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作者:————————————————————————————————日期: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刘晓艳摘要:主要介绍湖北阳新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而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阳新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阳新方言综述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东南紧邻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大冶市。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状况。

阳新县现隶属湖北省黄石市,但在历史行政区划上长期隶属江西,居民祖籍也绝大多数是江西,因此在方言区划分上一般将阳新方言归为赣方言区。

但由于离西南官话的武汉、江淮官话的黄冈较近,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各乡镇方言差异大,语音复杂,以至阳新方言又有“九板十三腔”之称。

它在汉语方言,尤其是湖北方言的调查研究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主要介绍阳新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而分析其不足并提出建议,希望为以后的阳新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一、阳新方言语音研究最早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阳新方言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的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1936年,赵元任带着助手丁声树、杨时逢等到湖北省调查湖北方言,阳新也是一个调查点。

赵元任找了一个阳新县三溪镇的学生作为发音人,记录了阳新方言的音系。

调查的成果收录在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一书中。

报告详细介绍了阳新方言的语音情况,包括声韵调表、声韵调描写、与古音比较、同音字表、音韵特点和故事。

赵元任等在报告中记述阳新方言有6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

但据后来的阳新籍方言研究者黄群建考证,整个阳新县都没有6个声调,三溪话和阳新县治兴国镇话一样,只有4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古去声字及全浊声母上声字皆归阴平。

从报告记录的声韵调系统来看,黄群建认为当年调查的方言只能是阳新县三溪镇国和乡西部边境的咸宁话,因为咸宁话刚好有6个声调,调值与报告所记也大体相同,同时韵母系统也与报告基本一致。

由此看来,《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对阳新方言的记述值得商榷。

真正开始对阳新方言语音进行深入研究的是黄群建。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黄群健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阳新方言的研究论文,如《阳新方言说略》(1989)、《阳新方言的小称音变》(1993)、《阳新方言古牙喉音及泥母对韵母的影响》(1997),并于1994年出版了阳新方言研究的第一本专著《阳新方言志》。

在这本著作中,他详细地分析了阳新方言的语音系统和特点:声母有20个,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都读送气清音,无翘舌音,分尖团;韵母有49个,北京[a]、[ia]、[ua]韵中的[a]韵和主要元音[a],阳新话均读圆唇后元音[?];有4个单字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凡北京读去声的来源于非古入声的字阳新话今均读为阴平;阳新方言还有省内绝无仅有的小称音变现象,为了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短时少量或者表示亲切、轻松、诙谐等感情,有些用来作名词、量词或动词的平声或上声字可变读为入声调。

阳新方言内部很复杂,他认为按语音差别,全县大致可分为6个方言片:1.县中部兴国镇(县城)及浮屠镇、三溪镇、星潭铺、木港镇、排市为一片。

2.县东北部的潘桥、陶港为一片。

3.县北部的太子镇、海口、中庄、白沙为一片。

4.县西部的王英、东源、国和、富水为一片。

5.县西南的龙港镇、洋港为一片。

6.县东部的富池镇、枫林为一片。

阳新和咸宁、通山、崇阳、嘉鱼、通城、蒲圻、大冶等八个县市同属鄂东南地区。

一般将鄂东南地区统划入赣方言区,但由于区位的独特性及历史上政区变更、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其方言的语音面貌极其复杂,各方言点之间及其内部差异也很大,语音特征呈交错局面。

因此就鄂东南地区各方言点间方言面貌特征介绍及比较的论文也相对较多。

《鄂东南方言的特征》(陈有恒,1979)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将鄂东南方言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这一方言带的语言特征。

《鄂东南方言的内部分歧与外部联系》(陈有恒、刘兴策,1986)对这一地区八个方言点进行了深入比较,根据浊音声母、鼻化韵的多少、[n]与[l],以及其他一些可以划分的条件,把全区大致分为东西两片,同时还就鄂东南方言的主要特征与邻近的赣语、湘语及省内其它地方的方言进行了比较。

其他还有从某个具体角度对鄂东南方言进行研究的,《鄂东南东片山咸摄舒声字》(祝敏鸿,2004)就《切韵》音系山咸摄舒声字今读的韵母这一具体问题对鄂东南东片各点进行共时平面的比较研究,在分析各方言点山咸摄舒声字今读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其中的共性特征与各自差异。

《鄂东南方言蟹假果摄的主要元音及相关问题》(李佳,2010)根据蟹假果摄主要元音的表现,将鄂东南方言分为东西两片,阳新与咸宁、通城、大冶属东片。

西片表现为“ai、a、o”序列,与赣语接近,东片表现为“a、?、o”序列,与老湘语接近。

并比较了东片方言与湘语前“a”后“?”两类韵母的舒入来源,指出它们在类型表现上很不一样,这是江西移民同原居民语言接触的结果。

由黄群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鄂东南方言音汇》(2002)记录了阳新、大冶、咸宁等八个县市的方言音系,并通过古今字音对比,分别整理出了各自的语音特点,进而归纳出同音字表,全面而深入地勾勒出鄂东南方言的语音系统。

