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
➢绞吸式清淤
(1)基本要求
1)绞吸淤泥作业时,布置两条陆上主排泥岸管进入排泥场地,水上排泥管线为潜管与浮筒管连接型式,其位置经航道部门协商后确定。

2)为保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排泥距离,要遵从“远土近吹,近土远吹”的原则,从远离排泥口处开始吹填,进占法逐步推进,直到整个吹填完成。

3)为保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排泥距离,绞吸式挖泥船分条开挖时应遵从“远土近吹,近土远吹”的原则,依次由近到远分条开挖,条与条之间应重叠一个宽度,以免形成欠挖土埂。

(2)管线铺设
1)岸管施工
岸管为两条管线,两条岸管一端与潜管相接,另一端经水陆接岸,沿驳岸铺设进入吹填区。

①陆上管线架设采用人工配合简易机械设备完成,人工进行胶垫的安装及法兰的连接紧固。

②排泥管线应平坦顺直,弯度力求平缓,避免死弯;出泥管口伸出围堰坡脚以外的长度,不宜小于5m,并应高出排泥面0.5m以上。

③排泥管接头应紧固严密,整个管线和接头不得漏泥漏水。

发现泄漏,应及时修补或更换。

④排泥管支架必须牢固可靠,不得倾斜和摇动;水陆排泥管连接应采用柔性接头,以适应水位的变化。

⑤排泥管线跨越沿河路时,采用路面埋管式,在埋管位置设立醒目标志,提请车辆通行时减速慢行。

2)浮管施工
①浮管的施工要满足取土时的需要,由于取土量大,作业面宽,计划每条船配置400-500m的浮管,为解决浮管因风,潮、水流等作用的摆动而影响航行安全,拟定每80m左右抛设一只1吨重普尔锚固定。

②水上浮筒排泥管线应力求平顺,避免死弯。

3)潜管施工
为保证船舶的航行,取土区域必须采取潜管施工之方法,潜管用钢管与软管交叉连结的方法,确保潜管按河床实际地形紧紧地贴靠在河床上,尽可能保证水深。

架设210m潜管后可保证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的航道,具体方案应与航道管理部门协商认可后方可施工。

为避免潜管的位置移动,在潜管两端增设两个端点站,每端点站各安全4只人力绞关和4个1.5吨霍尔锚,保证潜管准确定位,确保航行船只的安全。

潜管一端与绞吸挖泥船浮管相接,另一端与进入吹填区的岸管相接。

①潜管由橡胶软管和钢管以及控制潜管起伏的端点站组成。

潜管敷设前,必须对潜管进行加压检验,各处均达到无漏气、漏水要求时,方可用于敷设。

沉放前做潜管沉浮试验,检查空压机和阀门的运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潜管正常施工。

敷设前,应对预定敷设潜管的水域进行水深、流速和地形测量,根据地形图布置潜管,确定端点站位置,其宽度应满足船舶通行的要求。

②潜管节间的连接,宜采用柔性接头,即钢管与橡胶管沿管线方向相间设置并用法兰连接。

③潜管节间的连接,宜设置端点(浮体)站,配备充排气、水设施、锚缆和管道封闭闸阀等,以操作潜管下沉或上浮。

④潜管沉放完毕,应在其两端设置明显标志,严禁过往船舶在潜管作业区抛锚或拖锚航行。

⑤跨越航道的潜管,如因敷设潜管不能保证通航水深时,可采用挖槽设置,但必须同时满足潜管可以起浮的要求。

⑥用拖轮将端点站拖至指定位置,锚艇抛设上、下水锚进行端点的固定。

潜管沉放时,开动设在端点站上的水泵向管线内注水,使管线逐段沉入水下直至河底。

⑦当管线工作结束或中途需起浮时,开动端点上的空压机向管线内充气,迫使管线内的水从出口排出,管线逐段浮出水平。

待潜管全部起浮后,拖至水流平稳的水域内妥为置放。

⑧潜管操作运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挖泥船开机前应先打开端点排气阀放气,以防潜管起浮。

开机时必须先以低速吹清水,确认正常后,再开始吹泥。

排泥或吹填过程中,凡需停机时,必须先吹清水,冲去潜管中的泥砂,直到排泥管口出现清水时为止,以防潜管堵塞。

在潜管注水下沉或充气上浮时,均应缓慢进行。

(4)挖泥船定位及分条开挖
首先在预定的位置施放醒目的浮漂,再用拖轮拖带挖泥船就位,当接近预定位置后放慢航行速度,在陆上用全站仪随进跟踪测量挖泥主定位桩的位置,并立即计算出其所处位置,当主桩处于预定位置时立即通知挖泥船驾驶,放下主桩,并抛左右横移锚,即完成挖泥船定位。

采用定位桩施工的绞吸式挖泥船,在驶近挖槽起点20-30m时,航速应减至极慢,待船停稳后,应先测量水深,然后放下一个定位桩,并在船首抛二个边锚,逐步将船位调整到挖槽中心线起点上。

船在行进中严禁落桩。

挖宽控制:用挖泥船电罗经指示的左右摆宽的方位角控制。

挖深:在岸边设水尺,按水位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挖深值。

挖泥区边缘设立灯标。

挖泥船夜间施工时,浮桶每隔60m设一盏灯,潜管端点设灯标,并显示通航方向。

➢干式、半干式
(1)本标段河道两岸居民区密集,岸边可操作空间较为狭窄,船舶无法通行。

清淤以干式清淤和半干式清淤为主。

河道进行分段围堰形式,排除河水后进行人工或机械清淤,用管道或密闭容器输送至预设的场地进行垃圾分离和淤泥脱水,淤泥垃圾分离和脱水临时施工场地暂设于污水处理站的征地内,脱水后淤泥通过运输车辆外运至弃土点。

