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关于港台研究
(一)
持怎样的态度去评论香港文学,确实是个值得探讨
的课题。
而目前研究、评论香港文学所出现的偏差, 也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在我看来,大陆学者不仅研究香港文学出现偏差,而且研究台湾文学也缺乏中肯、持平的态度。
今年二月初,笔者随香港作联代表团赴肇庆参
加粤港澳作家联谊活动。
在座谈会上,我针对近年内地研究香港文学出现的不良倾向,坦率地提出自己
的看法。
我毫不掩饰地指出:近几年内地学者、教授研究、评论香港文学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在80
年代初大陆开放初期,内地评论界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香港文学,对香港文学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并冠之以“文化沙漠”、“通俗文学”、“色情文学”的帽子,有个别评论者甚至武断地认为香港没有峙纯文学”(即没有“严肃文学”).但到了近几年,内地评论者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他们大肆
把香港文学吹捧上天,往往是长篇大论,肉麻地把香
港文学高唱人云.更可叹的是,这些评论者,有不少
是专家学者、也不乏名校教授,实在令人惘然。
没料到我的简短发言,却引起在座作家朋友们
的热烈反响。
广东社科院香港文学研究专家许翼心
认为,大陆研究香港文学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
为存在许多“关系学”,有的“老前辈”人情难却.许教授还严肃地指出:内地评论者或许有这么一种想法:反正不在内地发表,便可放弃原则;有的评论者“把三流吹成一流”,从而自降身分。
罗琅更一针见血地说,这些评论者是为了“报恩”,以便有机会申请
到香港交流,获得接待。
我们的发言得到在座的刘斯奋、陈国凯、欧阳翎
等广东作家的首肯以及港澳作家的认同。
与会者一
致认为,如何正确研究、评论香港文学,或者说应该(二)
如众周知,大陆研究港台文学,是在1979年实
行开放政策以后篷勃发展起来的.此前,出于种种政
治因素,大陆文学评论界一直把港台文学视若洪水
猛兽,设置禁区,谁也不敢问津。
后来拜开放改革之赐,评论界终于打破港台文学的禁区,有的人开始从
事研究港台文学。
他们无论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或从历史的角度都认识到,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港台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两条重要的
支流,必将要汇合到中国文学浩荡的长河中去。
于是,港台文学的身价和地位在中国文坛获得
百倍提高,从两个“孤儿”一跃变为两个“宠J七”。
于是,全国各地的报刊热中于发表港台作家作
品,许多出版社乐于出版港台作家著作。
北大、复旦、厦大、暨大以及各地的社会科学院,南北呼应,纷纷
成立港台文学研究机构。
他们把港台文学作为重要
的研究课题或开设港台文学专门课程。
此外,自
1984年以来,大陆已先后在暨大、厦大、深大、复
旦等高校举行港台文学研讨会。
总之,大陆研究港台文学,经历了十六年从开始
到发展的过程,至今仍方兴未艾。
大陆评论界对港台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值得肯定。
他们努力不懈地把港台文学引荐大陆,使大陆广大
读者逐渐接受港台文学.使港台文学与中国文学加
强了交流,在这方面,大陆评论界是功不可没的。
(三)
但是,必须指出,大陆评论界在研究港台文学的
过程中,无论整个80年代或进人90年代,都出现一
些不良倾向。
早在多年以前.我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在拙文《大陆研究港台文学管窥)(见1989年
7月26日星岛晚报“大会堂”副刊,刘以琶先生主编)曾经指出:“我不否认大陆近几年在引进港台作
家作品以及研宪港台丈学方面所取得的成蜻。
大险
许多港台文学的研究者、出版人是尽了努力的,但必烦指出:有两个倾向位得注意。
