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教育家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教育思想1.列宁的教育思想列宁领导俄国革命建立苏联后,十分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将教育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思想如下:①论文化革命。

在文化革命方面列宁提出扫盲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实施广泛的政治思想教育。

同时提出要善于利用旧社会优秀的物质文化,进行改造。

②论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列宁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受政治制度的制约,同时有反作用与一定的政治,因此要引导教育为政治服务。

③论新一代青年的教育。

列宁制度青年一代要遵循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政治相联系的原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实践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④论教师。

列宁提出既要改造旧教师,培养新教师,使绝大多数教师拥护新政权,也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把苏联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崇高地位。

2.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马卡连柯是苏联早期著名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和实践家,他长期致力于改造不良青少年的教育实践,代表作《教育诗篇》、《塔上旗》、《父母必读》(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主要采用辩证主义教育观、革命的乐观主义和社会人道主义来论述他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目的马卡连柯认为苏联的教育目的应该是把社会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健康、善于工作和有斗争能力的新一代。

”(2)教育方法为了防止抹杀个性与消极跟随个体两个危险倾向。

教育方法既是总的和统一的方法,又是使每个个体发挥自己特点、保持个性的方法。

(3)论集体教育①核心:通过集体、在集体中、为了集体;②遵循原则:尊重与信任原则;平行教育原则;前景教育原则;③目的:把集体和个人都教育好。

(4)论纪律教育①强调良好的纪律是在正确的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是教育的手段,而是适合教育的一种结果;②倡导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纪律教育的主要方法为:诱导(鼓励)、督促、惩罚但不允许体罚以及适当的奖励;③认为纪律教育和集体教育相互联系,纪律教育是集体教育产生的条件,集体教育的发展推动纪律教育的更好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5)论劳动和劳动教育理论①马卡连柯认为,没有劳动、不进行劳动教育,集体教育就无法建立,真正的纪律教育也无法顺利进行;②劳动不仅是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措施,而且是全部教育总体中至关重要的手段;③劳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体力,而且可以促进人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发展。

(6)论家庭教育①强调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②建立一个“完整和团结一致”的家庭集体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③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把握培养儿童积极性和克制能力的尺度,做好榜样作用;④通过让儿童参与家庭经济管理,劳动、组织游戏等方法,促进儿童发展。

3.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思想克鲁普斯卡娅是俄国第一位女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代表作《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克鲁普斯卡娅广泛深入研究了共产主义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学前教育、年轻一代的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工作及社会教育工作等。

(1)论苏维埃学校的教育目的和任务①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其具有自觉和有组织的社会本能、成熟的世界观,能在理论和实践上从事各种劳动任务;②教育任务:进行共产主义教育,教会学生学习,真正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实施劳动和综合技术教育。

(2)论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①论劳动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突出劳动在认识自然界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劳动大纲就体现了她的劳动思想;②论综合技术教育。

她认为综合技术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进行研究,之后再用理论来说明过程,使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

(3)论少先队组织①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学生在少先队中通过共同学习、集体朗诵、参观等活动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锻炼品格和自觉纪律;②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将少先队活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4)论学前教育①克鲁普斯卡娅认为早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②幼儿园的任务主要是:·维护儿童身体健康,养成卫生习惯;·通过游戏培养儿童初步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激发儿童对生活的兴趣。

4.凯洛夫《教育学》中的教育理论凯洛夫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一位教育家,其主要的代表作是《教育学》,其代表作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作用凯洛夫认为教育产生于劳动,是劳动经验的传递,是年长一代教育年轻一代去参加劳动的过程,充分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同时,认为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主要是由教育发展的。

(2)教学论①教学的本质。

第一,教学是教师在学生自觉与自动参与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武装学生的过程;第二,教师还担负着以科学原理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武装学生与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任务。

②教学内容。

重视基本知识,强调从整个学科的基本知识中进行选择。

③教学的过程。

感知具体事物形成表象—认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掌握知识—养成技能技巧—在实践中检验知识;④教学原则。

直观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与连贯性、通俗性与可接受性。

⑤教学组织形式。

充分肯定班级授课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德育论①德育的目的。

把学生培养成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新人。

②德育任务。

主要培养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对劳动和社会公共财产的社会主义态度、自觉纪律以及布尔什维克的意志与性格特征等6个方面。

③德育原则。

共产主义目的性和思想性相结合、长善救失、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等;④德育方法。

说服法、练习法、儿童集体组织法以及奖惩法等。

(4)评价凯洛夫的《教育学》总结了教育教学的大量经验,促进了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但其理论体系绝对化和机械化,缺乏辩证思维。

5.赞科夫的教学理论赞科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和教师的谈话》以及《教学与发展》,其教学理论主要是处理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通过他的“教育与发展关系问题”实验来发展苏联的教育理论。

(1)论一般发展①含义:一般发展是指既不同于特殊发展,又有别于智力发展,主要是指儿童的个性发展。

②目的:促进学生“理想的一般发展”,也就是发展性教学的思想。

(2)小学教学的“新体系”小学教学的“新体系”是指着眼于学生一般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而不同于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小学教学体系。

(3)实验教学体系的原则①高难度原则。

教学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决定性作用)②高速度原则。

根据学生能否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来决定教学的速度。

③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原则。

教学的内容侧重于学科的基本结构上,使得学生在认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

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⑤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评价:赞科夫的教育实验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其主要是从儿童心理角度进行,很少考虑建立教学过程和社会政治与道德的要求。

6.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目的为了克服普遍存在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

(2)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含义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3)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过程①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任务。

在研究学生、教学条件、教师本身可能性基础上使之具体化;②考虑全班学生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③计划教学手段。

最优地选择出教学活动的形式与方法,制定课程计划;④计划执行。

这是中心环节,要把教师的教学影响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统一起来,形成相互影响;⑤对知识、技能、技巧掌握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和自我检查。

随机应变调整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效果,查明尚未解决的任务,以供下一轮过程参考。

(4)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标准①最优化不是片面的。

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②最优化是具体化条件的最优化。

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论,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

③最优化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

教师要根据这一原则,全面考虑各种条件、各种方法组织最佳的教学方案。

④最优化要实现最优的结果。

要求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质量最优良的教育效果。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体阐明了教学的实际进程,有助于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进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过于繁琐,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耗时较大。

7.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的著作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称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弗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内涵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人在品性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具体如下:①首先,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首先他应当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领域中的创造者;②其次,他应当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③再次,他应当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④最后,他应当是世纪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2)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内容①体育方面。

他把体育作为生活活力的源泉,对青少年身体的保护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极重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设施建设;②德育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把德育作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提出德育应当及早开始,道德习惯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正面教育阶段、自我道德评价阶段和道德成熟阶段;③智育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培养劳动的技能以及培养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

④劳动教育方面。

注重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⑤美育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感知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个性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