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


2
第九章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褶皱构造
5. 轴面 由褶皱各岩层枢纽所构成的面称轴面。轴面在空间上可以 垂直、倾斜、水平,也可以是平面、曲面。
6. 轴线 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它是一假象线,是平面上描述褶 皱的重要要素。
7. 轴迹 轴面于地面或剖面的交线。
8. 脊和槽,脊线与槽线
褶皱某一岩层面的最高点称脊,反之称槽。脊的连线称脊线, 槽的连线称槽线。在空间上,脊线或槽线与枢纽可以重合,也 可分离。故脊线或槽线在空间上也可以是直线、曲线、水平线、 倾斜线。
2.翼部 褶皱核部两侧的部位。对同一个褶皱而言,核部两侧 的翼部地层以核部地层为共同的翼部,即一褶皱的核部不得包 含另一褶皱的翼部。
3.转折端 褶皱从一翼到另一翼的弯曲部位。转折端在横切褶 皱的剖面上可以是一点、一段曲线或一段直线。
4. 枢纽 褶皱同一岩层面转折端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枢纽 在空间上可以是直线、曲线、水平线、倾斜线等。
(二)按褶皱的平面组合类型分类
1.平行褶皱群 2.雁行褶皱群 3.扫状褶皱群 4.弧形褶皱群
. 复背斜
复向斜
隔档式
隔槽式
平行式群 雁行式群
扫状褶皱群
弧形褶皱群
7
第九章
第三节 特殊褶皱类型
褶皱构造
一、同沉积褶皱 沉积物在沉积或成岩在过程中,因地壳的升降运动,而发
生的褶皱作用,称同沉积作用。同沉积褶皱的典型特征为: 1.褶皱形态多为开阔褶皱,两翼常发育层间小褶皱。 2.当地壳上升时,形成顶薄背斜,下降时,形成顶厚向斜。 3.背斜的中心部位物质粒度较粗,向斜中心部位物质粒度
下图,AB≠AC。
2.褶皱的强度与规模
B
褶皱强度是以褶皱的波长和波
CD H
幅代表。右上图,波长为BD,波
G
幅为CE。右下图,波长为BG、CH,
波幅为CE、DF。
褶皱规模是指褶皱同一最外岩层的长度(平行轴线)与宽度(垂 直轴线)。
15
第九章
第五节 褶皱的研究
褶皱构造
3.褶皱要素的测量 褶皱的各要素可以通过野外实地测量以及在室内地形地质图上用几何作图或计
算求得。具体方法将在野外及室内实习课中讲解。 二、褶皱形态的认识与研究
对褶皱形态的认识与研究是了解褶皱类型、分析褶皱成因等的重要步骤。通 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褶皱平面的形态
褶皱的平面形态是在已建的区域地层层序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填图和从室 内地形地质图件上分析了解的。 1.野外观测 (1)首先观察和发现地层是否对称或重复,确定褶皱是否存在。 (2)选择易于识别或出露条件好的岩层或地层作为标志层。 (3)追索或穿越各地层界线、勾绘地层界线围压与温度 岩层埋藏越深,其围压、温度越高。较高的围压 与温度能降低岩层的刚性,使原先较刚性难褶皱变形的岩层, 在地下深处变为塑性较易褶皱变形的岩层。
从以上因素可以看处:
(1)厚度大、刚性强的岩层常常形成变形程度较低的开阔褶皱或 等厚褶皱。反之则形成紧闭褶皱等。
(2)不同岩性的岩层组合,刚性强的岩层控制着整个褶皱的形态,
(2)褶皱的各岩层有自己的中和面,整 个褶皱无中和面。
岩层滑动方向
虚脱现象
11
第九章
第四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构造
(3)褶皱各岩层的弯曲程度基本相同,岩层的真厚度 各处一致,成为等厚褶皱。
(4)层间和层面的半生构造发育。由于岩层间的相互 滑动,层面上可形成擦痕,层间可形成小褶皱、剪节
理;转折端处可行成虚脱、扇形张节理等。
直竖褶皱
4.波状褶皱:枢纽成波状的褶皱。
波状褶皱
(四)按褶皱轴面产状的分类
1.直立褶皱:轴面直立的褶皱。 2.斜歪褶皱:轴面倾斜的褶皱。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3.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产
状一翼正常、一翼倒转的褶皱。
4.平卧褶皱:轴面水平的褶皱。 平卧褶皱
翻转褶皱
5.翻转褶皱:轴面水平翻转的褶
皱。
而刚性弱的岩层则受强岩层的控制。
见下图
14
第九章
第五节 褶皱的研究
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度量
A
E 对称褶皱
1.褶皱的对称性
当褶皱的轴面与水平面或褶皱
B
D C
的包络面垂直,两翼长度相等的 褶皱,称为对称褶皱。反之称为 包络面
不对称褶皱。对称褶皱的两翼长
度相等,不对称褶皱的两翼长度
不对称褶皱 AE F
不等,见右图。上图,AB=AC,
1.等厚褶皱 2.顶厚褶皱 3.顶薄褶皱 4.不协调褶皱 四、按褶皱的组合形态分类
(一)剖面上的组合形态
1.复背斜与复向斜 两翼被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了的大背斜或大向斜。
6
第九章
第二节褶皱的分类
褶皱构造
2.隔档式与隔槽式褶皱 宽广的向斜与紧闭的背斜组合的褶皱称为隔档式褶皱。宽广
的背斜与紧闭的向斜组合的褶皱称为隔槽式褶皱。