例知:一、大险研宪港合作家作品,还不能傲到兼收并蓄,不能容纳百家之言,也统是说,他们所从事研宪的作家对象及其作品,欠缺深度和广度,代表性仍性不够……我认为, 丈学上的各种流派不甘在任何一种社会,都应该容
许同时并存的.要求文学统一在某一个流派1,鱿会
使丈学作品抉乏朝气,变得枯嫌无味,从而难以实现百花齐放。
大法研宪港台丈学,同样应该研宪各种流派的港台文学.独沽一味是不可取的.唯有兼收并蓄才有出路。
二、我弧调大险研宪港台文学应容纳各种流派.兼收并蓄,并不千于说,所有的港台丈学作品, 包括通俗的、流行的、严方的,娜可不分青红名白地瓜收不谈。
这样傲又会走上另一个极端。
因为不甘是哪一种奥型的港台文学作品,也有内容好坏之分,格调高低之别。
”
我把大陆评论界对港台文学研究所出现的上述
两种倾向,归咎于他们对港台文学缺乏全面的了解, 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
因此,他们研究港台作家作品,往往会挂一漏万。
但可喜的是,随着港台文学研究的深人发展,大陆评论界已经注愈到纠正上述两
种倾向.有的评论者的笔触以及评论对象,已涉猎港
台一些包含各种流派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甚
至对一些在港台走俏的流行小说及武侠小说作家作品,也产生了评论的兴趣。
这样,大t的港台文学作品及其评论文章,像排山倒海一般涌人大陆文坛,它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大陆评论界近几年纠正了对港台文学研究不能
兼收并蓄的倾向后,又出现了另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那就是对港台文学大肆吹捧,有赞无弹。
而这类评论高手往往又是教授或学者。
这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的事!
那天我在肇庆三地作家座谈会上发言后,澳门
作家林小姐走过来对我说,非常同意我的看法,说她有的作品被评论者罗列了一大堆优点,连自已都觉
得不好意思而脸红.她的这种心态也颇有代表性。
难怪香港文学评论家璧华先生在《中港文学交流述评) 一文里指出,时下“绝大多数评论素质不高,表砚在无原到的只赞不弹,而赞的又不是地方、高招滚得令人不奇服。
”
璧华还指出:“我参加过好几次港台丈李研讨
会,发砚大险评论家对港台丈学都捧得过高,中青的评论甚少,在阿谈心态下写出的丈章自然难有创见。
”接寿,璧华更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通的实质:“大
险学者对香港丈李的评论,最初是学术性的,而今却成为一种商业性的行为,确非始朴所及.这不倪不引起关心香港文学的人的深深优虑。
”我基本上是赞同璧华的上述观点的。
(四)
文学要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文学评论的推动.但
正确的文学评论才能够促进文学繁荣与发展.错误
的文学评论,就会阻碍文学转荣与发展.甚至误导读者.而香港文学要繁荣与发展.要加强两岸及香港三地文学交流,同样需要正确的文学评论的推动。
香港文学不仅需要本地评论家的推介与评论,也需要大
陆评论家的推介与评论,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因此,香港文学需要的评论,是实事求是的、公
允的、持平的.任何偏激的、只褒不贬或只贬不褒的评论,都不利于香港文学的发展。
我一向主张大力肯定香港作家作品的成绩与优点,但与此同时,倘作品有缺点的话也给予指出或批评,让读者知道瑕不掩瑜.也未尝不可。
一部作品总不能像碧玉无瑕的,既然这样,我们的评论家为什么要回避作品缺点呢?此外,评论文章对滋美、过誉之词也不宜用得太多太滥,否则弄巧成拙,叫读者、作者读起来怪难受的. 最后,我必须指出的是,大陆研究港台文学出现
的毫无原则的吹捧之风,仅仅是在少数评论者的文
章里反映出来的。
但人数虽少,影响极坏!这些年来, 我们还是读了一些质t较高的香港文学评论文章, 而这些文章正是大陆评论家的大手笔。
据我了解,大陆许多学者、教授正热中于默默地研究、评论港台文学,我有不少作家朋友,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本文提出大陆研究港台文学所出现的不正之风,旨在恳
请评论界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