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电商物流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7年电商物流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7年电商物流行业深度分析报告目录快递物流迈入三角竞争时代 (1)战火点燃:菜鸟顺丰数据接口之争 (1)硝烟再起:京东暂停天天快递服务,映射平台利益之争 (2)平台之间:竞争白热化,物流及供应链渐成焦点 (3)电商格局趋于稳定,天猫京东双寡头 (3)电商造节常态化,竞争白热化、同质化 (5)物流领域逐渐成为下一个主战场 (6)国际经验:亚马逊的物流成功之道 (7)“飞轮效应”的良性循环 (7)持续投入自建物流,极大改善用户物流体验 (8)FBA开放运行,或渐与UPS、FedEx直接竞争 (9)Prime会员福利+高效物流体验,构筑稳固护城河 (11)平台与快递:合作与竞争并存,边界相互渗透 (15)京东模式:自建物流,向第三方卖家渗透 (15)菜鸟模式:搭建物流平台,以数据为核心竞争力 (21)顺丰模式:依托直营网络,向上延伸电商,向下布局最后一公里 (23)快递之间:独立或方能走的更远 (25)电商件仍为快递公司重要业务来源 (25)提升份额、做强服务方能增强话语权 (25)减少对单一平台的依赖,“独立的未来”或为更长远的战略选择 (26)风险因素 (27)投资策略与重点公司推荐 (28)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28)重点公司推荐 (28)插图目录图1:菜鸟与顺丰数据接口争端始末 (1)图2:菜鸟顺丰之争下的各方站队 (2)图3:京东拉黑与竞争对手股权关系的快递公司 (2)图4:快递竞争已成为三角竞争关系 (3)图5:网络零售市场进一步增长 (4)图6:中国网络购物用户增长趋缓 (4)图7:2016年中国B2C网购交易规模市场份额 (4)图8:2016年中国电商企业交易规模集中度 (4)图9:2016年中国网购市场主要电商平台同比增速及排名 (5)图10:电商造节贯穿全年 (5)图11:2009-2017年天猫“双11”交易额 (6)图12:2016年“双11”全网销售额各平台份额 (6)图13:电商竞争重心转移到物流体验上 (6)图14:SOP模式因其不利于提升物流体验而逐渐衰弱 (7)图15:亚马逊股价表现 (8)图16:亚马逊市值位居全球第四 (8)图17:亚马逊“飞轮效应” (8)图18:亚马逊仓储面积不断扩大(千平方米) (9)图19:仓储物流成本投入比例仍在提升 (9)图20:亚马逊采取自建仓储+配送外包的物流模式 (9)图21:亚马逊FBA和FBM模式 (10)图22:亚马逊第三方卖家服务收入增长迅速 (10)图23:亚马逊2012-2015年物流配送收入增速高于成本 (11)图24:美国亚马逊Prime会员权益 (12)图25:免费高效的物流服务是吸引Prime付费用户的主要原因 (12)图26:亚马逊Prime会员超值的权益使得会员数量增长迅速 (13)图27:亚马逊Prime Day预测销售额 (14)图28:Prime Day分地区销售额(亿美元) (14)图29:亚马逊海外购在中国跨境进口电商市场中份额相对较低 (14)图30:亚马逊海外购直邮模式与保税区模式对比 (15)图31:京东物流体系是京东电商业务的重要一环 (16)图32:京东电商各环节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 (17)图33:京东仓储物流成本逐年大幅提升 (17)图34:京东仓储面积及数量持续增长 (17)图35:京东全国物流网络布局 (18)图36:2016年快递业务量前15位城市 (18)图37:主要电商平台物流配送服务产品对比 (18)图38:京东单票物流成本持续下降 (19)图39:京东用户规模和对用户吸引力上升 (19)图40:京东自营毛利率难以覆盖物流费用率 (19)图41:京东第三方卖家GMV比例升至40%+ (19)图42:京东开放物流有望对第三方业务形成正循环 (20)图43:菜鸟物流成立时股东包括电商、线下门店、地产、快递物流等 (21)图44:菜鸟通过掌握数据平台、仓库、驿站,进而掌控全局 (22)图45:阿里掌握着大量上游用户和订单数据 (22)图46:圆通与菜鸟关联交易金额迅速扩大 (22)图47:不同模式下快递物流的网络特征 (23)图48:顺丰优选电商平台 (24)图49:顺丰商业及电商业务连续亏损 (24)图50:丰巢科技由多家快递企业共同组建 (24)图51:快递高速增长与电商发展高度相关 (25)图52:以电商件为主的中小快递份额提升 (25)图53:主要快递公司在阿里系所占份额变化 (26)图54:2017年前快递集中度CR8持续下滑 (26)图55:2013-2016年主要快递公司业务量CAGR (26)图56:中通快递来自阿里系的业务量比例在逐年下降 (27)图57:国内上市快递公司市值比较 (27)表格目录表1:FBA和FBM各有优劣 (10)表2:亚马逊FBA模式受到众多第三方卖家采用 (11)表3:亚马逊Prime会员权益不断升级 (11)表4:中美亚马逊Prime对比 (14)表5:京东自建物流体系大记事 (16)表6:京东全国7大物流中心 (18)表7:京东付费会员与非付费会员享受权益对比 (21)表8:阿里对一些第三方快递企业直接或间接股权投资 (23)表9: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 (28)表10:顺丰控股盈利预测表 (29)快递物流迈入三角竞争时代战火点燃:菜鸟顺丰数据接口之争2017年6月的第一天,菜鸟网络发布了一则关于顺丰暂停物流数据接口的声明,并建议商家停止使用顺丰发货,平台与快递之争爆发。

