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

七渔河黑臭治理工程河道整治施工技术方案1 工程概况本次治理范围自淮河路至保丰河,河道总长 3.8km,设计河道底部宽度12~25m,设计河底高程为24.05~24.40,河道常水位27.50,排涝水位28.48~28.32,河底淤泥量约为86799m3。

七渔河平面位置如图1.1所示。

图1.1 七渔河平面图现状七渔河人民路至一道河路河道景观已完成,泉河至人民路、一道河路至淮河路段已有设计方案。

保丰河至五道河段位于规划城区范围外,现状两岸为农田,由于倾倒大量建筑、生活垃圾,致使河道严重堵塞,过水断面锐减,严重影响城市汛期排涝。

并且由于七渔河常年收纳周边污水,且河内生态环境破坏,无法自净消解,因此,现状七渔河河道过水断面狭小,河底污泥淤积严重,水中浮萍、杂草疯长、溶氧减少、鱼虾锐减、蚊虫滋生、水质变坏、恶臭扑鼻,市民怨声载道。

详见图1.2七渔河现状图。

因此,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及招标文件相关要求,针对七渔河河道进行清淤拓宽、岸坡防护及景观绿化,彻底消除河道内源污染,净化水质,消除黑臭,并提高城市汛期排涝能力,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图1.2 七渔河现状图2 编制依据(1)阜阳市城区水系综合整治(含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标段二)招标文件(2)阜阳市城区水系综合整治(含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标段二)投标文件(3)《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D252-2017);(4)《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2011);(5)《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6)《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8)阜阳水系初设报告报批稿3 施工总体布置3.1施工总布置原则工程总布置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易于管理,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

七渔河河道疏浚拓宽工程为线性工程,工程施工区位于阜阳市郊区施工环境较好。

经过踏勘七渔河K4+057.6~K3+357段东岸红线范围内已拆迁完毕,空地面积大约5万㎡,可用于布置淤泥晾晒场。

晒干淤泥可用于填补红线范围内低洼处,部分淤泥可用于深埋换填绿化种植土,其余按照招标初设方案外运至泉河、颍河防洪堤范围内。

图3.1 七渔河北段场地布置规划图根据分段清淤具体布置情况、工程施工特点、施工进度计划、水电供应及场地条件等情况,本着经济合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和尽可能减少占地的原则,一般分为施工现场、材料仓库、生产生活区,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施工场地布置。

3.2施工用水由于本工程施工现场现状河道内水量丰富,因此可抽取河水经沉淀处理后作为生产用水使用。

生活用水则接驳当地自来水管网取用。

3.3施工用电考虑到本工程施工线路较长,因此工程施工用电以采用柴油发电机组自发电为主,接驳当地电网供电为辅。

具备动力电网接线条件的施工部位,采用网电和柴油发电机组相结合的供电方式。

3.4施工道路场内施工道路采取在河道两侧河岸修筑临时施工便道与城市主干道路连接,宽度5m,推土机平整,20t振动碾碾压密实,上铺房屋拆迁砖石,铺垫厚度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确保满足运输车辆通行要求。

对外连接道路以三清路、南京路等城市主干道路为主,城乡县道为辅。

4 施工准备4.1技术准备4.1.1施工图复核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图纸审核及工程量复核,形成图纸复核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与监理、设计等相关单位沟通解决。

4.1.2现场地勘及原始地形联测对河道沿线地层情况进一步进行详细勘察,核实现场情况。

确定地上地下管线位置,桥梁、高压线安全距离。

组织监理、业主、设计等相关参建单位进行原始地形联测,并形成联测记录资料。

4.1.3技术交底项目技术负责人将工程施工概况、施工方案、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技术措施等及时向有关施工人员进行详细技术交底及安全交底,建立现场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施工进度计划,组织现场施工人员学习施工工艺和安全操作规程,并进行相应的技术、安全培训教育,确保开工前所有准备工作就绪。

4.2机械准备4.2.1机械设备机械设备进场后及时进行调试,并做好保养,确保机械状态良好。

配置机械易损配件及维修工具,便于施工中随时进行养护维修,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机械故障影响工程进度。

4.3生产准备安排专人与地方气象部门保持联系,实时掌握最新气象资料,合理划分施工作业段落,综合组织全过程的均衡施工。

根据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安装调试好机械设备,经报验监理工程师后投入使用,施工现场做好安全文明生产所必需的人员、设备、物资的投入。

对现场临时运输道路进行修筑,材料堆放场地进行硬化。

4.4现场准备施工过程中避免多个工种在同一场地、同一区域进行施工而相互牵制、相互干扰。

施工平面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使各项材料、机具等按已审定的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的位置堆放。

4.5修筑施工便道七渔河清淤工程全长3.8km,以三清路、南京路城市道路为主要对外运输道路并在合适位置修筑临时施工便道。

(1)便道施工流程如下:施工准备→定位放线→路面铺筑→碾压(2)路基填筑压实作业路基顶宽5m,路基两侧分别向外以一定坡度倾斜至堤顶,宽度为0.25m。

路基采用震动压路机碾压夯实。

(3)碎石路面施工(a)准备工作包括放样、布置料堆、整理路槽和摊铺碎石(或泥结石)。

路基压实完毕后进行压实度实验等相关实验,确保路基稳定性。

(b)摊铺碎石料将事先准备好的石料按松铺厚度一次铺足。

松铺系数为1.2~1.3左右按设计要求的宽度及厚度进行摊铺。

(c)碾压碾压的目的是碎石颗粒间碾压紧,因此以选用20t压路机进行碾压为宜。

碾压前和碾压中应适量洒水。

碾压中有过碾现象的部位应进行换填处理。

碾压至缝隙嵌挤密实,稳定坚实,表面平整,轮迹小于5mm。

5 施工进度计划及资源配置5.1施工进度计划本阶段七渔河河道清淤工程施工计划于2017年9月20日开工,2017年11月30日完工。

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遵守国家的基本建设程序,最大程度满足业主的要求,均衡资源配备,综合平衡各工程施工,力求做到工程前后兼顾,衔接合理,减少干扰,均衡施工。