二、阳新方言词汇研究阳新方言的词汇研究并不像语音研究那样全面深入,只是在黄群建的《阳新方言志》(1994)中有比较详细地记述。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将阳新方言中的词汇按意义分为34类,并列成方言词表,如天文、地理、时序、农事、代词、形容词、副词、詈词等,在每个方言词后用国际音标注音,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的词在音标后面作简要的注释,少数条目还举出了用例,这对于不了解阳新方言的人认识阳新话,增加对阳新方言的感性认识很有益处。

《阳新方言志》对阳新方言词汇研究的一个突出贡献是考证了一些本字,但是该著作对词汇的研究描写多于论述,没有从整体上揭示阳新方言词汇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

其他还有零星几篇研究阳新方言词汇的,《阳新方言的代词》(黄群建,2002)就阳新方言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形式和语法特征进行了讨论,并阐述了它们各自在句子中的作用。

《湖北阳新方言中的“父亲”称呼研究》(何烨,2009)以方言区人们的心理、风俗、所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特点为立足点,解释了阳新方言对“父亲”称呼多样性的成因。

另外,散见于研究鄂东南方言的论文,《鄂南方言的词汇特点》(陈有恒,1989)从词形、词义、词源三个方面介绍了鄂南方言的词汇特征。

三、阳新方言语法研究黄群建《阳新方言志》(1994)“语法特点”一章详细介绍了阳新方言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箇”“得”“果”等,第七章“语法例句”将普通话的语法例句与阳新方言的语法例句进行对比,全面展现了阳新方言的语法特点。

他的论文《阳新方言说略》(1989)语法部分介绍了阳新方言在语法上的显著特征:1.形容词重叠要带方言助词;2.名词重叠后用作形容词;3.动词没有表示短时少量的重叠式。

华中师范大学陈晓云的硕士学位论文《阳新方言被动句研究》(2007)对阳新方言被动句式进行了具体研究,总结了阳新方言被动句的语音、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对阳新被动句形成了以下认识:1.阳新方言的被动标记有“把到、等、尽”三个,主要标记是“把”;2.阳新方言被动标记“把”表被动意义的来源是动词“把”的“给予”义;3.阳新方言有标记被动句主要有“NP1+M+NP2+VP”和“()+M+NP2+VP”两种格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在“M”出现的时候“NP2”必须出现。

胡洁《阳新方言的“把”》(2013)也讨论了阳新方言中“把”作为被动标记这一特殊用法。

佘娟娟《湖北阳新方言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2009)介绍了阳新方言中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的两种意义和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和“呢”进行了比较,发现尽管阳新方言的“得”与普通话中“着”和“呢”的用法和意义十分相近,但在语法侧重点和词语搭配选择上仍存在一定差别。

阳新方言助词“得”除了表示进行或持续,还能够表示动作完成或就绪等等。

四、结语阳新位于鄂东南,处于赣方言、湘方言、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包围之中。

鄂东南方言在湖北乃至全国汉语方言中都是极具特色的,其研究价值为海内外学者所公认。

纵观阳新方言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对阳新方言越来越重视,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角度也越来越新。

但是对于阳新方言的研究工作还做得远远不够,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一)研究范围有待扩大在上述16篇(部)研究文献中,专门论述阳新方言的只有10篇(部),其余6篇都是在讨论鄂东南或鄂南方言的过程中论及阳新方言。

这10篇(部)研究文献中,专著只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阳新部分)和《阳新方言志》,其它都是单篇论文。

《阳新方言志》主要是以阳新县治兴国镇的方言为描述对象,其它五片并没有过多论及,笔者为阳新方言东片枫林镇人,就本人自身感觉,与兴国镇方言差异较大,与其它各方言片甚至有互相听不懂的情况。

阳新方言的研究空间还很大,研究力度应加强。

(二)研究的内容有待拓宽和深入。

从研究内容来看,语音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系统,《阳新方言志》对阳新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词汇方面描写多于论述,还没有从整体上揭示阳新方言词汇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阳新方言的语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建构自己的语法体系。

(三)研究方法有待更新从上面所列的论文可以看到,阳新方言的研究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田野调查法。

现代方言研究还可以考虑更多地与其他学科结合,如计算机、历史、文化民俗、心理学等,以便更好地解释现象,揭示规律。

参考文献:[1]陈有恒.鄂东南方言的特征[J].咸宁师专学报,1979,(2).[2]陈有恒,刘兴策.鄂东南方言的内部分歧与外部联系[J].咸宁师专学报,1986,(3).[3]陈有恒.鄂南方言的词汇特点[J].咸宁师专学报,1989,(1).[4]陈晓云.阳新方言被动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何烨.湖北阳新方言中的“父亲”称呼研究[J].文学教育,2009,(12).[6]胡洁.阳新方言的“把”[J].大观周刊,2013,(1).[7]黄群建.阳新方言志[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8]黄群建.阳新方言说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9,(2).[9]黄群建.阳新方言的小称音变[J].方言,1993,(1).59~64.[10]黄群建.阳新方言古牙喉音及泥母对韵母的影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5).[11]黄群建.鄂东南方言音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黄群建.阳新方言的代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2).[13]李佳.鄂东南方言蟹假果摄的主要元音及相关问题[J].方言,2010,(2).[14]佘娟娟.湖北阳新方言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9).[15]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吴宗济,董同龢.湖北方言调查报告[R].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16]祝敏鸿.鄂东南东片山咸摄舒声字[J].咸宁学院学报,2004,(2).(刘晓艳浙江宁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