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五步教学法》课题结题报告
罗田万密斋中学《初中文言文五步教学法》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改以来,尤其在县教研室指导开展前两轮“一校一题”课题研究的影响下,课堂教学现状较课改以前有较大改观,但仍不容乐观,表现为课堂教学教师的指导流于空泛低,学生的探究失之肤浅,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获得最大限度的能力发展素质提升已成为新形势下教育的迫切需要;又因为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信息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心态颇多浮躁,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精粹少有人能静心诵读予以体会吸收,故提升学生古文素养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引领学生诵读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做一些尝试和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是:在吸取前两轮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新课程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学模式,促进我校学生素质发展的优化,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并籍此带动全校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带动学校的特色建设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2012年3月份,我们开始酝酿本课题。
2012年4月底上报审批。
2012年5月收到县教研室立项通知。
2012年6月23日,课题组举办了开题会。
2013年5月15日上午,县教研室专家对我校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
2014年5月22日下午,县教研室专家再次对我校课题研究进行检查与指导。
2014年11月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具体地说,我们的课题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2年3—4月)
确定研究方向、明晰目标与预期成果、制订实施方案。
组建课题组研究机构、制订相关制度和评价标准。
于此同时,我们利用网络与教育教学期刊,搜集了有关文言文教学方面的文章,供课题组教师借鉴、研读、反思。
2、课题研究的专家指导期(2012、5—2012、6)
邀请县教研室专家闻学之主任来校指导项目研究工作,敲定方案。
3、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5—2013年10)
(1)2012年3月-2012年4月,课题组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
(2)2012年5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就以前教学现状进行详尽摸底调查、分析。
进一步明晰研究思路。
(3)2012年5月-2012年11月,进行课题研究。
采取观摩课、汇报课、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初步形成研究成果。
(4)2013年4月,阶段交流,修订完善。
集中组织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分析问题,调整思路和方法,形成阶段总结报告。
(5)2013年5月-2013年10月,深化课题研究。
课题组邀请教研室专家领导来校对课题研究进程和档案资料进行督导、评估。
及时发现典型,适时推广成功经验。
4、课题成果的推广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月)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利用示范课的形式,向全校语文教师展示“初中文言文五步教学法”研究的成果,帮助他们更好地上好文言文教学课。
我们还利用各种学习和会议的机会,向县内外的同行介绍我们在课题研究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并诚恳地听取他们的意见,以更好地推动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
5、课题的总结验收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我们回味研究过程,反思研究得失,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邀请县教研室领导及有关专家对我们进行指导,迎接上级的课题验收鉴定。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组成员工作认真踏实,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年富力强、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为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了前提。
我们提倡根据实际研究内容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胆假设、积极探索、小心求证,以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得出研究结论。
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调查法:用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对教师、学生、家长及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找出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低效的原因之后,将问题转换成课题,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贯彻“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的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边总结、边完善、边积累、边提高。
在探讨教法(学法)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通过网络、书籍了解“他山之石”,在我们的课堂上积极实践探索;另一方面,认真反思得失,认真总结,化“他山之石”为“我山之玉”。
我们就这
样“探索——反思——再探索——再反思”,将课题研究工作步步深入、推向前进。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相应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课题组每个学期安排三节观摩研讨课。
在观摩环节,大家认真听课、认真记录、认真思考。
在研讨环节,大家畅所欲言,总结观摩课中的得与失,提出自己宝贵的建议。
通过研讨,我们的研究思路逐渐清晰,研究方向逐渐明确,朝着最终的目标稳步前进。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生的素养得到了提高。
通过诵读引领学生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培养其文言语感,提升了其古文素养,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2、学生的人格得到了锻造。
辑录入教科书的文言文都是前人遗留的艺术精品,是华夏文明的艺术瑰宝,作品所体现出的高贵品质傲岸精神于锻造学生人格大有裨益。
3、教师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本课题研究,要求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有效措施,要有对学生诵读的有效指导,这就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4、围绕“初中文言文五步教学法”,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效率。
借鉴他人经验,结合三年来的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我们提出
了“初中文言文五步教学法”。
即文言文的教学围绕“情境导入——朗读课文——译读课文——赏读课文——拓展延伸”展开。
情境导入——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的吸住。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朗读课文——1、引导学生读课下注释①了解文章作者及其作品(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做适当补充),以扩充学生见闻,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倾向,以达到对写作主题的把握。
2、自由朗读,让学生自己先体会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语气等特点,并对重难点进行标示。
3、听课文朗读,注意朗读的停顿、语气和节奏,在听读的过程中标出疑难字词。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启蒙阶段,没有文言语感,对字词句都很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和读出语感。
4、竞读。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读课文有录音听读和老师范读等,但不如让学生试读。
在学生个人的试读中,让其他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让同学们清楚明白:为什么这样读,而不能那样读。
在学生试读时,试读者认认真真读,听读者仔仔细细听。
读后积极发言,辨析正误。
这样不但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使学生由被动听读变为主动学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译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这一步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首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的字词由学习小组合作互译。
最后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字
难句由师生共同来解决。
赏读课文——新课标指出“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 在这一环节中,采用整体性阅读方式,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效果。
通过围绕课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逐层深入理解感悟课文的内容。
很好地实现了学生轻松学、教师轻松教的目的。
拓展延伸——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开阔阅读视野,拓宽学习内容,使课文与课外阅读密切联系,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密切联系,从而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综合提高语文素养。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加深理解和把握课文。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三年来,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引领下,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
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其中的不足:
1、由于缺乏丰厚的理论素养,及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不高,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法的研究工作还比较肤浅,缺乏理论深度,影响和限制了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2、由于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信息化的影响,使得学生心态颇多浮躁,古诗文中传统文化精粹少有人能静心诵读予以体会吸收,学生的探究失之肤浅,如何提升学生古文素养,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获得最大限度的能力发展素质提升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初中文言文五步教学法》课题研究活动虽然按计划完成了进度,但我们的研究工作依然会继续,传承中外文化经典,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并籍此带动全校教师进行教科研的积极性,带动学校的特色建设的发展。
(执笔:童悫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