5.2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分析本工程在市区施工,施工面情况复杂,为保证按期完成治理目标,特将施工进度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本工程两岸红线涉及众多房屋及苗圃,如不解决好红线范围内的征迁问题则严重制约施工面的开展,后附各段围堰施工时间。

(2)按照工程初设,河道淤泥采用干挖晾晒的方式处理,因此在治理河道附近寻找晾晒场地也是重中之重。

(3)清淤工程需天气晴好,因此,我们需要安排专人做好天气信息收集,提前合理安排施工事项。

(4)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工序的衔接,防作业面止相干扰从而降低施工效率。

5.3主要施工人员配置针对七渔河清淤施工,项目技术及管理人员配置见表5.3.1所示。

表5.3.1 主要施工人员配置一览表5.4 主要设备配置本阶段施工为七渔河河道清淤工程,主要施工内容是河底淤积污泥清除。

5.4.1施工机械的配置方法(1)通过分析施工过程,合理选配机械。

合理选配的主要依据是建设项目的工程量和施工进度。

(2)拟定合理施工方案,正确选配施工机械。

土方工程施工一般有多种施工方案选择。

制定先进、合理施工方案的依据首先是工程性质、工程量、工程进度、施工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尽可能多的使用现有机械设备,挖掘现有设备潜力,以免一次性机械设备费用投入过大。

5.4.2施工机械的配置算法各作业面上施工机械型号的确定取决于具体工程的要求,所用施工机械的数量基本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工期或台班内作业面上的工程量;二是工期或台班内每台施工机械的作业量。

故工作面在计划时段内完工所用机械设备的数量N为N=Q/(WPK)式中:Q——计划时段内的工程量;W——计划时段内的制度台班数;P——每台施工机械的台班生产率;K——机械的台班利用率。

实际应用中,各作业面施工设备的数量主要是通过传递的作业量求得。

(1)、反铲挖掘机数量的确定本工程反铲挖机主要用于清表、部分淤泥的开挖、淤泥堆放场地的开挖及围堰施工,根据七渔河周计划及完成工程量可知周最大工程量Q约10000m³,每台大挖机每台班挖土P为1000m³,机械台班利用率K为90%。

故N=Q/(WPK)N=10000/(1000*7*0.9)=1.59 为保证项目如期完成应配备2台1m³反铲挖机。

因现场土方运距在10km内,依据现场经验每台挖机应配备10台15T渣土车。

(2)、水力冲挖设备数量的确定本工程水力冲挖主要用于河道清淤施工,根据七渔河周计划及完成工程量可知周最大工程量Q为4000m³,每套水力冲挖每台班清淤P为600m³,机械台班利用率K为98%。

故N=Q/(WPK)N=4000/(600*7*0.98)=0.97为保证项目如期完成应配备1套水力冲挖。

表5.4.2.1 施工主要设备配置一览表6 施工方案及施工技术措施6.1 施工方式结合成本和施工条件,七渔河淤泥拟采用全段围堰水力冲挖施工,然后在河东岸淤泥堆场晾晒,晒干淤泥可用于填补红线低洼处,部分淤泥可用于深埋换填绿化种植土,其余按照招标初设方案外运至泉河、颍河防洪堤范围内。

详细施工步骤如下:先进行围堰填筑,然后将基坑积水排除干净,用反铲挖机清理河道内杂物,即可采用水力冲挖的方式进行施工,具体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图6.1.1 水力冲挖施工工艺流程图6.2围堰修筑、河水导流6.2.1导流标准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要求,华侨沟河道工程级别为4级,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的规定,导流建筑物级别为5级,导流标准为5年一遇的洪水重现期。

围堰为5级围堰。

6.2.2导流方式根据现场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全段围堰埋设涵管法导流,结合河道治理范围的施工段划分,在各个施工段两端分别修筑土石围堰一次性拦断河道,埋设涵管下泻施工期间河道上游来水。

6.2.3围堰型式及断面尺寸围堰拟采用土石围堰,断面形式为梯形,为均质坝结构。

考虑到填筑料的特性及在浅水区域填筑的实际情况,同时为确保围堰安全稳定,围堰迎背水侧边坡坡比均采用1:3。

为便于联系河道两岸交通,围堰顶宽为5m。

围堰顶部高程应高于施工期间出现五年一遇的内涝水位0.5~1.0米。

6.2.4围堰填筑围堰填筑料采用河道开挖的土料就近取料填筑,围堰填筑分为水上水下两部分施工。

水下部分层填至高出水面0.5m后,并以此为基础向上分层填筑。

在围堰水下部分开始填筑前,在河床靠近岸边位置处埋设过流涵管,根据现场情况采用挖机或吊车进行吊装就位,辅以人工进行对位。

在完成涵管安装后,开始进行围堰水下部分填筑施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