此后顺丰回应菜鸟以信息安全为由有针对性的封杀,背后的动因是希望顺丰由腾讯云切换至阿里云、染指公司核心数据。

经由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传播,菜鸟和顺丰关闭数据接口之“罗生门”的舆论一时甚嚣尘上。

6月1日晚间,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关于近期快递服务消费的提示》,并在次日约谈双方高层进行调停,菜鸟与顺丰达成和解,6月3日午时起全面回复业务合作和数据传输。

图1:菜鸟与顺丰数据接口争端始末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整理在背靠阿里集团的菜鸟网络与顺丰集团之争愈演愈烈之际,也引来了站队潮。

腾讯云首先发声支持顺丰,此后京东、网易和美团等也先后表态支持顺丰,并将与顺丰、丰巢开展和升级合作。

而站队菜鸟阵营的包括EMS、苏宁、易果生鲜、圆通、国通和全峰等,其中苏宁、易果和圆通均获阿里投资。

通达系其他几家第三方快递公司,如中通、申通和韵达,未参与菜鸟顺丰之争。

一方面阿里系的电商快件占通达系快递公司业务的主要份额,另一方面,上述几家快递又均与顺丰联合投资了丰巢。

此次菜鸟网络与顺丰发生冲突,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快递物流背后的大数据及其话语权。

图2:菜鸟顺丰之争下的各方站队资料来源:央视新闻网等,中信证券研究部硝烟再起:京东暂停天天快递服务,映射平台利益之争菜鸟和顺丰之争才刚刚平息,电商快递领域波澜又起。

7月19日,国内另一大电商巨头京东向平台商家发布通知,称将从7月底开始暂停天天快递的使用,主要基于天天快递在2017年上半年的综合评比中排名末位,且存在部分违反平台规则行为的考虑。

天天回应认为京东未经沟通单方面停用天天,且指责天天排名倒数理由荒谬;而此前以42.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的苏宁也加入战局支持天天。

7月21日,京东向平台卖家发布了一个《关于使用平台推荐快递的重要通知》,推荐商家使用综合服务质量较优的京东物流、顺丰、中通、韵达和申通。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推荐的快递公司中,除京东物流外均为独立第三方快递,而与京东竞争平台有关联的天天、圆通和百世汇通均被排除在外。

图3:京东拉黑与竞争对手股权关系的快递公司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信证券研究部此前顺丰与菜鸟之间涉及丰巢数据、云服务争夺,但当时顺丰直接选择掐断对阿里的包括冷链在内的物流服务,历史看顺丰从未与阿里和菜鸟组成联盟。

巧合的是,京东物流选择挑战的均是阿里直接或者间接有投资,甚至为大股东(百世快递)的快递公司,其中天天的母公司苏宁为阿里战略投资,且被认为在3C产品与京东直接竞争。

我们认为快递服务质量只是由头,背后映射的是直接的商业利益冲突。

种种迹象表明民营快递从野蛮生长时代正进入第二阶段的竞争——长远商业定位。

当前快递行业的竞争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三角竞争关系:平台与平台之间、快递与平台、快递与快递之间;而理解各方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商业逻辑变迁对于快递投资或具更加长远的指导意义。

图4:快递竞争已成为三角竞争关系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整理平台之间:竞争白热化,物流及供应链渐成焦点电商格局趋于稳定,天猫京东双寡头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已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39.1%;网络购物用户达到5亿人次,同比提升8.6%。

可见当前国内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主要来自单人购买金额的上升,而非用户数的增长。

各大电商平台竞争的焦点逐渐从争夺潜在用户转为存量用户消费潜力的挖掘,而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当前电商B2C市场格局逐渐稳定,天猫和京东双寡头竞争态势有望长期保持。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在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销售额中阿里天猫以57%左右的市场份额稳居首位,京东以25%的市场份额次之,二者合计占中国B2C网络购物交易额的80%以上,与排名其后的其他电商企业拉开了绝对的差距。

从增速上看,体量最大的淘宝增长放缓至行业平均水平以下,而在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下,天猫、京东、苏宁和唯品会等B2C电商平台仍有30-40%以上的较高增速。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中信证券研究部图9:2016年中国网购市场主要电商平台同比增速及排名资料来源:艾瑞咨询,中信证券研究部注:横着从左到右代表企业的排名,纵轴代表同比增速,圆形大小代表各电商平台相对交易规模电商造节常态化,竞争白热化、同质化继天猫“双11”开创先河后,电商造节热潮兴起,从年初的天猫年货节、年中的京东“618”大促到年底的“双11”、“双12”,大大小小的电商促销节贯穿全年,电商造节促销成为常态化竞争手段。

图10:电商造节贯穿全年资料来源:中信证券研究部整理“双11”仍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

2016年“双11”全球狂节天猫的交易额达到1207亿元;但随着竞争同质化及白热化,“双11”已从原来的阿里天猫一家独大,进入群雄割据混战,包括京东、当当、苏宁等电商企业都投入战局,成为全电商业的促销狂欢日,战火甚至从线上烧到线下,大型购物商场和实体店亦加入促销大军。

2017年“618”成为“双11”之后又一个电商大促高峰。

6月1日至18日京东累计全渠道交易额达到1199亿元,逼近去年“双11”天猫成交量,且今年“618”正式成为电商全面参与的年中大促,包括天猫、苏宁、国内、唯品会等各大电商均加入战局。

以京东和天猫为两大阵营,逐渐形成了以“618”和“双11”位时间节点的全民购物双峰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