(2)清淤工艺流程见下图
干式、半干式清淤流程图
(3)冲淤、沉淀或脱水、外运:
河水排干后使用高压水枪冲刷河底淤泥,经高压水枪搅拌均匀的淤泥用泥浆泵抽吸至沉淀池。

若遇到河道内块状沉渣,则采用挖掘机清挖和人工铲的方式将其集中外运。

施工段内淤泥抽送至沉淀池后,需充分沉淀后再装车以减少淤泥含水量,根据具体淤泥的量和河道清淤确定是否需要机械脱水。

淤泥外运时,拆除部分现状驳岸和栏杆,清淤完毕后按原状恢复。

用泥浆车将浮泥运至指定地点按规定弃置或综合利用。

(4)暗涵清淤步骤:
现场勘察及钻探→增设工作井→排气通风→井室清捞→下游抽水降水→围堰施工→暗涵清淤。

(5)河道清淤施工工艺
1)本标段淤泥及土方开挖主要采用机械进行,机械设备包括装载机、反铲挖掘机、封闭式自卸汽车。

由于开挖土方量大,工期短,淤泥及土方挖运是本工程的一大难点。

2)挡墙施工完毕后既可以进行河道内的清淤工作,由于本标段的河道较窄,植物茂密,机械不能够进入河道,但是在枯水期内水量较小,水深较浅,故河道清淤可以采用泥浆泵施工。

施工时首先用高压水枪将河底的泥浆冲翻,使河底泥浆松弛,然后将泥浆泵放于浮筒上抽出污泥,污泥抽出后先进行沉淀,清水返回河道,淤泥外运。

3)输送管道和输送路线
①场内泥浆运输:场内泥浆运输管道采用泥浆泵专用尼龙管,柔性法兰接头。

②场外泥浆运输:场外泥浆运输采用管道输送。

场外输送管道采用壁厚4mm 的Φ200-300钢管输浆管,单节4m长带螺栓联接并配备一些软管便于拐弯处的管道安装。

泵出口高程
输泥管布置示意图
③岸管铺设要求
按设计线路与铺设方法铺设,保持管线平坦,顺直,不拐死弯。

输浆管底的基础、衬垫物、支架牢固。

输浆管线的接头必须紧密、牢固,整个管线和接头不得漏泥、漏浆、漏水,发现泄漏,应及时修补或更换。

输浆管拐弯按现场情况,选用定型钢管弯头或橡胶软管。

使用过的输浆管线应经过检查,测量满足工程使用要求后才安装。

按照设计的明铺、开挖埋管、破路埋管、非开挖铺管分段对照施工,并尽可能的倾听当地有关部门和居民的意见,搞好关系。

排泥管口伸入围堰坡脚外不小于5m,高出堆置淤泥面0.50 m以上。

4)临时集浆池围堰填筑
①集泥池填筑的容积
V集泥池=(40%-60%)Q
考虑施工区域可能有其它工程的需要,为避免污染环境,施工中我方将尽力保证工序流畅,以保证将集浆池的需要容积降至最低。

②围堰采用草袋装土进行填筑,顶宽1.2m,两侧放坡1:1,如现场需要,可在打木桩对围堰进行支撑加固。

岸侧围堰顶用草袋装土填筑超高1m ,防止泌水时泥浆漫溢,临河侧则用透水土工布+竹篾形成透水层,以利用漫水结合侧压力进行强制渗水回流。

③截水回流
为利用泥浆沉淀泌水,减少冲挖用水的补充量,在距临河侧围堰3m 外的河底设1m ×0.8m 的排水沟或截水沟将渗水、漫水及泌水回流至供冲挖施工抽水的导流沟以重复利用。

5)弃泥区泥库围堰构筑
①库容核算公式
p w g A h h V K V )(21++⨯=式中:
g
V ——存泥区容量(m 3); w V ——疏浚土方量(m 3);
1h ——沉淀富裕水深(m ),一般取0.5m ;
2h ——风浪超高(m ),一般取0.5m ;
p
A ——存泥区面积(m2); g K ——土的松散系数
②围堰构筑
堰基上的杂草、树根、腐殖土等必须清除干净;围堰填筑前,应该将堰基表层土翻松,然后填覆新土并予以压实;当围堰基底为砂性土时,应先在堰基中间挖槽,再回填粘性土;筑堰土料可在弃淤区内取用,取土坑边缘距堰脚不应小于3m ;杂质土、腐殖土不得用于填筑围堰;
③泄水口的设置
泄水口的位置应根据弃淤区的几何形状、容量、输浆管布置以及对临近建筑物和环境影响等具体情况选择。

根据下式计算:
A :弃淤区泄水口采用溢流堰出水口宽度计算采用公式
3)
1(H M Q K b •-•=ρ
b ——溢流堰宽度(m );
M ——系数,这里取2.069
H——溢流水头(m),这里取0.05m;
Q——排入吹填区的泥浆总流量(m3/s);
K—修正系数,根据经验取
ρ——吹填时的泥浆浓度(%)
泄水口应随时填筑沙袋,保持堰上水头为0.05m,防止水流太急造成带浆溢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