5
第九章
第二节褶皱的分类
褶皱构造
二、按褶皱的位态(空间的产出状态)分类
该种分类方案主要依据褶皱的轴面产状、结合枢纽产状的分 类。由于该分类方案能较好地反映褶皱的空间形态。此方案分 为七种类型。
1.直立水平褶皱 2.直立倾伏褶皱 3.直竖褶皱 4.斜歪水平 褶皱 5.斜卧褶皱 6.斜歪倾伏褶皱 7. 平卧褶皱 图1 图2 三、按褶皱各岩层的厚度及相互关系的分类
1.圆弧褶皱:转折端呈圆弧状弯曲的褶皱。 2.尖棱褶皱:转折端呈尖棱状,两翼平直。 3.箱状褶皱:转折端呈箱状,两翼产状较陡。
箱状褶皱
4
第九章
第二节褶皱的分类
褶皱构造
(三)按褶皱枢纽的产状分类 . 水平褶皱
倾伏褶皱
1.水平褶皱:枢纽水平的褶皱。
2.倾伏褶皱:枢纽倾伏的褶皱。
3.直竖褶皱:枢纽竖直的褶皱。
3.弯流褶皱作用
在侧向挤压力作用下,岩层的弯曲主要通过物质的塑
性流动而表现出来,这种褶皱作用称为弯流褶皱作用。
弯流褶皱常具有以下特点:
(1)弯流褶皱作用主要发生在软硬相间的塑性岩层中。 (2)两褶翼皱薄岩。层(塑性层)的真厚度各处不等,转折端厚,
(3)由于塑性流动,层内可形成层间劈理、小褶皱
等,弯流褶皱 。
.
正交型
斜交型
共轴型
9
第九章
第四节 褶皱的形成机制
褶皱构造
岩层发生褶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应力的作用大小、方向外, 岩层本身的力学性质、厚度、埋深及基底构造等因素,也具有一定 的影响。 一、褶皱形成的经典模式
通常认为褶皱的形成存在四种模式:弯曲褶皱作用、弯滑褶皱 作用、弯流褶皱作用和剪切褶皱作用。前三种是由于受水平顺层挤 压力作用而形成的褶皱,故又称之为纵弯褶皱作用,属于主动褶皱。 剪切褶皱作用是通过岩层剪切错位,岩层并不弯曲,因此属于被动 褶皱。见下图。
可拉伸变薄,并形成顺层劈理;内侧挤压加
厚,形成扇形劈理或小褶皱。对于脆性岩层
而言,外侧可形成张裂隙、楔形脉、小型正 断层;内侧形成或小型逆断层。
扇状张节理
2. 弯滑褶皱作用
岩层在褶皱过程中岩层通过相互滑动弯
曲形成褶皱的作用。弯滑褶皱作用具有以下 特点:
(1)岩层的强度通常较大,褶皱时各岩 层沿层面发生剪切滑动。在褶皱未发生翻转 情况下,新岩层向背斜转折端运动,老岩层 向向斜转折端运动,见右图。
第九章
第一节 褶皱和褶皱要素
褶皱构造
一、褶皱的概念
1.褶皱的定义: 岩层的层面、变质岩的片理面 、岩体的流面等,在应力作
用下所发生连续弯曲变形现象。通常我们把岩层的连续弯曲称为褶 皱。 2.褶皱的基本形态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已知时,分为两种:背斜与向斜,其中 背斜以老地层为核心,向斜以新地层为核心。
当岩层的新老关系不明时分为三种:背形、向形与侧形。其 中背形向上隆起,向形向下隆起,侧形中部向侧弯曲,见下图。
脊线 枢纽 槽线
转折端 褶皱要素形态示意图
翼部
轴面 核部
www.hzdiy www.sy /dx http://sj .39.ne t/dx/160130/4768378.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29/4841965.htm l http://sj .39.ne t/dx/160130/4768376.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29/4841979.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29/4841986.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29/4841988.htm l http://sj .39.ne t/dx/160130/4768372.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0.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1.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3.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4.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6.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7.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8.htm l http://sj .39.ne t/dx/160430/4842489.htm l http://sj .39.ne t/dx/160130/4768370.htm l http://sj .39.ne t/dx/160130/4768368.htm l http://sj .39.ne t/dx/160503/4844375.htm l http://sj .39.ne t/dx/160503/4844387.htm l http://sj .39.ne t/dx/160503/4844389.htm 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