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课题
2006年实验工作阶段总结
近年来,在我国教学改革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问题,已经成了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话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我校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课题》的实验工作,并依据我校实际,设计了“语文生活化”的子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实验研究重点。
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取得了新的成绩。
现小结2004——2006年度这阶段的工作:
一、规范课题管理。
1、认真学习理论。
课题研究的老师阅读内容丰富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方面的书籍,并摘录好的篇章句段,不断丰富自己的研究资料,积淀自己的理论内涵,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2、走请结合,广开学路。
要使课题组成员对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光靠学校里自己的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出去,请进来"。
这两年,安排了课题组成员张四珍主任等分别至深圳、茂名、广州等地学习、研讨,全体成员在本市听讲座,参加教学专题活动。
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互联网上内容丰富,学习资料多,只要你花一点时间就能获得许多。
课题研究的老师都参加了intel未来教育的培训。
使教师们及时的把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下载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二、以科研促教学
课题老师在课堂上以孩子的自主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孩子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活动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在课堂中老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活动实践,巧妙利用课文的空白让学生进行想象。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里,“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
”青年妇女们乘坐小艇去哪?课文里没有说,而是巧设空白。
在教学中,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有的说: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买菜。
有的说: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上班。
……有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如教学《月光曲》一课,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月光曲》这首曲子的。
《可爱的草塘》一课中,组织学生讨论草塘有那些可爱之处等等。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实践能力。
此外课题老师还注重学生课后的拓展,课后延续,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篇课文学完后,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课题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调查、继续收集资料、自
改编自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
如:在学习《冬眠》这篇课文前,学生收集了有关刺猬的资料,学习了课文后,已经了解刺猬是怎样冬眠的,所以在课后,让学生继续收集其他动物是怎样冬眠的资料,然后在班上举办一次小小的“关于冬眠”展。
这样,学生的热情又被提高了,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做到了语文与生活双赢!
这样,我们把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再以为课题研究是距离很远的事,真正起到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促教学质量的提高”的作用。
三、研究成果汇报
1、通过课题研究,本课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得到增强。
目前,我课题组已基本上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教科研氛围,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研究、探讨多了,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心得的多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提高了。
2、理论认识得到提升。
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探索,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找到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获,统一了认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基本的思维能力、语感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为此,我们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树立大语文观的思想,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可
以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
②注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内的活动(如故事会、朗诵会、辩论会、课本剧演出等等),也包括语文的课外活动(如采访、调查、文学社团活动等等)。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将课本内与课本外、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起来;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③注重课外作业的实践性。
如:拓展性的课外阅读、迁移性的课外练笔、结合语文教学开展创新型作业等。
3、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
本课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注意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校的张奕群主任、黄丽青老师分别上的研究课《狐狸和乌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一、二届全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都荣获二等奖。
陈雄胜老师的录像课《春天的发现》,在首届广东省青年教师作文教学交流研讨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在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第三届研讨活动中,我校张四珍主任荣获语文现场评课一等奖、蓝彩玲老师荣获现场说课二等奖。
老师们对学生的作文指导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在河源市第一届小学生“作文大王杯”现场作文比赛中,我校的邹慧敏同学荣获特等奖的好成绩,吴楠、管菁、邱素娜、邱菊婷、具
志豪等同学分别荣获了一、二、三等奖。
李隆、黄聪达、张沁璇同学在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首届作文比赛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邹慧敏同学还荣获东源县现场作文比赛二等奖。
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2005年,我校的翟巧侦、廖敏同学在小学生基本素质部分项目达标竞赛中,荣获朗读竞赛一、二等奖。
4、论文撰写有了新的突破。
本课题教师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学习,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论文的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本课题所有老师的论文在分别获国家级、区级、市级、城区级的论文评比中获了奖。
其中,陈雄胜老师撰写的《让语文与生活双赢》的论文,在河源市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中,荣获小学组一等奖。
谢小芬、黄丽青老师的班会课案例分别荣获广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会课案例评比一、二等奖。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目的,同时也指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那就是实践,把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并以之来指导语文教学。
相信如果今后我们的语文教学能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那么,语文教学的质量就会得到真正的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就一定会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