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知道结果”对画线准确性的影响
摘要 本实验的目的、方法、基本结果、结论。
要求高度概括,在200字以内。
1、 导言
变量是使实验运转的嵌齿和齿轮。
好实验与差实验的区别就在于变量的有效选择和操纵。
在实验开始前必须要对三种变量进行慎重的考虑,这三种变量分别是: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自变量是由实验者在实验中按研究问题的需要有意加以改变的因素。
由于实验者相信他们会引起行为的变化,所以这些被选作了自变量。
其变化至少要有两个不同的水平。
因变量是指实验者要观察和记录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行为。
好因变量必须具有稳定性,对自变量效果要准确反映。
除自变量外,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可以影响因变量的变化,叫额外变量。
这些额外变量如不加控制,就说不清,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的影响引起的,还是由额外变量的影响造成的。
于是又把这些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量叫做控制变量。
研究者能成功地控制那些额外变量的程度,就是他们能避免混淆的程度,也是评价一个实验设计的根据。
以下我们做的这个实验,就是通过测定“知道结果”对划线准确性的影响,来验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反应变量和控制变量。
2、 方法
2.1 被试
在选修本课的北京大学心理系03级本科生中选取16人作伪被试。
他们年龄16~21岁,均为右利手。
把被试分成两类,甲每次知道画线的结果,乙不知道。
由于实验是课程的一部分,故被试无报酬。
2.2 仪器和材料
16张10×10 2
cm 的白卡片上画有一条5 cm 长的黑色直线。
有支架的活动遮板;短米尺,可量最小单位为mm 。
16张白纸,一半写有“1甲、2甲、3甲”,另一半写有“1乙、2乙、3乙”。
16支铅笔。
2.3 实验设计
自变量是“是否知道画线结果”。
该自变量有两个水平:“知道”和“不知道”。
因变量是画线的准确性。
在本次实验中用画线长度与标准长度的误差表示。
控制变量是被试的年龄阶段、利手,线段的标准长度,短米尺、遮板、白纸、铅笔的型号、主试所用的指导语及实验所处环境。
16名被试处于同一年龄段,其他控制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均保持一致与恒定。
把被试分成两类。
甲在练习阶段被告知画线结果,乙则不被告知。
2.4 实验程序
2.4.1 让被试甲坐在桌边,桌上放好编号为甲的白纸,调整位置使被试笔尖对准编
号为1甲的区域,遮板和直线卡片(线与桌边垂直),要使遮板挡住被试的视线,不让他看见自己画的线和画线的手。
然后对被试说以下指导语:
“请你用你平时写字的手拿好铅笔,眼睛看着这张白纸上的黑色竖线,用笔在白纸上画竖线,要求按你看到的线的长短画,只要你觉得画的和看到的一样长就可以了。
画的时候,你不能看自己的手和画的线。
一共画20次,先从左边画起,你可以向左移动纸,但是你画线的手和胳膊不要动。
画完之后会有2分钟的休息时间,但请你休息时画线的手和胳膊不要动。
”
等被试完全知道怎样做后开始实验。
2.4.2 主试移动白纸,使被试笔尖对准编号为2甲的区域,再对被试甲说:
“现在请你还用同样的方法化画线,但你每画完一条线时,我就把你画的结果是多长告诉你,要求你注意自己画线时的感觉,并且记住这种感觉,和结果对比,如果这次画长了,下次你就要画短一些。
总之,要求你想尽办法把线画得准些。
这样一共画100次。
每20次为一组,每组之间有1分钟的休息时间,但请你休息时画线的手和胳膊不要动。
”
每当被试甲画好一条线,主试尽快量好,并立刻说出量的结果,如“长了”或“短了”、“正好”(以50±1mm 为准确),直到画完100条线。
2.4.3 主试再次移动白纸,使被试笔尖对准编号为3甲的区域,并对被试甲说:
“现在再画最后20条线,这回我不告诉你画的结果了,但请你还是要尽量画得准些。
”
2.4.4 换被试乙,用1乙、2乙、3乙三张白纸画线,画的方法完全相同,只是每次画的结果都不告诉被试乙,除这一点之外,和给甲的指示语都相同。
3、 结果
图1显示的是两类被试练习前与练习后的效果对比。
甲、乙的前测和后测都是采用了8位被试的成绩的平均值。
画线长与标准刺激的误差用的是绝对值。
图2是显示了两类被试练习过程的练习曲线。
以20次为单位,分别记录甲、乙画线长度的平均值。
每个被试有五个平均值。
最后甲和乙取的都是8名被试的成绩的平均值。
甲乙练习前后误差平均值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甲
乙
被试
与标准刺激的平均误
差
图
1
甲、乙练习曲线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1
2
34
5
练习
画线长度平均
值
图2
各组实验的具体结果参见附录
4、 讨论
从图1、图2可以看出,“知道结果”对画线准确性是有影响的。
也就是说,信息反馈无论是对学习效果,还是对学习过程都有影响。
从图1中反映出,甲、乙在练习前画线的准确性无显著差异。
通过有反馈的学习,甲的画线准确性有显著性提高,反映在其后测成绩上。
而乙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了信息反
馈,画线准确性反而有显著性的下降。
从图2中同样反映出,甲在练习过程中画线准确性一直高于乙。
推测:缺乏信息反馈,就不知道自己画得是否准确。
而乙对标准刺激长度的知觉与其实际的长度是有差异的。
这也许是乙在缺乏信息反馈之后,学习效果一直不如甲明显的原因。
参考文献
[1]B·H·坎特威茨,H·L·罗迪格(III),D·G·埃尔姆斯.《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
学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年9月,69-71.
[2]杨博民.《实验心理学刚要》.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6月,3-5,7-10,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