动的影响。④特别强调农村和农业部门发展的重要性。 (2)理论贡献:它纠正了传统模式只注重农村劳动力流入 城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忽视了农村人口的盲目流 动不仅加剧了城市已有的失业现象,还会造成一系列的社 会经济问题倾向,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等政策理论。
托达罗模型
4、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1)依靠工业扩张是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的严重失 业问题。 (2)即使城市工业部门与劳动需求同步扩张,通过扩张 城市现代部门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也是不可能的。 (3)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取消。 (4)不宜过分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5)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 2、工业扩张与劳动力转移
工业利润全部用于投资
资本积累
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
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生产规模扩大带来更多 的利润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转完 否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劳 动 边 际 产 品 D3 D2 K1<K2<K3
D1
S`
W A
F
G
H
D3(K3) S
拉尼斯-费模型
时间: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拉尼斯、费 景汉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种 经济发展理论》一文,提出了对刘易斯理 论有重大发展的劳动力流动理论。
1、理论背景
拉尼斯-费模型
• 2、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边际劳动生产率 为零的劳动转移到工业部门。农产品总量不减少,工业部 门工资水平不会提高,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吗,但是小于农业 劳动者的平均收入水平(不变制度工资)。 • 第三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都被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和工 业的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 • 名词解释:
D1(K1) D2(K2)
L1
L2
L3
Ln
L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 3、刘易斯模型的理论意义与缺陷 • 理论意义:强调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把 经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三者紧密的 结合在一起;把工业化与城市化密切联系起来。 • 缺陷:该模型中暗含的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 劳动比例始终是不变的; 过分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 而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模型暗含假定农村存在大量的剩 余劳动力,而城市中不存在失业; 城市工业部门的不变 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基础; 假定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 劳动者与留守在农村的农民的素质,年龄和性别等方面是 同质的、无差别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